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影像解读

医学影像解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1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解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影像解读

篇1

教育实践表明:一堂好的课,就是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引导他们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中,运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阅读是获得知识的基础

让学生按照教师拟定的预读提纲读书,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阅读以课前预习为主、课堂再读为辅,注重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以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教学之中。开始阅读,学生会普遍感到枯燥无味、困难较大。针对此状,教师要积极引导,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如何抓中心、抓重点,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拟定了预习提纲:第一,工人阶级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第二,农民阶级为什么既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坚定拥护者?第三,知识分子是不是一个阶级?为什么?第四,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参加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一切劳动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一切拥护社会统一的爱国者?通过按拟定的预习提纲阅读教材,学生掌握了那些知识浅显,带有识记特征,阐述又比较清楚的基础知识。对那些理解有一定困难的知识,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点拨,适当讲解,然后让学生重新带着问题读,去求索真谛。这样做,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认真看书学习的能力。

二、讲解是为学生解惑释疑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抓住关键,解决热点。以前,我总想讲得多一些,可让学生多知道一些,结果却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现在,我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只是向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因而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有分歧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问题,作重点分析讲解;对内容头绪多的问题,采用层层讲解的办法帮助学生逐步把握;对较抽象的问题,采取形象方法讲解,而对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稍作点拨即可。例如,我在讲“抓主要矛盾”时,列举了《史记》中记载的“孙武斩吴王爱姬”的故事,启发诱导学生;在讲“规律可以认识和利用”时,我则列举了“武则天曾下令一夜之间百花须同时开放”的典故,把抽象的理论寓生动形象的事例之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思品课的实效。

三、议论是帮助学生探究问题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群体的学习心态特点是竞争意识强,好学、求新,思维活跃。怎样指导学生议论探究问题呢?作为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根问底。如在学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时,我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党内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联系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设置疑问: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会栽倒在权位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结论。

篇2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中学毕业曾在《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后常驻巴黎,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发表过18余部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成功的是《老人与海》(1952),实际上,《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早在1936年4月在《乡绅》杂志上发表《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这篇散文修改扩展版;凭借《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获得巨奖,作家海明威也因此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文坛硬汉”。

圣地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更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不屈不挠的“硬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这是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老人与海》登场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篇幅不大,但叙事艺术真可谓炉火纯青;当代风格真可谓新颖、独具特色,既有海洋散文诗的优美,也有自然、淳朴、普通而崇高伟大的形象,精神感人,文化意蕴非常丰富。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通篇作品的象征寓意性融为一体,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一、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

《老人与海》是部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派成功大作。尽管它的文字并不冗长,人物也单纯,但它的新颖、独特却是前所未有的风格。首先,作品叙事场境始终围绕大海,作品叙事风格如散文诗──非常朴素、自然、清新和优美,仿佛给读者身临大海的感觉,如“散发着鱼腥味的海港” [1]2又如“大多数船都是静悄悄的,只有船桨的声音。清晨海洋的新鲜气息。水里尾马藻发出的磷光,旋涡汇集的各种鱼类,海洋上娇小的黑燕鸥,强盗鸟和壮实,海燕” [1]13-14展现给读者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美丽、浩瀚、神秘,大海里孕育着各式各样的鱼群和海洋生物,千百万化的大海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波涛汹涌,因此老人把大海比喻成“la mar”(西班牙语女性),而年轻鱼夫则老人把大海想象成“el mar” (西班牙语男性);书中有非常丰富、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如鳅、水母、海龟、玳瑁、海豚、鲨鱼、刺嘴莺、野鸭等等,以及海洋生物的生理学特征,海洋渔夫的特别海洋食物,如龟蛋、鲨鱼肝油、生吃金枪鱼片等等,宛如一个个海洋博物馆里的活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是象“海水已经变成了深蓝色,太阳射出的奇异之光,在水里变幻出奇异的光” [1]17,展现梦幻般的神秘世界。

特别是“他(主人公圣地亚哥)看不到绿色的海岸,只能看到蓝色山峦的山顶,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他还能看见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无数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在高高升起的太阳的照射下已不见踪影。蓝色的海水里,老人能看见的只有深深的大折光以及他那笔直地伸到水下一英里深的钓线。”[1]20这段如诗如画的美文体现出海明威丰富细腻的观察力和笔触功夫!

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为了生存就必须向海洋挑战,他似乎有某种预感“今天,我会找到狐鲣和长鳍金枪鱼群,它们中间也许会有一条大鱼” [1]15。老人独特的形象“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虽然老人“形单影只” [1]5,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有关注“棒球赛” [1]6情趣爱好的普通人。

书中既有让人感到惊悚、紧张甚至惨烈的场面描写,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凸显的个性、与鱼紧张顽强的搏斗,包括与猎捕到的超出想象的大鱼,和闻到血腥、成群接队迎面多次扑来的鲨鱼展开着殊死拼搏等等,也有浪漫主义情调色彩的插入,如几次提及鱼类“” [1]18、梦见季节的海豚[1]40、45;也有西方文化宗教色彩的植入,如他妻子的遗物───彩色画《耶稣圣心图》和《科伯圣母图》[1]5、《天主经》、《圣母经》[1]35、36、49;另外,书中还植入老人的回忆,他曾经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与一个大块头黑人搬手劲。竟然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他赢了,被别人称“冠军” [1]38-39,体现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上。书中提到“飓风季节的天气中” [1]33;书中还植入老人的一个梦,梦见沙滩狮子[1]12!梦见黄色海滩,狮群来到海滩[1]46;老人在天黑的海洋上看见猎户座下方的星星[1]42;20世纪3、40年代的古巴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如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1]40、传统的捕鱼文化受到现代机械化捕鱼的冲击;他是一个扼守传统捕鱼和自然法则的渔民,与奉行实用主义的年轻渔民是有区别的[1]2。书中谈及老人杀鱼是不是罪过的思辩[1]60-61;

书中有西班牙语词汇出现,如calambre[1]34等,圣地亚哥在文化上是“西班牙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古巴人” [1] 导读2。

作品中有大量圣地亚哥自言自语的独白,因为作品布局就只有一个人老人在与鱼搏斗。而现实生活中圣地亚哥老人是一个有血有肉、很普通的渔夫形象 ,他也有普通渔民的俗语“水母,你这” [1]18,也有普通渔民的经济观“要是鱼肉好,在市场上能赚多少钱呀。”[1]25,使我们感到:不屈不挠的“硬汉”就是英勇无谓的普通渔民;他们不是假模假样虚构的“高大全”;他们给我们一种亲切感!海明威文学风格即平凡的真实中孕育着超越的伟大。书中大篇幅是描写老人捕鱼与保卫捕到的大鱼同很多凶残的大鲨鱼搏斗的场境。老人的硬汉个性形象、情节喜怒哀乐的跌宕布局,和西方文化的意蕴结合为一体,彰显出人类向海洋挑战,勇敢、执着和坚强等精神,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作家的写作风格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

主人公是唯一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孤独的捕鱼老人,他在墨西哥湾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遭到周围的人不解,甚至嘲笑,但他无所谓,也并未放弃希望。第85天,他独自一人驾船“走出去很远”,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枪鱼” [1]导读1。但在返航途中却遭到成群的鲨鱼争抢,经过两天两夜的残酷搏斗,他回到海港,“比船还大的枪鱼”只剩下一付骨架,他也筋疲力尽。

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但艺术大师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的才能在这里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其实,之前他在文学上就已经有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如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等感人佳作。《老人与海》(1952)正是在作家多年磨砺的厚重、坚实基础上成功出炉的。另外,还有就是他具有驾驭“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的能力,使得《老人与海》结构呈现立体性和复杂性,特别凸显创新性,如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就是海明威用多层细腻的笔调塑造的硬汉典型,他虽然已经有普通老年人的特征,但“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 [1]1

全书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表达非常精辟和准确。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大师海明威笔下步步递增强化,一系列硬汉形象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那样亲切和感人。正如有人评论说“老渔夫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2]。难能可贵的是:老渔夫面对生存的压力表现了高尚和洒脱的乐观态度,体现人类尊严──硬汉的人格特质;在厄运乃至悲剧结果的重压下仍然昂首挺胸,他是真正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不言放弃的硬汉典型。老渔夫圣地亚哥代表了劳动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如他在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不言放弃,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搞定“比船还大的枪鱼”,竟然PK了三天三夜;拖着巨大的收获返航时却被凶猛的鲨鱼群盯上,老人也没有放弃或者逃跑,而是与抢吞他劳动成果的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就用刀,刀子折了就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正如有评论说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老人表现出来的鼓舞人类的勇气。

突出美国文化倡导的个性文化。老渔夫圣地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一个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划着小船漂泊,他先后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和鲨鱼群展开殊死搏斗。他个人与大鱼的PK谱写成一曲豪迈的、代表人类与自然、人与命运相抗争的颂歌,老渔夫精神升华为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

大师海明威采用高超的想象艺术,把作家和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思想融合为一体,即在遭受了如此多的鏖战之后,他们在梦中见到了── 雄狮(力量的化身)。雄狮激励着人类向自然挑战、永不放弃的勇敢精神。因此,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结尾这样评论海明威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诚实、最大无畏的创造了我们这个苦难时代中真实人物的作家。” [3]

《老人与海》在结尾部分68-74页中,老人感到“超脱”、“海里有我们的朋友和敌人”、“被打垮反而轻松了”回到自己的“小棚屋”躺下睡觉。[1]69主人公如此淡定、洒脱,表明老人的内心强大的世界和从容潇洒的个性,因为他不是那种只会斤斤计较,把肠子悔青而又无济于事的悲观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着眼点出发,表现各式各样复杂的感彩并发出各式各样的评论。如小孩曼诺林看见熟睡的圣地亚哥老人在呼吸和手就一直在哭,给老人买来咖啡、亲切谈话、买药等;而其他渔夫围在老人的船边,有人丈量了只剩光骨头的鱼骨架竟然高达18英尺!女游客看见被侍者用西班牙语解释的“Tiburon”的巨大的鱼骨。圣地亚哥老人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做诱饵吧” [1]71 “得搞一支很好的鱼镖” [1]72。

三、《老人与海》的意蕴

关于《老人与海》的意蕴问题,作者海明威本人的说法似乎相互矛盾,如他曾经说:“没有什么象征意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比别的鲨鱼好,也不比别的鲨鱼坏。” [4]但在乔治・普林浦敦对他的采访中他又这样说:“我想有象征手法。” [5]《老人与海》毕竟是从散文《碧水之上:海湾来信》脱胎而来的,因此手法上的确有写实主义成分,正如大师作者海明威本人的上述说法“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而且作家本人对创作对象的观察非常细腻,敏锐,符合文学的特质──真实!文体和文笔非常优美,人物形象和叙事也非常逼真,仿佛给人再现出当时的情景。但其后“我想有象征手法。”又该怎样理解呢?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奉行“冰山原则”,处理人与自然斗争这一重大题材,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比船还大的枪鱼”、鲨鱼、群狮、小孩子等以丰富的象征和意蕴,使小说表现出的效果远远超出题材本身的内涵,呈现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和余韵萦绕──如大海是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和其他渔民的生存依赖环境,但具有极端对立的双重性──既象征着是天堂,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因为提供了吃的食物,也象征着地狱,因为狂风巨浪、海啸、食人鱼可以吞食渔民;因此,可以说大海也是渔民为了生存挑战自然的角斗场,即主人公老渔夫圣地亚哥人生命运永远存在的挑战对象。老渔夫具有乐观、豪爽、勇敢、顽强等个性,捕鱼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勇气和毅力,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衰败、悲观和沮丧,而是自信、有意志力、顽强品格的硬汉形象,这与美国移民开拓精神的象征存在吻合。如果说“比船还大的枪鱼”是海明威和笔下主人公圣地亚哥心中憧憬的那个宏大目标,当老人圣地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他果然钓上了前所未闻的大鱼,他自言自语对大鱼发出了赞美──身躯庞大、姿态优美、威力巨大、色泽美丽,使人联想到它象征着人类渴望劳动创造出奇迹。鲨鱼是老人生存竞争对立面的象征,也是生物自然法则的存在,代表破坏性力量。鲨鱼就是在老人实现获得劳动成功并保卫这个劳动成功时间段的侵略者──它们以强盗式的手段袭击老人的果实,鲨鱼象征厄运与灾难。那些不断扑来咬噬、吞吃“比船还大的枪鱼”的凶猛鲨鱼,象征阻止人类实现理想境地的各种磨难或孽障。老人与鲨鱼拼命搏斗充分展现出人类对磨难或孽障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狮子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作品中老人先后四次梦见狮子───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梦到狮子,第二次是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狮子是我留在脑子里一件主要东西呢?”第三次是他在船上梦见了狮子,最后一次是小说的末尾:“老头正梦见狮子”。作家对狮子的反复强调意蕴人类精神和力量的永恒!揭示出深刻的“硬汉”主题!反复强调“狮子”,烘托出圣地亚哥潜意识对力量的向往和对磨难或孽障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灵魂。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小孩子曼诺林,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象征着人类力量的可持续发展,即小男孩的出现象征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他也是硬汉老人决不向艰难妥协的力量源泉。老人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继续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 [1],在与命运搏斗中,老人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1]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给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圣地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自信、自强和自尊。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圣地亚哥这个老而不衰,不幸但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表达作者一贯推崇的勇敢、坚毅、意志力等精神。

四、结语

《老人与海》具有新颖、独特的海洋文学风格和老渔夫的硬汉形象及丰富的意蕴,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大作得到肯定的效果是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无论在时代上、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海明威创作水平的最高点。硬汉形象老人体现的勇气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同时也有其他意蕴的象征,这一切除了给读者留下了震撼感觉,也留下了想象的余韵。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老人与海[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陈主.外国文学名著精解[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9.

篇3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最早对图式给予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他描述道:“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利用已有的图式知识,对阅读素材展开预测,对促进阅读理解、获取阅读成效有很大帮助。如果学生欠缺图式知识方面的累积,则会影响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下文结合农村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从图式知识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角度做探讨。

一、英语阅读理解中应用图式知识的必要性

1.英语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图式知识。

教师通过对近几年初中英语学业考试等适应性练习和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得分率不容乐观,可以看出阅读中仅靠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是不够的,更多地要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但是,农村学生往往缺乏相关的图式知识,如西方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时事热点知识等。为了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图式知识,则显得尤为必要。

2.学生英语阅读离不开图式知识。

阅读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步骤,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就是他们的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参与阅读,学生可以巩固已学词汇和语法,扩大知识面,为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奠定坚实基础。但对身处农村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普遍不高,不仅信息资源获取途径较少,社会环境接触面不宽,而且在词汇学习和语法掌握方面存在障碍,难以从阅读材料中捕获准确的信息,无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涵。由此可见,农村学生要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学生的图式知识的支持。

二、图式知识对农村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指导阅读,检索阅读信息。

阅读理解过程首先是文字信息输入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图表是一个很好的认知手段,能将言语信息有效转化成视觉图式信息,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知识点间的连接和关系,使知识更加直观化、条理化。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图,把握图表的内在逻辑关系,检索出重要信息。如例一:

This is a chart about the changes of the amount of petrol in Bobby’s car during a certain day.

(1)The right chart shows ?摇 ?摇.

A. how much Bobby paid for the petrol

B.the speed the car was going

C.which trip used the most petrol

D.how far the car traveled

如果学生具备了图表类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那么此题就很容易了。这个图表是一个坐标图,学生一看到这种类型的阅读,就会激活大脑中相关的图式处理信息,只要检索纵坐标和横坐标,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因为备选的题项中只有C选项关于amount of petrol和纵坐标一致,所以C较合适。但此题实际得分率只有38%,是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农村中学学生得分率更低。这就提醒了英语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形式图式知识,指导阅读策略,检索阅读信息,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2.推测蕴意,把握文章内涵。

学生的图式知识是他们对有关阅读素材的类型或结构的熟悉程度,即对英语语篇知识的已有掌握。随着学生图式知识的增加,他们对文章的类型和结构会更加熟悉,这无疑有利于促进推测文章蕴意,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在英语阅读素材中,幽默作品被认为是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幽默故事也往往是英语阅读考查的必考内容。但是对跨域文化背景理解不深的农村学生来说,幽默故事是很难理解的,如果看不出字里行间的幽默意义,就很难回答问题。幽默故事需要理解其文化背景,特别是幽默故事阅读素材中的“题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如例二(节选):

Bill is a good boy,but he doesn’t like to use his head.He often says something without thinking.It makes others unhappy.

Mr.Green taught English in a school.He’s old now and left there.He likes children.He often gave Bill some fruit or cakes and taught him to read and write when the boy was young.So he likes the old man very much.

(2)In the end,Bill said ?摇 ?摇.

A. nothing B. something wrong

C. something nice D. something to comfort Mr.Green.

此题考查学生对幽默类故事的理解。遗憾的是,本题全区的得分率只有46%,是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第二低的一道。大部分学生选了D选项,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看懂文章,不知道幽默所在,只是看到了表层意思。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的影响,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知识。如果学生做题前心里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的图式知识,那么看到这篇文章时,他们头脑中幽默类的图式知识就会被激活,他们就会寻找幽默所在,对文章进行深层挖掘,正确理解考查意图。

3.整合信息,实现有效理解。

学生在理解所读内容时,往往会借助于头脑中已有的内容图式,把已有的图式知识和现有语篇中的信息结合起来。因此,阅读是语篇知识与学生的内容图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内容图式与所读内容的知识重叠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反之亦然。如例三(节选):

The sculptures(雕塑品),heads of a rabbit and a rat that were part of a water decoration for telling the time,went on sale at an auction(拍卖) in Paris on February 25.

A Chinese man,Cai Mingchao said he made the $36 million in buying for the bronze(铜) rat and rabbit heads by telephone last week when the pieces were auctioned in Paris as part of collection owned by the late French designer Yves Saint Laurent.

(3)According to the passage,the 12 animal sculptures are ?摇 ?摇.

A.paintings B.old dishes

C.parts of a water clock D.old instruments

(4)How many of the 12 bronze heads are in China now?

A.None B.5 C.7 D.All 12

第3题事实上是细节考查题,答案就在文中的第一句话里。正确解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法知识和丰富的词汇量,因为这句话含有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后置定语。如果学生了解铜兽首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头脑中已经建立了对铜兽首的内容图式,而且这种内容图式能覆盖该短文的内容信息,那么对第3题做出正确选择就很容易了,甚至不必看文章,只要根据已有知识就知道选C,它们是喷泉水钟的部件。在此,内容图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水平的不足。而这一题全区的得分率是50%,在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处于第三低的位置,说明很多学生对铜兽首不了解。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要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内容图式知识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输入信息,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充分重视母语的作用以加强信息输入。

第4题是问12件铜兽首中有几件已经回到中国?这一题出卷人本意是送分的,因为答案就在文中的倒数第五行,即:Since then,five of the bronze heads have returned to China.结果这一题的全区得分率让人大跌眼镜,46%,处于所有阅读题中得分率第二低的位置,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爱思考的学生都选了C。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忽视答案所在的这句话中的现在完成时,二是学生不了解拍卖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蔡铭超只是拍到铜兽首,在付款期限内,享有优先购买权。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蔡铭超已经买下了铜兽首。如果学生在做题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铜兽首的知识及关于它的拍卖情况,那么即使词汇量小,忽略了时态,也能理解文章大意,做出正确选择。

三、图式知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发

从上文得分率较低的几道阅读题的分析来看,图式知识对农村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其一,从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并尽可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辐射给学生,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各种阅读类型的图式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其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应该多阅读,这里的多阅读主要是要读得“广”和“杂”。农村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还比较贫乏,可以借助母语浏览报纸杂志,多关注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当学生通过母语理解了某个方面的知识以后,再读到内容相似的英语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图式知识,达到对该文的全面理解。从上面几题答题来看,学生如果对西方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时事热点等有所涉猎,则得分率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天蓉,徐谊编著.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 图式化 信息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