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分类号】G642.0
本文是南宁学院校级课题(编号2013XJSK3)结题论文。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普通本科院校根据社会的需求,纷纷把构建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其中管理类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分支,对其教育也甚为重要。
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品德状况,以南宁学院为例,对该校管理类学生品德修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在南宁学院管理学院2013级同学中,随机抽取43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本)、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方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6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一般的学生认为影响个人品德修养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教育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时显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具有一定高度上的,是有良好基础的。
除了问卷调查显示的内容外,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大学生在品德修养上暴露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心理素质欠佳、文明礼貌的不足、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较为感性片面、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淡薄、对未来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目标以及缺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社会和高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认定的标准是既有过硬的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品德修养,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单调,以下从实践教育环节入手,探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品德修养的教学途径研究。
通过实践提升应用型管理类学生的社交能力
南宁学院自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以来,不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比如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入住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园,学校为学生自主经营创造场所和环境,同时学校组织营销大赛、商业设计大赛以及职场竞聘大赛等,通过这样的专业活动和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尤其在创业活动中,学生要选定经营商品类型、选择进货渠道以及商品的营销策划和实操,这一系列商业行为需要学生对接商家,比如沟通商品批发价格、发货渠道、优惠活动、日后的合作以及滞销的商品如何处理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同时学生在经营期间,大都是合作经营,合作人员之间如何做好责任分工、利益分配等问题也需要事先沟通,所以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以及沟通的艺术性。
二、通过实践提升应用型管理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必备条件,但同样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下滑的倾向,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论证和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空洞,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找到落脚点。而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学生能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现实性非常强的目标。 目标的具体化导致行为的具体化,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落到实处.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现实情况,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对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于认可和奖励,形成良性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应用型管理类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
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人走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的总和,认知能力的水平决定了其对社会的态度,也决定和影响着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因此,科学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社会的总体评价片面,一方面认为好到极点而对存在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上当受骗,如今天全国各地出现的大学生被骗传销事件、虚假招聘事件等;另一方面认为社会坏到极点而不敢走上社会,不敢相信任何人,对任何事和人都抱有疑虑的态度。二是对社会的认知停留在表象上,不能科学的到社会事件的本质进行分析,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考证热、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盲目跟风现象,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需求问题。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矛盾冲突问题,也显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直接方式就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分析社会,从而认识一个真实的社会。
一些应用技术大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更多学生争取实践岗位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或是兼职活动,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把社会岗位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使之制度化,在学校营造学生主动就业的氛围和渠道。
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人才为育人目标,无论是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的提升以及品德修养的提高上,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真知的标准,也是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强大推动力。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意义很有很大潜力有待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而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具备完备教学体系的和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深挖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作用。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时展呼唤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德”不仅仅是品德,还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也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同样不仅仅讲体格、体能和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娱乐身心、培养高尚情操等,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可见,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我国教育方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高等学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中,体育是人才成长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身心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方法和途径。大学体育教育为大学生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前提,对大学生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的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高等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素质状况
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我们所讲的人才素质,实质上是指人才应当具有的基本修养的性质和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异常,高等学校增加,专业设置增多,招生人数扩大,这对提高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民族文化素质非常有益。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智育素质得到普遍增强。但是,高考做为一种选拔制度似乎无可厚非。但相当一部分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办学好与差的标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脆弱,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掩盖了德育、体育与智育不相匹配的发展,掩盖了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危害性。“教学质量看升学率,思想工作看犯罪率,健康问题看休学率”,这是似乎成为了一些学校自我评价的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主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在长期刻苦学习中变成了知识的载体,无法感受学生时代亦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由此引出的情绪问题自然不能正确解决,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处于较低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大学生,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常常发生心理失衡。由心理认知的偏差、懒惰松懈滋生导致大学生疏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下降明显。因此,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 大学体育与人才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