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全球金融危机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原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全球金融危机原因

篇1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虽然各机构、政府都宣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各国实际贸易政策操作中却并非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正在减轻,世界经济显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各类贸易保护案却反而大幅上升。多国遭受其害。

一、经济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自由贸易主义居主导地位时,往往是经济较为健康繁荣发展的时候;而自由贸易主义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往往是经济处于倒退停滞的时候.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与经济衰退捆绑出现的.尽管各国出台各类经济刺激方案,试图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依然陷入严重衰退。于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纪末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产业格局逐渐进行重组,生产要素也在重新进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当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开始严重影响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客观上造成了本国的就业岗位锐减,致使国内矛盾加剧;其次还使国家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低成本生产,从而对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由此产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三)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但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各国各地区产业及资源进行重组,客观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国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逐渐蚕食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同时,在生产链和销售链上,完成着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所以当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政党政治利益与选举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当经济低迷,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保护性,而政府换届和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上,奥巴马所在的从前受凯恩斯主义影响,主张经济干预,保障国民福利,所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各种利益集团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政策与国内利益集团具有微妙的关系。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矛盾严重加剧,甚至欧盟的希腊和爱尔兰政府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况,此时发达国家中,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催生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则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核心利益左右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国当局意识到,美国的全球利益面临着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等手段阻止中国产品的出口,战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缓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篇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之一。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会给各国带来一定的冲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经济全球化对其经济冲击的结果。[1]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参加经济全球化而付出的代价。当然,这种代价一点不付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能太大,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过自己从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利益。因此,对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能不慎之又慎,也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回避经济风险,实现经济安全。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深层原因

    从表面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外部大投机商索罗斯点燃的,实质上内部诱因早已在东南亚各国内部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可以说,“不可避免的危机产生于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2],因此,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东南亚各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弊端。随着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制造成本的增加,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未能同步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以致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出口下降,出现了巨额贸易逆差。面对长期贸易逆差,各国政府不是通过积极主动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来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而是采取低水平、盲目扩张,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制造业等方面,出现了“规模效益递减”的状况。

    (二) 投资政策导向失误,“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帐坏帐严重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泡沫经济的主要载体。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体制上的缺陷和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正确的投资导向。各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使得大部分外资流向投机性强或是需求不足的非生产性用途领域,诸如房地产或股市。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房地产价格暴涨又引来大量银行向房地产业的投资。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时,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标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的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3]

    (三) 过多吸引外商投资,外债结构不合理

    经济一体化增强了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大规模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4]以泰国为例,泰国经济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汇率相对稳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利。流入泰国的游资大部分是短期外债,1997年7月危机爆发前,泰国的外汇储备为320亿美元,但短期外债为400亿美元。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短期游资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5]

    (四) 资本市场开放过快,金融监管乏力,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和金融体制不健全是危机发生的突破口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各国为了实现快速赶超型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了大量吸引外资,竞相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急于使国内的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一体化,超越了自身经济和市场条件,在制度安排上难免存在漏洞。[6]东南亚各国虽然对发展本国金融市场颇为重视,却没有及时深入改革经济体制,以促进其充分的市场化。因此,各国的金融体系缺乏适应市场的高效率和稳健的风险管理,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单单强调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市场来吸引外来资金,而不注重金融体制改革和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来监管金融体系运行,无疑是饮鸠止渴,最终难免出现危机。

    基于上述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深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东南亚金融危机“不过是当代全球化过程之深远影响及其表现的一部分”,[6]具体说就是资本全球化、制造业及其产品的全球化、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等等,给东南亚各国带来的负面的冲击。这次危机之所以没有发生在处于全球化更前阶段的欧美发达国家,也不是发生在处于前现代化时期的亚非欠发达国家,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他们的冲击较小或是根本不存在。

    二、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保证经济安全,防止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调整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中国家应适时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把以“赶超”为主的战略转向以效益为主的战略,由重速度的发展转向重质量的发展,使经济增长由“数量推动”向“质量推动”转变。只有这样才会有整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实际增加,科技水平的真正进步;才会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有可能利用经济全球化契机,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他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防御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更加开放,有可能导致一些原来准备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改变其经营策略。过去外商为了进入我国市场,在转让技术方面做出部分让步。加入WTO后,我国政府要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强求外商必须转移其技术,由此,外商可能会做出“只卖产品不转移技术”的选择,从而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含量、引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国际经验表明,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分享更多资金份额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以资源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70年代后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率达21%,占投资总额的38%,90年代达到4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部分跨国公司开始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转向输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品牌为主的委托生产加工,生产和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部分企业,开始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吸收外资与引进技术极不协调,吸收的外资总量己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外资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较差。面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传统的制度创新方式已对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含量、质量形成新的制约。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供更大的空间。

    3?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跟国际潮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发展传统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此,要加快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经营效率、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创造条件,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

    忽视本国实际,急于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同样,消极地视资本账户开放为一个遥远的目标,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前提条件的具备。

    1?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资本账户开放的关键条件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使低效、高成本的资本管制转变为高效的金融监管,乃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根本所在。只有完善金融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为资本账户的开放保驾护航。反之,即使其他前提条件均具备,发生金融危机的灾难也很难避免。金融监管是以控制金融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随着放开资本账户,对已过时的管制措施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只是转移了管制的重心,由金融监管取而代之。

篇3

朱文晖:自民党在野的三年痛定思痛,拿出了一套力图摆脱日本经济连续“失去十年”的方案:增加货币发行量,打破通缩,提高资产价格,相对减少负债规模。同时,日元的贬值又能在国际竞争中带来莫大好处。从长期看,笔者认同原来的日元估值过高,但贬到何处才是新的均衡价位?从实体经济看,产业结构相似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会首先受到冲击;接着,欧洲和美国的汽车业也会遭遇压力;但更重要的冲击在于日元走势逆转带来的全球资金大逆转,全球日元套利交易的方向和规模会如何变化?对不同国家债务的冲击如何?都让人担心会否带来新的全球金融危机。无论如何,安倍成功让日元贬值,开启了2013年的全球货币战。

逆差高估,美国的数据游戏还能玩多久?

经合组织(OECD)和WTO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由于双重计算问题而放大了总出口量。因为许多出口商品的生产过程都涉及进口的原材料和部件,而在计算出口时并未对这些商品进行扣减。按照这个算法,2009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25%。

朱文晖:对美华贸易逆差在统计中的问题,美方是心知肚明的。但在两国的贸易政策争论中,美方当然只会端出对自己有利的数据。OECD和WTO总算作了一个相对科学的统计,说了些公道话。WTO作为一个权威机构,应该一份根据上述方法重新调整过的全球贸易表。另外,如果上述统计继续深入下去,分析在出口商品(如中国生产的苹果iPhone出口到美国)中进口国和出口国各自的收益,结果恐怕就更有意思了。

股价连跌,苹果的下一个亮点在哪里?

近期,苹果股价不断下跌。《华尔街日报》有消息传出,苹果有可能在2013年推出一款针对低端市场的“廉价iPhone”。同时,苹果CEO蒂姆·库克也放下身段造访中移动,希望能尽快在中移动的正式销售渠道中推出iPhone。

朱文晖:如今,苹果的垄断已经被后来居上的三星打破,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iOS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操作系统,需要受过中高等教育才能操作自如。iOS的封闭性,也会减少其他公司的参与和融合。一旦开放的安卓系统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苹果就可能像1980年代的苹果电脑一样走下坡路。“廉价iPhone”及与中移动的合作,目的都是要短期内快速扩张苹果的用户,但这种扩张速度与应用安卓系统的其他公司的放量扩张差距很大。失去了乔布斯之后的苹果,下一个亮点在哪里?会是iTV吗?

光伏反弹,中国式产业政策该做何反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