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课《历史Ⅲ》“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两个专题,选修课“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这些内容都是全新的,它们都是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材。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第二个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改进。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邃,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邃,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
为迎接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两个挑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了,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了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第二,备战高考,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就要能够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融洽的的氛围和环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标注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在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探索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2]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3]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4]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5]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 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随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从新一轮课程改革来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据课标编写的各类教科书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显体现了文明史观,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等。
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的:“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文明史观看待新课标教材的变化。新的历史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多是运用文明史观来阐释的,如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新教材摒弃了“封建社会由胜转衰”的说法,而认为这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将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改革置于工业文明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也多从近代国家政体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方面阐释。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史进程,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并适当按照文明史的观点来评价、认识相关历史事件。
第二,构建文明史观的通史体系。新课标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体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教材的重复问题,但也一定程度破坏了学科自身整体性,弱化了综合性。新课程标准弱化学科体系和体系凌乱的状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针对新课标在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课标考纲,在尊重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按照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起了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在复习中,可依据考纲要求,依据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课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