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能力

篇1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篇2

伴随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的逐步实现,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影像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突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的目标,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尽快适应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突出影像学技术专业学科特点

医学影像学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是物理学、工程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结果,是理、工、医结合的产物。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转,全面发挥设备的功能。

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来说,影像学技术是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教学大纲要求占一定比例,这体现了医学影像学多学科交叉和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诊断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期的临床实习有直接的影响。

2 影像学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为教材滞后、内容陈旧,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新技术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没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教材未删减。从教材内容看,仍以介绍常规X线摄影和中小型X线设备为主,数字化设备和技术所占比例很少,很难适应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教学效率很难提高。

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影像学技术教师多为兼职,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基本素质,而且很多教学医院中,掌握先进影像设备和技术的专业教师为数不多,这就影响了影像学技术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思路

3.1 专业课内容的扩充与删减

医学影像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模型、挂图、幻灯等教具,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如工程学、解剖学、诊断学等,但要尽量减少重复。课堂讲授把教材内容分为详细讲解、重点讲解和一般介绍3部分,实验和见习课要紧跟课堂进度,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使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分析图像、评价图像的顺序和方法。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准备几份典型照片,利用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独立阅片、分析讲解,老师进行总结。学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很快进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强。接下来的课堂效果会非常好,学生收获会更大。这就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判断能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该学科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培养其认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转贴于

随着专业技术的进展,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为医学影像学技术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专业特点的需要,教学计划中需增加断层面的解剖、X线解剖等内容。

如今计算机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广泛应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更新,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数字化进程迅速,教材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有前瞻性,知识面要宽,制定教学计划时有一定的超前意识[2]。教学过程中随时增加一些相关的新技术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接受新技术,适应影像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高新技术在影像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由普通X线摄影技术逐步进入影像学数字化时代,如CT、MR、CR、DR、PACS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术已失去了使用价值,如荧光摄影、体层摄影、记波摄影、气管造影、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等,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只作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强化“三基”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需要有扎实的理工基础和广泛的医学基础。按大纲要求,加强“三基”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见习课的比重,毕业实习也应兼顾临床医学和专业课的比例,通过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实习,丰富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为今后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做出正确的影像学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课的实习,一方面要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化影像学设备,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影像学技术教学学时少、内容多,一直是困扰教学的难题。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影像学技术界思考的问题。以往的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导、学生看的模式,这样教出的学生理论课考分可能比较高,但实际操作和图像分析成绩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临床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评价照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为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挂图等,结合理论讲解,并通过见习、阅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采取诱导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讲、学生想,不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所讲内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图片教学。医学影像学技术离不开图片,但真实图像又比较复杂,初学者较难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简洁清晰特点的简图,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对实际照片或多媒体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很好。

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在医学影像学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发挥设备的最大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进与实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影像学技术教学对我们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使其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数字化成像技术、影像学存储与传输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相关技术的教学课时比例,增加见习、实习教学的课时数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出适应医学影像学学数字化时代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2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Image Technology

LIU Nian[1], HUANG Xiaohua[2], LEI Lixing[2]

([1]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2]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value of the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thods: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dea, we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experiment soft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us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execute resource optimization on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reating a distinctive, digital and multi-func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e will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model .Results: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as improved,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was reforme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Conclusion: We should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and build innovation laboratory, improv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i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but also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need.

Key words laboratory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精准医学的提出,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断信息,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而医学影像技术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更是临床诊疗获取优质图像的保障。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将多个影像设备综合应用,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交叉应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影像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不断更新,避免与临床脱节,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更新。因此,加强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的实践技能尤为重要。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验平台,是全面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趋势。②本研究通过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改革既往的影像技术实验教学思维和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普通X线、CT、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等检查的图像及后处理信息导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实现医学影像信息资源共享。本平台是构建“以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多学科、阶段性、模块化、综合式的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平台。学生或师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设备操作实验的效率、质量,节约教学资源,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室平台建设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是以计算机为硬件基础,Windows 操作系统为平台,联合开发的仿真实验操作系统为应用软件的实验室。本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有:(1)该软件操作完全模拟医院普通X线、CT、MRI操作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践医学影像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该实验室共配置24台学生电脑和1台教师电脑,可让每个学生单独上机完成操作,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3)仿真软件的数据均来源于我院附属医院,有真实可靠的图像,与临床病例无缝连接;(4)该后处理软件不仅包含基本教材上的常规后处理技术,还包含最新、最近的科研软件,根据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展,即时对软件进行升级,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5)该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复习、做科研;(6)避免了大量学生同时到医院见习出现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2 应用结果

(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中的应用,原来的教学手段有了明显改变,已由人工教学变成网络化计算机教学,简化并优化了教学流程;过去用胶片展示教学,其图像较小、图像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管理困难,无法满足大量的学生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此外,实验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临床医、技人员现场教学转变成网络化仿真模拟教学,避免了学生只能看不能动手的情况;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搜索、阅读、自学及复习,数字化仿真模拟教学几乎改变了以往了学习模式。第三,原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成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模式,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操作,完成实验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教学信息量。

(2)实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丰富。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完整资料数据库中已有10 000余份,本实验室根据临床信息的发展会不断更新资料,其中包含普通X线、CT、MRI、超声、核医学、DSA等方向的图像资料,完全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其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不仅能紧密地结合教科书上的知识框架,还能在实验中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3)学习效率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该实验软件进行科研分析,取得科研成果。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个性化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和内容。

(4)教学管理的优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还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明显改变了过去复杂繁琐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实验教学中损坏精密昂贵的设备,减小了学生到医院见习的安全隐患。

(5)教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实验课堂教学中,能及时将问题和难点提出,教师可及时解答;通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网络留言和讨论发现教学问题,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及解答学生的问题,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3 讨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医疗设备迅速更新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广大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且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③④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系统地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践培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情景、实验界面和实验程序的模拟操作,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完整操作流程的理解。⑤⑥

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使用,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转变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实现了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相适应的结合。实验项目覆盖了基础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使实验教学内涵更加深厚,而且使学生在学校能熟练掌握医学影像常规检查技术,具备图像后处理能力,以便在医院实习阶段能更快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科研项目,进行个性化实验操作,这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的科研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功能,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实验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后处理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了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了创新性实验室,完善了实验课程体系,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医学的影像技术学的发展,满足了医学教育事业和临床医技岗位的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黄小华

基金项目:本文为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医学影像技术模拟仿真教学平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12-13

注释

① 黄小华,游金辉,马雪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103-105.

②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等.CT、MRI仿真操作系统的研发及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8(2):219-220.

③ 梁明辉,王晓东,夏力丁.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22-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