首页 公文范文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篇1

一、从接受美学视域下探寻受众心理

在文学领域,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从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到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在接触接受美学之前,需要对“召唤性结构”这一术语做一简单阐释。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召唤性结构”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他看到了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伊瑟尔继承并发挥了英加登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本文结构就是“召唤性结构”。它召唤读者有可能把作品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本文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有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综合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广为流行。但是,同时西方影视美学研究日益转向观众,尤其是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论,使观众心理学特别是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日占上风,甚至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也在1977年出版了《想象的能指》这部著作,标志着电影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优劣的标准至少是由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受众自身的认识水准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创造者必须依据在创作的心理过程、尊重观众参与的意愿与观众的参与,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鼓励艺术语言和艺术的热情的观众的参与,这将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完成后,为更多的观众去接受。

二、从传播学角度透析受众心理

观众是影视艺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观众在影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欣赏者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要联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阅历去理解影视艺术,而且能在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活动与创作主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于甚至背离创作主体的特点,表现出观众在接受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影视艺术是极富观众参与和渗入的艺术,同时观众把这种参与性和渗入性用言行自由地表现出来。

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需要--审美需要。它是人对美的一种带有极强倾向性和迫切感的精神追求。当然这种审美需要由于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艺术修养、情感上的内在需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特点的存在而使得影视艺术在创作时能够更多彩地表现生活,使社会意识和内驱力达到无形的统一。因此,“对影视观众审美需要的研究,将具有更为深远的实践意义”。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不能忽视的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所以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得到的不仅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感觉,它属于审美的范畴,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审美的感知,这种感知要求观众具有对影视艺术视听的能力。“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由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程度为限。”对于影视观众来讲要具备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没有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再美的艺术也毫无意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感知使接受者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从影视艺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审美理解阶段。审美理解活动始终贯穿着充满情感的联想、想象和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并始终洋溢着情感的波涛。审美联想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并不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审美接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想象是比审美联想更高一级的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审美意象是充满情感的生动活泼的朦朦胧胧的情理统一的意中之象。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虽然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

三、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中解析受众心理

对受众研究的共同关注是进行接受美学和传播学互动研究的切入点。

接受美学将文学史看成文学效果历史的审美策略,这一理论基础其实是将整个审美活动看成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姚斯自己也说过“文学研究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也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而是依靠问与答进行解释,使创作与接受及作者作品读者的动态过程合理化的历史学”在此接受美学暗合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个”模式或许能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冷释接受美学的意义。“五个”模式即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对谁说(媒介分析)——取得效果(效果分析)。

在接受美学之前的文艺理论,更注重的研究对象是“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如符号、原型研究,而忽视了“渠道”媒介分析,“对谁说”受众分析和“取得效果”效果分析。而接受美学正是在审美传播轨迹上将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使审美传播过程的研究趋于完整这样,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基础理论上的共通点显而易见。

按照传播学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目的、动机、内外特性,均影响着传播的进展,最典型的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心理活动。接受美学的诸多理论,如期待视野、未定点等,如果放在传播学内考察,则都处在这种选择性心理活动的关照下。选择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几十年来比较一致的理论是,信息在流动的每一个过程中必然受到传播环境的制约,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影响传者、媒介以至受众的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信息的接受。而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对此作了新的阐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学和接受美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合流的趋势。以传播学的理论重新让释美学,很可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一条蹊径。如精神分析美学,它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个人传播问题,从自我、本我到超我,是人的内部信息或者说心智在人的不同精神层面上传播的过程。但是,传播学和美学又不可能合二为一,它们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但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相近、合流之处,进行一些借鉴和互动研究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美学家和传播学者都应该注意到的。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

[2]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7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1.

篇2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1

一、影视化妆师的创作

电影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而化妆造型是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妆师是影视人物外形的创作者,化妆师的创作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我们要以文学剧本为依据,深入研究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剧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阶层,根据剧本所提供的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等特点,来构思人物造型,运用我们的电影化妆手段将演员形象和角色形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影视化妆师所应具备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二、影视艺术造型的综合性

影视造型艺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属于多界面、多感觉、多信息、多维度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在利用影视造型的时候,要认真的推敲、细心的分析其中的造型构图、光影声色以及表演、场景等方面。

例如《落叶归根》这一部被誉为“黑色幽默”的电影,看了之后让人有种心酸之感。电影将不同的包袱、笑料穿插在前、中、后,而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对待朋友的仗义,则最为感人。在影片当中,有这么一幅画面反复的出现的银幕之内:当老赵将推尸的车子弄坏了的时候,乐观的他用大轮胎滚着、推着尸体继续向前,而且还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对于整个故事来说,深情而感人,观众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感慨悲伤。田野的宽阔美丽与故事的心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落叶归根》运用影视造型的语言将人物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三、影视造型在制作中的表现手段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化妆师对剧本的理解和所设想的人物造型构思必须和导演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导演是一部影视作品风格样式及整体构思设计的创作者,化妆师在了解了导演对艺术结构、色彩基调、造型风格、音乐构成等设想后,才能展开工作。电影《郭明义》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人物故事片,作者高满堂把一个活着的雷锋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么我们在二度创作时怎样才能给予演员的外形相似呢?扮演郭明义的演员侯勇他本人所具备的是军人气质,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局限性,在造型时首先从发型和肤色上接近原型,由于我们为演员准备的眼镜不是太新,就是不合适,为了更好地突出郭明义本人的特点,便借用郭明义本人的眼镜给演员戴上,加上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个性和特点马上出来了。

四、现代影视艺术当中的审美意识

(一)多元化的审美意识

相比一般文学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特点更加的独特、复杂,其艺术形式与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对于现代的影视艺术当中的人物造型审美意识,受到演艺风格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也逐渐趋于多元化。

(二)写实造型设计

影视艺术对于人物造型设计手段当中,写实手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写实手法并非以往的将人物角色形象进行还原,更多的是将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除去特定的造型依据以及历史条件之下,强调风格化、装饰性以及形式感。写实的造型设计注重真实之感,重点在于形似,对角色的外部形式以及内在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的深刻度与准确性等,都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艺术技巧将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写意造型设计

将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融合到影视作品当中,并且赋予作品独特的东方艺术韵味和强烈的审美内涵,使现代的影视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人物造型的设计之初,通过“以形写神”的来刻画人物,运用独特的民族风格的符号化艺术语言,着重对角色的神韵、意态进行描绘,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意与境浑”的地步。

人物造型的写意性与影视空间的真实性,是现代影像的一大主流,虚实相生的影像风格既符合了现代大众审美情趣又为现代电影作品的风格多样化增添精妙之笔。当人物造型具备符号价值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抽象、比拟、象征的手法让形象更具诗意化,而侧重于人物的形式与内在美的刻画。

影视造型作为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群体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 色彩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7)

篇3

视觉形象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能力,不仅是天赋本性,而且还体现在人类的审美本性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而得到锻炼和发展。所谓“审美”,就是通过观察、感受、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辨认什么是美。我国古代美学名著《乐记》中说:“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概括说明了审美的特点和作用。

在我国,影视动画已经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其视觉形象审美创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和解放,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影视动画角色视觉形象的审美意义与影视作品里的演员相比更为广泛,尤其对于儿童的影响力使动画角色的创造更具有针对性。积极健康的故事、亲切的形象、优美的视觉形式、浪漫的想象等特点,给动画角色的视觉审美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影视动画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影视动画审美心理过程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等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

构成审美经验最主要的基石,就是人们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这些动画审美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奇妙的审美体验。同样在欣赏动画过程里,对动画的感知、情感、理解、审美、想象构成了动画审美经验。动画审美经验主要是动画感知,动画感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具有对动画角色、场景、情节的选择性与探索性。对动画艺术的视觉经验越丰富,动画感知就越敏感。动画艺术里,动画的角色形式、画面效果触发感知,成为动画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

动画想象,是指在影视动画作品里,大自然的美景、个性的角色和卓越的艺术形式往往富有感染力,唤起人们愉快的心情。这是想象被激发的结果。当然,丰富的体验和经历是想象的源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是促使想象升华的动力。动画情感是动画审美产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欣赏影视动画时,审美体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情感投射到对象物当中,与对象物融为一体。内心的结构同外部事物的契合,是人类进化实践的结果。影视动画审美中的感知因素是导向影视动画审美经验的出发点,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

二、影视动画艺术审美的意义

影视动画片具有文化传播意义是因为主流观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信息,是传统动画创作的基本模式,宣扬人文精神和赞美大自然是主流动画片创作的思想基础。动画片以美术的手段刻画形象,以电影的技巧表达思想、创设情境、塑造性格。动画片创作在传达积极健康的主题思想时,潜移默化地净化了观众的心灵。动画作品的主题立意的高度与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是动画艺术家的崇高目的和文化底蕴创造了《幻想曲》、《种树的人》、《风之谷》、《小魔女》、《幽灵公主》等永恒而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内涵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

但是,也有些技术高超的动画片却不能让观众喜欢,原因是缺乏文化的见地与思想深度。要让观众有兴趣阅读你的故事,从中受到感动,动画艺术家就必须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境界。官崎峻的作品能够获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主要是其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的生命力,即由主题立意和故事内容引发的艺术形式感――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主要来自他对文化形态的理解,来自对历史的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社会及自然知识的兴趣,可以说他的动画片创造性地表现了多元文化的意境。

动画片可以表现悲壮的、史诗式的重大主题,也可以表现带有装饰色彩的浪漫题材以及具有通俗文化特点的现实故事。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和故事,影视动画创作的艺术形式常常赋予影片独特含义。

影视动画的形式符号所产生的奇境远远超出了故事本身的含义,例如,《磁性玫瑰》的视觉符号反映了欧洲文化信息;《埃及王子》的视觉符号折射的是古埃及的自然形貌与人文背景;《大力神》的视觉充满了古希腊建筑与手工艺特色;《白雪公主》是美国式的童话;《狮子王》暗示了生态文化的含义;《风之谷》的形象符号传达的是神秘文化;《龙猫》表现的是魔幻文化;《小魔女》体现的是巫术文化;《幽灵公主》创造的是超自然文化境界;《萤火虫之墓》呈现的是人类悲剧文化;《梦幻街》反映了现实生活文化等等。

影视动画创作的审美包括情感的审美、视觉的审美以及听觉的审美,动画语言可以集中所有的令人愉快的艺术元素,有意思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流畅的运动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力与电影语言的魔幻术让观众愉快地欣赏故事意境。动画创作的审美情趣要与各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特色相协调,从其他学科领域吸取营养,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其本体语言系统,创造性地开发新颖独特的动画艺术形式。例如宫崎峻对动画语言的突破――创造了动画形式的新型审美境界,如《小魔女限时递送》、 《龙猫》、《红猪》、《幽灵公主》等。

三、影视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体现

艺术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先从知觉的印象到形象的分析,再到内在精神的感悟,然后在心灵上获得审美的愉悦。首先我们在视觉上,强调形象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作用,让观赏者从知觉印象转换到视觉认知。

首先,运用离奇的视觉形象和动画意象,体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力。人们面对正常的客观形象往往熟视无睹,而对怪异的形象或变态的事物则容易产生好奇。动画中出现的人物、动物也是动画艺术吸引人眼球的原因之一。人们对鸭子、老鼠动画经典角色的审美切入点、表达方式以及视觉形象也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其次,明亮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画面强烈的“动感”。这是动画最显著的画面形象特征,让人们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视觉,感官刺激越强烈,视觉感染力就越强。

最后,影视动画的虚拟想象性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实现,表现了人们对虚幻空间的好奇与向往,折射出人们心理的不安和无奈,反映在对现实中不尽如人意之处的恐惧,因而,对虚拟空间才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渴望。

四、视觉形象的审美特征

动画艺术的最根本特性是假定性。动画片擅长表现夸张、幻想、虚构的题材,它的假定性的特点并不局限于拍摄“活动起来的画”,即使是活动起来的真人表演也是符合假定性的特点。真人活动的假定性不依赖于题材的非现实性的幻想,而是由逐格拍摄、挖格技术的处理,或者由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如在波兰动画导演布津斯基的动画片《探戈》、《我停不住了》中,以真人作为道具并没有破坏这些影片的动画美学特性,他的独特表现手法保持了这些动画片的假定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