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全球贸易情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报告的初步结论首先强调开放和高效的服务业市场的重要性。服务业占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发达国家的GDP的三分之二,但按附加值算对出口的贡献率仅为50%,在中国不足30%。换句话说,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这里揭示的信息是,在以全球价值链为主体的世界中,要想提高生产率,保持国际竞争力,就需要进口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和服务。
报告分析了运输器材2009年的出口态势,指出世界主要制造商出口的运输器材中,30%至50%的价值源自国外进口。按出口毛值算,德国出口比美国高25%;按附加值算,德国只高5%。这说明德国产品内含高得多的进口中间产品和服务。电子产品出口情况类似。中国和韩国是2009年的最大出口国,两国的出口电子产品中含进口成分约40%。
总体而言,大多数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约三分之一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中国纺织业的中间品进口,近85%用于出口加工。一国进口中也可能包含进口国自身的成分,美国进口含5%的美国成分,中国含7%的中国成分。
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当前按传统方式的双边贸易平衡数据,包含大量重复计算,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报告以争吵多年的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为例。如按增加值计算,中国对美国顺差高估了400亿美元即25%以上,因为中国进口品中含有很高的美国成分;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品中含有三分之一的进口成分,美国对华服务出口顺差达150亿美元之巨。由此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争端根本就是一个庸人自扰的伪议题,被某些人用来做政治炒作,干扰了中美之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
这项研究给贸易政策决策者和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世界就尝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苦果,为什么到如今还有人津津乐道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还竟能被某些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应该引以为戒。据报道,瑞士的一则研究报告指出,欧盟制裁中国光伏产品得不偿失。对中国制造商征收惩罚性关税,仅德国就可能在三年内减少8.47万个工作岗位,受保护产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仅相当于其他行业因此而失去的工作岗位的五分之一。这是名副其实的得不偿失。光伏案的始作俑者是美国,欧盟紧紧跟上可能是担心贸易转向,也就是说怕美国关了门,中国产品转流到欧盟。其实,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惩罚性关税也同样只是保护了个别缺乏竞争性的制造商,伤害了大多数消费者和贸易商的利益。
抛开此案不说,中国在制订贸易政策过程中,应深思进口高效中间产品和服务对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仅关系到特定产品的成本,也关系到宏观贸易环境的可持续性。中国产品一定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同其他国家互利共赢才能保障市场准入的可靠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意味着更广泛的市场选择,但同时也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
对中国产业部门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加快服务业的升级,不仅要服务好生产和消费,更要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对制造业来说,进出口要通盘考虑,进口未必是坏事,过多的出口未必一定是好事,进还是出,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不要依赖政府出台产业保护政策。我们想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就不可能关闭自己的市场。中国产业欣欣向上,方兴未艾,当然要选择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
链接
关于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交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开展,贸易、金融、投资的自由化使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日益融合,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贸易与投资逐渐呈现互补性特征。全球市场形成之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通讯与交通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WTO的建立为之推波助澜。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对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
二、竞争优势的提出及国际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统治地位,而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又是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这些理论认为,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各国遵循成本优势从事分工,就都能获益,各国不存在利益的冲突。1991年美国管理学家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强调了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利益的冲突,认为竞争优势是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并详细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该理论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一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实质上属于宏观竞争战略的分析,如果将其引用在跨国公司的垄断竞争优势中也同样可以发挥效果。通过整合国际资源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有跨国并购、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跨国资本通过金融市场的间接国际传导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这是因为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的不可流动性。在国际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优势。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互补性(一体化)实质是跨国公司依靠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整合。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并降低本国资源被别国企业整合的可能。
三、国际贸易与投资互补的必然趋势
(一)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格局将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比重增加,而这无疑为国际投资成与贸易的促进与互补作用奠定了基础,公司的内部化部分地代替了市场的功能,这也是科斯定理的精髓所在。
在以比较成本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国际交换的对象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这是因为在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比较成本、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基础的情况下,各国必然分工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以供交换。它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但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产品的流动是单向的,产品的用途也存在很大差别。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产业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它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投入要素比例、最终用途基本相近。根据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产品差别的基础上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造成的,有的甚至通过协议性国际分工来达到。据此,产业内分工、贸易的商品应以同一产业内的最终产品为主,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与投资的互补,贸易格局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虽然产业内贸易继续发展,但其贸易的对象、贸易的主体已与以前大不相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增加,一些原来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将有一部分转为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根据《2001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占90%。目前全球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它们掌管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以上技术转让。
(二)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跨国公司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跨国公司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纵向、横向并购等业务。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的价值仅为1000亿美元,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金额约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3。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投资实现的。
一、2009年世界贸易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全球需求因素
与上世纪90年代东亚金融危机不同,这次危机不只是一个同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需求都在下降。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当前的贸易大幅下滑主要是全球需求的萎缩造成的。然而,从当前情况看,全球经济仍然处于收缩阶段,据同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下降1.3%,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也分别预测将下降1.7%和2.7%。南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经济也持续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美国和欧元区今年经济将分别下滑6.2%、2.8%和4.2%。另外,实体经济增长也缺乏后劲。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投资额下降了13%,2009年1--3月的投资总额与2008年相比也已下降了19%。因此,实体经济增长由于严重缺乏后劲也会导致贸易滑坡。总的来看,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短期内难以恢复,所以,2009年全球贸易从全球需求方面回暖的机会不大。
(二)贸易融资因素
除全球需求之外,贸易融资显然也是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即在有需求的情况下,由于融资困难也会抑制贸易恢复。据估计,目前国际贸易大约有70%都是通过贸易融资进行的,因此,贸易融资将直接影响世界贸易的变化。当前由于金融危机流动性短缺导致跨国公司母公司资金回流、对外投资减少和银行谨慎等因素使各国贸易商融资困难,贸易量大幅下滑。世贸组织预计,当前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000亿美元,与4个月前相比,全球贸易融资短缺额增加了3倍;而世界银行则更悲观地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对外部融资的需求预计会增加到1.3万亿美元,鉴于资本流量减少,将导致2700--7000亿美元的融资缺口。尽管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相继启动贸易融资计划,但考虑到这些计划实施需要的时间、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等因素,融资困难短期内难以解决。所以,2009年贸易融资困难仍将是制约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保护因素
即使产品有需求并且可以获得贸易融资,贸易仍然有可能受到保护主义阻碍。据世界银行统计,尽管去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宣称反对保护主义,但自那时起,该集团中有17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措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还不包括许多已经反映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的事件。比如,去年下半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措施快速增加,去年全球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较前年增加了15%;最终被认定为倾销并课以惩罚性关税的案件数增加了22%。其他还包括各国出台的倾向于拯救本国企业的金融和行业救援措施、限制雇用外国劳工的措施等。虽然许多措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对特定出口商来说,这些措施意味着市场的封闭。可见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将进一步加剧了贸易的萎缩,延长经济衰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