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土地综合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05.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
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特点
新区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涉及银行存款、工程应付款、材料款、在建工程与竣工工程建设资金、质保金、勘察设计费、项目管理费等,随着PPP模式与BT模式的土地治理项目日益增多,还涉及利息及回报计算,从而与一般的企业财务管理存在很多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会计主体的双重性。在很多新区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开发资金会计既不属于预算会计序列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也不属于企业会计,在部分土地管理项目中属于以综合开发资金为对象的专业会计。这一会计主体包括具体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单位。
2.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由于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会计的双重性,决定了土地治理项目需要对于财政资金、报账资金和建设单位工程资金三套账本,从而造成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的复杂性。通常将财政资金专账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报账资金专账则属于新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资金账务系统,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对于PPP项目,还要计算投资回报等。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到新区资金来源的复杂性导致了土地治理项目财务管理内容的复杂性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艰巨性。
3.“先建后补”的提款报账制度。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通常实施的是“先建设、后拨付”的提款报账制度,并且需要规定严格的报账支付程序。只有当全部提款报账文件经过审查合格、手续完备之后,才允许进行报账的流程之中,对于没有经过审查的工程和货物不允许进行报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能满足项目实施计划,或者与施工单位和物资供应商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的资金,坚决不进行报账。“先建后补”的提款报账制度对于保障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划拨的效率,并且将虚假上报套取资金与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有效的控制了。
二、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办法
1.项目资金筹集。资金是项目的生命线,新区综合开发中的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包括了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和私营资金。其中财政资金由上级财政资金与新区财政配套资金组成。而自筹资金则是指经过审核后批准实施的项目建设所需要的集体自筹资金或者项目建设单位的自筹资金。对于部分新区综合开发项目,新区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与批准的项目建设计划,根据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时序,将财政无偿资金从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专户分期分批拨入农业综合开发报账的资金户头,而自筹资金和私营资金必须先到账后才启动项目,以确保项目资金来源。
2.项目资金支付。相应的审核机关必须严格的对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如出现不符合要求,或超过使用范围的开支,要严禁进入报账程序,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入口把控,从而保障资金的拨付实行专账结算;对现金支付执行严格的审核批准程序,按照定向、定点、定人、限额支付的原则,实行出口控制,重点避免白条入账,虚假套现等。
3.间接费用核算。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工程中的间接费用是指不形成实体工程,但是对实体工程具有密切联系,且必须发生的共同费用。通常间接费用包括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工程预决算审计费、材料损耗费等。以上间接费用出现时,先汇总将其计入间接费用的明细科目,待施工结束后,按照单项工程预算占全部工程预算投资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4.工程竣工结算。施工单位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质量验收合格后,财务人员要协调工程人员完成竣工工程的结算工作,按照清单计价或结算总价方式实行审核结算。
三、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预算审核。一般参与到预算审核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员虽然从事的也是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但是对于土地开发规划以及预算相关的专业知识相对陌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发现项目预算申请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影响审核的效果。
审计报告问题。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与常规的建筑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工程量计算以及项目的勘察设计,部分审计人员因缺少调查和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常常不能准确地把握审计的标准,从而导致审核存在不合理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第一,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与国土部门要对资金核算事宜或相关组织活动予以负责,取消镇一级资金核算机制,贯彻实行县级报账机制,实行项目全程成本控制。第二,构建协调体系制度,主要制度中要涵盖地方政府、财政、规划、国土、审计,还要包括地方乡镇政府,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上行下效的联动协调机制。第三,大力培养审计监管储备人才,将有关再教育与培训指导活动贯彻到实践中来,要在工作中了解项目规划及熟知预算知识。第四,加强项目资金的日常审计工作,凡是涉及到资金监管不力的问题要圈定问题重点范围,以及时研讨出可行性整改意见。第五,项目资金的管理与运作需要在内外审计的共同作用下打好资金管理基础,填补、堵塞资金管理漏洞。
四、结语
土地开发背景下的资金管理相对复杂,各项资金筹措及使用需要配套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制度及有效的资金审计机制,加大土地开发项目的验工计价等活动管理,提高各相关人员的技能素质等,而且土地治理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决算过程中,除需满足财审中心的审核要求外,业主单位也应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提高日常监管水平,将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处理得当,以有效审核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途径等;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还应用实行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流程办事,以制度管人,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最终完善新区综合开发中土地治理项目的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4-01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提上重要日程并正在逐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当前水利改革不断深入,水利施工企业已推向市场,其目的在于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能力。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水利施工作为公益性行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改革、强化项目管理体制,其重点是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成本是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招投标、签订合同、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全过程。
当前,国家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较多,主要有新建农田沟渠、灌溉提水站、过路桥涵、喷灌机井,清淤塘坝、土地平整和灌区其它配套设施等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水利工程施工,其特点为施工范围广,工作内容繁琐,战线长,尤其在工期上要求极为严格,不能影响来年耕种。如何组织施工,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加强项目成本控制,使之项目利润在原先基础上趋于利益最大化,便是要探讨的问题。
一、掌握工程信息,做好投标工作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准确了解和掌握项目投标前的有关信息,包括项目业主机构设置、工程性质、工程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情况、主要施工内容。以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做出综合分析。确定参与工程投标,便要根据招标文件规定和业主要求,准确计算工程量,了解当地的主要材料价格、设备投入情况,分析人力、材料、设备、水、电、安装、机械费、管理费、税金等成本,结合企业自身利润目标,做出合理报价、编制投标书,完成投标工作。
二、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控制
工程施工成本指为完成工程项目的全部施工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管理费、临建费等。
质量目标的逐步实现是成本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施工过程中运用最佳施工组织设计来指导施工,对工程质量从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三个阶段严格加以控制。
1. 开工前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2.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3. 把好施工准备、开工、原材料质量、设备情况、检验器具、管理人员到位情况。
4. 严格落实“三检制”。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施工成本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的根本。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水利工程,其具有一定的特点。对于其施工成本的管理,应根据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工程预算分解、资金管理以及基础管理等方面进行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编制阶段成本目标,促进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控制、减少施工浪费以及不必要的支出,增加项目经济效益。
三、成本控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因施工战线长,投入人工较多,人工费的支出在成本费用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当地用工行情及细化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合理用工,同时制定激励措施,使用工效益最大化。
材料成本在项目中比重最大。需准确预测市场行情降低采购成本,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和质量,认真计量和质量验收都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
根据工程内容和施工情况,合理配置机械,同时做好机械维修保养工作,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维修成本,避免窝工延长工期。
四、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项目利润趋于最大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存在管理上的普遍误区。
首先成本管理应是全员参与、渗透于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其目标成本控制要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其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包括财务会计人员。实际普遍存在施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混杂,看似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实质上无人承担成本管理责任。所以必须建立责任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考核制度,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其次,如何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十分关键。不能简单地按照其他水利工程施工经验中的成本降低率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项目特点、现场环境、施工条件等。
五、成本控制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应渗透在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根据施工承包合同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对施工过程涉及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进行记录,并做出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仔细分析材料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