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技术专业指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施肥问题及施肥原则
当前露地甘蓝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1)不同田块有机肥施用量差异较大,盲目偏施氮肥现象严重,钾肥施用量不足,施用时期和方式不合理;(2)施肥存在“重大量元素,轻中量元素”现象,影响产品品质;(3)过量灌溉造成水肥浪费的问题普遍,氮肥利用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的施用应遵循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
(2)肥料分配上以基、追结合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合理配施钾素;注意在莲座期至结球后期适当喷施钙、硼等中微量元素,防止“干烧心”等病害的发生。
(3)与高产栽培技术,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结合,以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提高肥料利用率。
2.施肥建议
(1)基肥一次施用优质农家肥2立方米/667平方米。
(2)产量水平大于6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8~20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8~10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4~16千克/667平方米;产量水平5500~6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5~18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6~8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2~14千克/667平方米;产量水平4500~5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3~15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4~6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8~10千克/667平方米。氮钾肥30%~40%基施,60%~70%在莲座期和结球初期分两次追施,磷肥全部作基肥条施或穴施。
(3)对往年“干烧心”发生较严重的地块,注意控氮补钙,可于莲座期至结球后期叶面喷施0.3%~0.5%的CaCl2溶液2~3次;对于缺硼的地块,可基施硼砂0.5~1千克/667平方米,或叶面喷施0.2%~0.3%的硼砂溶液2~3次。同时可结合喷药喷施2~3次0.5%的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甘蓝的净菜率和商品率。
(二)萝卜
1.施肥问题及施肥原则
当前萝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施肥问题包括:重氮磷肥轻钾肥施用,氮磷钾比例失调;磷钾肥施用时期不合理;有机肥施用明显不足;微量元素施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依据土壤肥力条件和目标产量,优化氮、磷、钾肥数量,特别注意调整氮、磷肥用量,增施钾肥。
(2)北方石灰性土壤有效锰、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3)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明显提高萝卜产量和改善品质,忌用没有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施入农田,提倡施用商品有机肥及腐熟的农家肥。
2.施肥建议
(1)有机肥施用量:产量水平在1000~1500千克/667平方米的小型萝卜(如四季萝卜)可施有机肥0.5~1立方米/667平方米;产量水平在4500~5000千克/667平方米的高产品种施有机肥2~3立方米/667平方米。
(2)产量水平在4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5~18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5~7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2~14千克/667平方米;产量水平2500~30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0~13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4~6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0~12千克/667平方米;产量水平1000~1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6~9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3~5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8~10千克/667平方米。若基肥没有施用有机肥,可酌情增加氮肥(N)3~5千克/667平方米和钾肥(K2O)2~3千克/667平方米。
(3)全部有机肥作基肥施用,氮肥总量的40%作基肥、60%于莲座期和肉质根生长前期分2次作追肥施用;磷钾肥料全部作基肥施用,或2/3钾肥作基肥,1/3于肉质根生长前期追施。
(4)对于容易出现硼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块,或往年已表现有缺硼症状的田块,可于播种前每亩基施硼砂1千克,或于萝卜生长中后期用0.1%~0.5%的硼砂或硼酸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也可混入农药一起喷),每隔5~6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三)大白菜
1.施肥问题及施肥原则
盲目偏施氮肥现象严重,一次施肥量过大,不仅导致氮肥损失,而且可能导致钙素吸收受阻;有机肥施用量差异大,部分地区有机肥施用数量不足;N、P、K配比不合理,盲目施用高磷复合肥料。为此,提出以下施肥原则:(1)依据土壤肥力条件和目标产量,优化氮、磷、钾肥数量,春季大白菜产量普遍低于秋季大白菜,应减少肥料用量。(2)以基肥为主,基肥追肥相结合。追肥以氮肥为主,氮磷钾合理配合,适当补充微量元素。莲座期之后加强追肥管理,秋季大白菜需要增加包心前期的一次追肥,采摘前2周不宜追氮肥。(3)北方石灰性土壤有效硼、钼等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4)忌用没有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提倡施用商品有机肥及腐熟的农家肥,培肥地力。
2.施肥建议:(1)有机肥施用量:春季大白菜(产量水平在3500~5000千克/667平方米)可施有机肥2立方米/667平方米;秋季大白菜(产量水平在4500~6000千克/667平方米)施有机肥2~3立方米/667平方米。(2)产量水平4500~60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8~23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5~8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6~2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水平3500~4500千克/667平方米:氮肥(N)15~20千克/667平方米,磷肥(P2O5)4~6千克/667平方米,钾肥(K2O)13~17千克/667平方米。若基肥没有施用有机肥,可酌情增加氮肥(N)3~5千克/667平方米和钾肥(K2O)2~3千克/667平方米。(3)全部有机肥和磷、钾肥条施作底肥施用,秋季大白菜30%氮肥作基肥,70%氮肥分别于莲座期和包心前期分2次作追肥施用;春季大白菜40%氮肥作基肥,60%氮肥分别在莲座期前后2周结合灌溉分2次施用。(4)对于容易出现硼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块,或往年已表现有缺硼症状的田块,可于播种前每亩基施硼砂1千克,或于生长中后期用0.1%~0.5%的硼砂或硼酸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也可混入农药一起喷),每隔5~6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四)设施番茄
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松嫩、三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方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益性职能,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六化”目标实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胆探索、先优先试的原则;坚持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齐全,科学管理有关财权和人员使用权,优化调整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与条件建设力度,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调整人员、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建立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为基础,村级服务室为辐射,吸纳专业种植大户为补充,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正科级单位,设1名正科级主任,2名副科级副主任,内设水稻站、经作站、植保站、推广站、土肥站、环保站、测报站、办公室、财务室、化验室和站务管理站。将乡(镇)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分离出来,独立设置,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为股级单位,人、财、物三权上收,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归口管理,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核定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总数为55名,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口心35名,驻乡(镇)推广站20名。在全市8个乡(镇)建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广站,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推广站的人员具体核定为:八面通镇、镇、河西乡、兴源镇事业编制各3名,镇、乡、镇、共和乡事业编制各2名。对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财政供养人员按编制定人员,实行财政支付。按照人员招聘制度,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选用有技术服务专长的农技人员充实到主干线,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通过层层遴选,配备本专业的、有多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员20名,不足人员将从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逐年补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2——3名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业务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使用权考评考核、职级晋升等,由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共同负责,并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农民群众的意见。
(二)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
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年不低于15项,推广项目不低于10项,推广项目积累计达到400万亩次以上,增产1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等。制定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技术员的责任,通过定期培训、现场指导、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灾情防治等项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三)加速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设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专家——技术指导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农民“多位一体”的新型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市级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市乡农技人员为骨干,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牵动,以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为辐射,以农民为基础多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体系。选任农技推广专家10人以上,市乡技术指导员51人,科技示范户1000个,辐射引带农民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加强院市共建,积报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通过“三直接”(即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等办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严格实行专家负责制度、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科技示范户辐射引带制度,形成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式”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构建起以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为主,国家扶持推进为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模式。
(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技人员与和平粮油、凯飞食品、恒利食品等农产品企业及稻米协会、凌河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康天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农技人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或者以技术入股,参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利益分成,一方面提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生产建设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提高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农技人员获得一定收益,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每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至少要联系1个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聘用机制
制定《市农技人员骋用上岗实施方案》,建立农技人员竞争流动上岗机制,对全员实行三年一骋(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执行),逐步建立起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制定《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管理办法》,充分利用乡(镇)现有技术人员资源,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实行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外人员。
(六)探索村级农业科技服务室和村级农民科技示范户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
强化以物化服务为主,兼承技术推广桥梁作用的村级科技服务室建设,作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延伸,强化服务。全市每个村选聘1名编外农业技术推广员,每个屯选出2个科技示范户。乡、村给予科技示范户优先承包集体机动地、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每个村对科技示范户可提供10亩左右的科技示范推广田,按当地承包价格的80%计算,村级服务室以民办为主,接受市、乡(镇)业务部门技术指导,在生产关键季节,采取进室坐诊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并可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服务,通过技物结合,以物化服务收入解决科技室费用。支持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协会,建档管理,实行跟踪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吸纳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为基地成员,优先收购生产的农产品,可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作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示范田,为其筛选符合要求的专用优良品种和专项生产技术。
(七)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完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政策
在核定的编制内,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改造公益性职能的需要,科学设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农技推广工作考评制度》,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制度,并逐步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共同对一线农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新机制,制定目标管理考评细则,由市农业局成立考评小组,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所服务乡村领导、科技示范户,部分农民代表等服务对象发放服务评议卡等措施进行年终评比;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日常抽查、业务知识考试、半年考察等方式,对农技人员履职情况和绩效等进行综合考评,并把考核结果和晋职晋级,续聘和继续教育等挂钩。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变“养人”为“养事”。完善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由市农业局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层级制定培训规划,完成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田市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有效推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日常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
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财政投入,包括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拨付给示范乡(镇)试点经费8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市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统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置办公室和信息采集、科研等设备、设施,逐步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经费、办公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制定激励政策
关键词:
农业技术;供给途径;需求差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技术的供给与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我国目前农业技术供给(传播)途径主要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络、人际传媒、农资供应商和向国外学习7种[1-3]。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是指懂得掌握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亲临对农户进行帮助和指导的一个方法[4],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既包括政府里的农技推广员,也包括企业中的农业技术指导员。广播是一种较为简单与传统的声音传播工具,很多农民在农闲时都会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并学习一些农业信息和知识。电视是农民获取技术信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栏目和频道,对其感兴趣的技术进行了解与应用。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信息(包括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网上农户可以通过搜集任何他们喜欢的新兴农业技术来进行学习并使用。亲戚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人际传媒方式是农村最为传统的技术传播方式之一,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并逐渐成为了农民相互学习的对象。农资供应商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商或商,在种子、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农用物资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成为企业与农户进行买卖的桥梁。国外学习是指一种向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方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与快速的发展[5]。本文就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技术供给途径的选择差异进行描述。
1小规模农户
小规模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见表1。对小规模农户而言,其最希望接受的技术供给途径,也就是获取技术的方式是专业技术人员亲临指导,尤其是政府的科技工作人员,因为大部分小农户认为,政府的农技推广人员给其教授的技术往往比较可靠且成本较低。对于小农户来讲,现场教授是最容易让其了解并学会使用新型技术的一种技术传播方式,虽然很多这类农户表示目前专业农技人员上门来教的情况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但他们仍然对科技工作者能在一线为其解决各种农业技术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通过调查了解到[6],对于小农户而言,从农资供应商那买种子、肥料等实物型技术与跟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观摩学习新型农业技术依然是他们获取技术的主要方式。由于广播和电视在农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部分小农户在农闲时也愿意通过这类手段来了解并使用农业技术。但是对于从网络或国外学习新型农业技术,大部分小规模农户则觉得与其距离很遥远,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低,所以他们对通过网络或国外获取农业技术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观望,甚至规避的态度。
2专业种植大户
与小规模农户情况相似,专业种植大户对农业科技人员(政府)进行现场指导的技术获取方式最感兴趣。专业种植大户较小规模农户而言,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需要更为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亲临进行指导,他们认为,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对其实施的技术教授是他们了解与学习新农业技术最好的方式。与此同时,近半数专业种植大户倾向于通过与其他专业种植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学习先进的新型农业技术。因为专业种植大户对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等物化技术的要求比一般小规模农户更高,所以设立在村中一些简单、基础的农资供应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对技术的需求,他们更愿意从县市级的农资供应商,甚至直接从企业那获取为可靠与先进的实物型技术。对于在广播、电视与网络中了解新型农业技术,部分专业种植大户认为这是他们习惯使用的一种技术学习方式。虽然目前我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的技术交流,尤其像农业这种保密性较差的技术交流比较广泛,但由于这些农户(包括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受教育程度与接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从国外学习并应用新型先进农业技术的方式还暂未受到他们的认可。
3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
注册家庭农场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可以看出: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对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技术供给方式的需求意愿非常强烈。由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目的往往在于商品化的大规模经营,所以这类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大,生产水平较高,且农用机械设备也较为繁杂,在如此复杂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失误或差错都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从而影响其收益与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多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都特别需要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其农场进行实地指导并解决一些相关技术问题。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往往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农户购买新型技术基本不会受到资金的限制,且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而政府技术推广人员所提供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对新技术的需求。很多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都是农业合作社的成员,甚至是负责人,因此通过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学习先进农业技术也算是一种他们常用获取新型技术的方式。由于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接受能力也较强,所以与前2类农户相比,愿意通过网络学习并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农场主的比例有一定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国外学习新农业技术的方式,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较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4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传统物化技术(包括良种、肥料、农药等)与新兴农业技术(包括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等),基本都依靠合作社内部的供给,而以上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6]。虽然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大都从合作社内部获得,但是由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较多,而懂得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所以对于这类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一些更为具体详细的技术需求,专业合作社则无法实现面面俱到,这就使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户对通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来学习技术的方式也非常感兴趣。与此同时,一少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此类农户表示愿意通过网络学习来解决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我国逐渐出现了很多大规模、高水平和高投入的专业合作社,他们与国外很多农业机构的技术交流都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因此,很多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都愿意学习,甚至已经开始使用从国外传来的新型农业技术。而对于通过广播与农资供应商等途径来获取农业技术的方式,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则呈现出了很弱的需求意愿。
5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
绝大部分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都来源与企业,一般来讲,企业对农产品的外观、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标准。农户在与企业签订销售契约后都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定来生产各类农产品,这就使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良种、肥料、农药等实物型技术及其使用方法也必须通过企业来获取。与合作社相同的是,农业企业无法对所有与其签订合约的农户进行详细的帮助与指导,所以致使此类农户对企业农技人员亲临教学或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也抱有很大的希望。由于我国部分农业企业与外国企业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就十分有利于与这些农业企业签订合约的农户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由于受到企业要求与规定等方面的限制,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对从广播、电视和网络中获取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并不感兴趣,且由于这类农户大部分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都由与之签订合约的企业直接提供,所以他们对于从农资供应商那里获取所需技术的方式也不太认可。
6结语
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供给与安全。随着我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质量,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的进步,其应用对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把握不同农户的行为的特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罗平 单位:甘肃省宕昌县何家堡乡农技站
参考文献:
[1]汪红梅,余振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需求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9(10):86-88.
[2]郝爱民.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