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乡供水一体化方案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Zhejiang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current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three angles of water resources,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rket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each question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words: urban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 20(4)

[2] 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8)

[3] 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 净水技术. 2010, 29(2)

[4] 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 20(4)

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改善全市城乡的水环境质量,建立覆盖全市、统一监管、规范有序的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实现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

二、整合重组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用“明确重组主体、明确操作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推进”的办法,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以城带乡、以网带厂,推进全市乡镇水处理资产整合重组工作。

明确重组主体。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主体为市国澄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澄投资”)及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江南水务”)。

明确操作方式。由国澄投资与企业协商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市各乡镇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双方协商谈判的途径,进行资产整合。

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内供水和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整合。整合后的各乡镇供水厂网资产归江南水务所有,并由其负责运行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功能布局应按照市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实施,国澄投资负责整合后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区域内新建管网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监管。

三、时间步骤

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原则上分三年完成。至2009年底前,完成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和相关供水资产的收购协议的签定,启动全市污水处理管网资产整合工作,扎实调研,优化规划,制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起,启动全市各乡镇污水处理厂网资产的整合,至2011年底全部结束。

污水处理厂网整合的步骤为先集体产权单位、后民营产权单位;先管网资产整合,后污水厂资产整合。对镇属集体产权的管网资产先行评估后进行整合;对民营产权的厂网资产(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除外)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供水厂网的整合。资产范围为乡镇水厂设施及镇级管网(不含村级管网及小区配套管网),方式为先行评估后协商收购。

四、工作要求

1.成立全市城乡供水和污水处理运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务副市长担任,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国土、建设、水利、审计、环保、规划、物价、法制办、城管、国税、地税、工商部门负责人和国澄投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2.根据《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全市范围内属于行政事业性质的污水处理费,可由市建设局委托国澄投资统一征收;对其它的服务性污水处理费,可由国澄公司根据市物价局按国家和省相关规定核定的指导价与企业协商确定。

3.由建设局牵头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网布局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管网规划布局和建设水平。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开发区、临港新城以及各镇(街办)应争取早日完成乡镇水处理资产的整合重组工作,从建立全市水处理市场新体系大局出发,确保供水和污水处理运行安全稳健。

2.加强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镇、街办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督促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协调相关工作。

篇3

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特点

城乡一体化供水是在城乡区域范围内,将供水由城市延伸至乡镇,形成城镇乡村互联的供水模式。城乡一体化供水消除了传统城市供水系统与乡镇供水之间的差别,使整个区域内享受相同的供水服务,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往往需要很大的初始资金投入,具有协调原有小型水厂的归属权变更、从业人员从新安置等问题,通常应由当地政府作为主导,从改善民生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提出相应政策,完善规划方案,逐步推进,充分保证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用水服务待遇。例如《江苏省城乡供水条例》中规定:“城乡供水应当推进农村与城市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水价,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2]。《福建省城乡供水条例》中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向周边农村延伸供水管网,推动农村与城镇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3]。江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为:“让用户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供水设施”[4]。城乡一体化供水通常是在城镇乡村的原有供水基础上改造而成,建设可分为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优化性能与长效管理3个阶段。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阶段的建设内容通常包括:①关停一些原水水质较差或制水工艺落后的乡镇水厂,通常将其改造为中途加压泵站,解决因供水管道较长、沿程水头损失较大,致使管网供水压力不足的问题;在泵站的集水井或清水池进水管上二次加氯,起到保证下游供水水质目的;②扩大主要水源取水和输水设施规模;③新建或扩建水厂,扩大供水规模并提高供水水质;④合理布置相邻供水片区间的联络干管和增压站。供水规模扩大后,为保证用户需求,水厂、泵站、管网等设施将根据实际情况有一段适应期,需要对制水工艺、泵站和管网设施的性能进行优化。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管网末梢水应满足饮用水质标准的要求,优化水厂工艺;根据用户水量和水压要求,优化泵站性能和调度方法;根据水量漏损控制要求,需进行管网合理分区、改造管网、加强水表计量等。最后将落实城乡一体化供水长效管理机制,包括供水系统资料的实时调查和更新;供水系统运行的实时调度;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强化卫生监督,水质检测;培训相关技术人员等。

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效益

2.1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

城乡一体化供水可以解决城乡水资源不平衡问题。一个县内或市内在空间上存在水资源分配不均情况,往往山区水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较密集但可用优质水资源较少。同时也存在季节性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通常在雨季水资源量较高,旱季水资源量较低。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不利于小范围内的水量调节和调度。此外,农村多采用地下水为水源,随着工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增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原有水源井出水量大幅减少甚至干枯,造成一些区域因水源保证率不高而饮水困难[5,6]。于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可以通过大型给水工程设施,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地下水涵养,满足居民用水需求。

2.2有助于解决村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以优质水取代河塘井水,以现代化水厂取代简陋的小水厂,从定时供水到一天24h连续供水,将显著改善村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之前的五年中,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的平均发病人数为162人;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的5年中,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的平均发病人数为27人,下降了近84%[7]。

2.3有助于提高供水可靠性

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常形成由多水源、多水厂面向同一区域管网供水的布局,城镇之间、村镇之间联网形成环形输水网络,城镇乡村内部管网同样形成环形配水网络。当有一条供水路径出现故障时,可通过另外路径供水到用户,提高了供水可靠性[8]。

2.4可充分发挥大型水厂的运行管理能力

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前,通常要面临乡镇水厂数量众多、分散经营、规模小、设备简陋、管理水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当水厂规模较小,尤其在2万m3/d以下时,单位工程造价指标会迅速增加。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后,通过关闭小型水厂、建设(扩建)大型水厂,处理设施大型化集中化,可以发挥规模效益。通常小范围供水时,水量波动较大,而在大范围供水下,由于用户较多,各种用水模式的高峰和低峰减缓,使水厂处理水量变化幅度较小,有助于运行管理。此外大型水厂在规范化管理情况下,也使出水水质更为稳定[9]。

3宜兴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2008年以前,全市有20余座乡镇水厂,这些水厂规模小,制水工艺落后,大部分原水水质较差,出厂水质得不到保障,且管网质量差,漏损高,因此群众要求喝上合格自来水的呼声较高。从2009年开始,按照宜兴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运行、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服务”的要求,由宜兴水务集团逐步收购乡镇水厂,实施“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到2015年完成了全市的所有水厂收购整合任务。目前全市有3座中心水厂(氿滨水厂、大贤岭水厂和湖父水厂),制水设计总规模37万m3/d,供水主干输水环网DN300以上管道总长330km(不包括乡镇内部配水管网)。城乡一体化供水环网见图1。参照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的调整服务范围和运行规模、优化性能与长效管理3个阶段的划分,目前宜兴市已进入优化性能的攻坚阶段。该阶段中的首要任务是降低管网中加压站的能耗。宜兴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区域内共有13座中途加压站,其中6座是利用乡镇水厂原有构筑物改造而成。考虑到各乡镇用水量变化,以及原有加压站设计规模、水泵选型与当前需求不适应问题,于2016~2017年对一些泵站采取了优化调度和技术改造措施,取得降低泵站能耗的效果。在充分调查现状基础上,3种典型泵站改造情况如下。(1)结合实际用水需求,更换合适流量和扬程的水泵。2005年建造的万石加压站,安装有3台单级单吸卧式离心泵(2用1备),单泵参数Q=100m3/h,H=50m,n=2960r/min,N=22kW;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改造之前,一直处于停用状态,该加压站服务区域由和桥加压站直接供水。近几年万石镇用水量逐渐增加,需启用加压站。2016年加压站经设备维修保养后投入使用,发现实际工作扬程只需30m,原水泵出水流量120m3/h,长期处于低效运行。2017年6月更换成3台新水泵(2用1备),单泵参数Q=160m3/h,H=32m,n=1450r/min,N=22kW。在增加供水流量情况下,水泵运行功率不变,节约电耗33.3%[(22/120-22/160)/(22/120)]。(2)充分利用加压站前输水管网剩余压力,低用水时段直接由管网供水。都山加压站设有2台单级双吸离心泵(1用1备),单台水泵额定功率N=30kW。原来工作状态为全天24h内运转。在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经压力数据分析,认为在23:00~次日4:00这5h内可关闭水泵,由管网直接供水至当地配水管网。从2017年5月起调整了这种运行方式,于是每天可节约泵站能耗约30kW×5h=150kWh,占原来能耗的5/24=20.8%。(3)条件许可时,不经泵站清水池,直接在进水管上安装管道泵加压供水。屺亭加压站原来一天中18h由功率45kW的单级双吸离心泵从清水池抽水加压后,向当地配水管网供水;另外6h自流。经分析计算后,在站内进水管上安装功率为30kW的立式管道泵直接增压供水,全天仍采用18h加压,其他时段自流,运行后并不影响主干管网向其他地区的正常供水。改造后可节约能耗(45-30)kW×18h=270kWh,占原来能耗的(45-30)/45=33.3%。屺亭增压站改造后现场见图2.下一步重点任务将加大力度推进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即建立健全漏损管理制度。对压力控制管理、漏损分析、管道检漏、计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强化管网巡查力度,提高漏点修复效率,确保爆管抢修及时率,拓展阀门设施巡查,强化日常停水等日常管理;加快老旧管网等基础改造;加强管道设备和二次供水等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确保供水管网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