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影视文学鉴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升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宣泄主人公内心情感、营造主题意境等基本功能,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开设了音乐鉴赏类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事实证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程比较喜欢,尤其是一些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音乐。优秀的影视音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修正其偏执、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影视音乐欣赏让学生对影视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教学中再增加一些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尽管影视音乐欣赏是以电影和电视的视频片段作为载体,但必须以音乐素材为主要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影视剧转移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尝试和乐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从大量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多数都有自己喜爱的电影类型,女生较喜欢文艺和清新风格的影片,男生则喜欢题材比较宏大的电影,不同风格的电影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新一代大学生都比较有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去探寻影视音乐的奥秘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笔者经常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同一主题下的影视音乐,并分别对他们进行评论,或者直接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个人对影视音乐的不同看法,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影视音乐《家园》欣赏教学设计
电视剧《闯关东》作为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在央视创下了收视神话,全国多数观众在同一时间观看了《闯关东》的大结局。长达52集的鸿篇巨制,生动再现了从到“九•一八”时期,在动荡中的人口迁徙和奋斗历史。一曲旋律舒展、风格多变、气势恢宏的片尾曲《家园》则成功地塑造了山东“闯民”的高大形象。此曲由刘欢作曲,王敏、张宏森作词。全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由刘欢演唱,曲调跌宕,充满浪漫情怀;第二部分由宋祖英和刘欢共同演唱,甜美动人的东北民谣《摇篮曲》结合富有律动的Rap说唱,“土洋”结合,形式新颖;第三部分再由刘欢演唱,此曲高亢、激昂的高音部分将音乐迅速推向。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以歌曲《家园》欣赏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教学设计:1.走近“家园”(1)欣赏默片《家园》。首先教师在课前将片尾曲的音乐关掉,课上播放无声的《家园》视频;然后让学生围绕音乐与影视作品的关系,谈谈看完这段无声视频后的感受;最后教师概括总结音乐在影视作品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关注影视音乐。(2)联想《家园》音乐。教师先简单介绍电视剧《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及所看视频联想片尾曲的音乐风格。2.走进“家园”(1)聆听《家园》。教师先播放完整的片尾曲《家园》;再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与之前设想出的音乐做比较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歌曲《家园》的音乐风格特点。(2)剖析《家园》(谱例1)。教师将分段处理的《家园》分4段播放,每放完一段,让学生说出该段音乐的演唱者;再用PPT课件显示乐曲歌词;总结出第一段、第二段的Rap和第三段都是由刘欢演唱,第二段女声部分由宋祖英演唱,曲调选自东北民歌《摇篮曲》。然后让学生结合《闯关东》的主题,思考歌曲为什么加入东北民歌的片段;最后教师总结影视音乐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并具体做出分析。(3)学唱《家园》。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乐曲简谱;然后教师弹钢琴,学生分段学唱歌曲简谱;待基本掌握旋律后,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词;接着请学生谈谈对Rap的认识;让一位学生演奏架子鼓,一位学生朗读Rap部分的说唱;教师再概述Rap的由来、特点和国内外代表性说唱歌手;再请学生模仿歌曲中刘欢说唱的内容,节奏律动可以自由发挥;最后教师弹伴奏,学生分三组演唱;一部分男生齐唱刘欢片段,全体女生齐唱宋祖英的《摇篮曲》;一部分男生配合女生演唱Rap片段。谱例13.走出“家园”(1)比较刘欢、宋祖英的演唱风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两位歌唱家,再让学生列举刘欢和宋祖英的其他代表性歌曲;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谈谈两位歌手的唱法和音乐风格有哪些不同;最后教师总结:刘欢和宋祖英分别属于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前者演唱流行音乐居多,后者擅长演唱民歌。(2)“民族风”与“流行风”的相互融合先让学生列举“民族风”歌手与“流行风”歌手搭档演唱的歌曲;接着教师补充:玖月奇迹的《中国美》,宋祖英和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谭晶和陈奕迅的《龙文》等;然后播放玖月奇迹演唱的《中国美》视频;请学生分组讨论“民族风”与“流行风”相互融合的优缺点;最后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分成两组,进行5分钟辩论会研讨。4.重返“家园”(1)了解影视音乐的种类。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曲;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影视音乐中的其他类型;然后教师总结:除了片头曲、片尾曲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还有插曲、背景音乐等音乐类型,讲解它们在影视作品中发挥的不同的重要作用。(2)3位学生代表演唱《家园》。先由教师播放《家园》的伴奏音乐,接着让一位男生演唱刘欢所唱的片段,一位女生演唱宋祖英所唱的片段,一位学生演唱Rap部分。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程的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以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尾曲《家园》为载体,以走近“家园”、走进“家园”、走出“家园”和重返“家园”为主线,通过看、听、析、唱、辩等环节展开教学。具体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相对于以往也逐渐呈现快餐化和碎片化等特点,高中学生也受到影响。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其教学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以及写作中,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认知和生物属性。如果教师仅仅将英语作为工具,那么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学赏析课对养成深刻语言教育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选择文学作品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高中英语选择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优秀名著,牛津高二英语教材中就针对文学作品设置单独的教学板块,其中包括电影《哈利波特》、狄更斯《远大前程》、歌剧《图兰朵》、彭斯的诗作《红红的玫瑰》,其他教材版本中还收录了马克吐温《百万英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莫泊桑《项链》等。如果仅仅借助教材课文根本无法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课外阅读和选修课中并结合学生特点选择相对合理的文学材料。选用课外阅读作品的原则为根据循序渐进的规律和由浅至深的特点学习语言,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英语能力选择和学认知水平相符以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文学名著,如词汇量在2000~3000的简易英语读物和英汉对照读物。英语文学阅读应放弃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逐渐向提高人的素养方向发展。主要因为文学欣赏课的核心为人物特征、故事情节以及优美语言等,往往围绕人物、故事、语言等文学元素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影响学生现实生长,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文学阅读和其他阅读相比有一定的自主性,理解作品方面也十分个性化,可以说这种自主阅读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二、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教学也分为多种途径:首先阅读方式;对于短篇文学作品,英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方运用20~30min时间阅读作品,或者可以将作品布置成家庭作业。当学生阅读完毕后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大致含义,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口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英语水平。中长篇文学作品可先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概括文章内容,之后再补充相关课文阅读文章作为补充。以《远大前程》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在教学中概括小说主题和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中阅读理解小说的简写本。其中小组拼图阅读也是较好的阅读途径,即将阅读作品分为2~4部分,小组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部分,之后和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最后整体理解作品。虽然这种阅读无法和学生自主阅读方式相比,但在感悟作品方面却更加透彻,对于时间紧和任务繁重的高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用。其次课堂讨论;理解作品是高中文学欣赏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基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尤其对于复杂的阅读问题,可先尝试分组后再让学生解答,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文学欣赏课中普遍倡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学习文学作品,例如让学生找出文学作品中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以及表达情感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语言。还可让学生运用画画方式刻画作品中关键人物和场面,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特点,最终达到品味作品情感目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共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为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具有文学视野的英语教育。因为文化和人类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泛指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而言,此类学习是构建在异域文化基础上,作品中涵盖作者所在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等隐藏信息。长时间有规律地阅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因为有的文化具有隐性特征,例如、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只能在文化语境中理解其内涵。有了隐性文化,自然然而也会有显性文化,例如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历史文化等。《简爱》是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作品,那个时期是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阶段,作品中大量刻画当时环境下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以及女性作为家庭教师的爱情观。除了《简爱》,这个时代也出现过如《大卫*科普菲尔》、《呼啸山庄》等,只能通过英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展示其中的隐性文化,学生才能从整体角度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学特征和社会面貌,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更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特征以及文学作品材料,科学指导学生选择和自身英语情况相符的作品,促使学生大量输入阅读信息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梗概,从而建构属于自身的文本理解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9-01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校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英语文学作品的课程资源功能被忽视。我国200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较为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高中院校真正在课堂上引入英语文学欣赏课。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式。
一、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根据季羡林、王宗炎等英语界前辈们的学习经历可知,文学作品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而言,并不是不可触及的,有趣的文学作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因此,各高中校应加大英语文学欣赏课程的设置力度,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二、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1、选用英语文学作品的原则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为经典名著,例如选入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莫泊桑的《项链》,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文学作品。
然而,仅依靠英语教材中的几篇课文,难以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选修课及课外阅读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学欣赏材料。在选用课外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直至复杂。此外,英语教师还应依照学生当前的英语学习能力,选用富有趣味与教育意义,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名著改编本,如简易英语读物等。
2、英语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前,需进行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读者理解文本,而是与文本、环境之间进行交互,文学作品的交互注重读者的阅读过程及体验。任何文学作品对于不同的读者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开展文学欣赏课时,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展开谈论,加深多文本的理解。此外,还可采取写评论、表演等形式,实现自身鉴赏能力的提高。
(1)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
对于篇幅较短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完成阅读后,让学生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英文写出或口头汇报,通过结合阅读与写作,实现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对于篇幅偏长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本的精选内容,并在课外进行补充阅读。例如在欣赏莫泊桑的《项链》(necklace)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小说的梗概,课后则安排学生在图书室阅读小说的简本。
此外,还可采取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的方式,首先将文学作品分为三至四个部分,并让每组学生阅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相互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形成整体理解结构。此种阅读方式比较适用于时间紧迫且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他们在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学习与锻炼。
(2)文学欣赏课程的课堂讨论
理解文学作品为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表达出来,并引导其展开交流与讨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合理的解答,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在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中,强调审美式的学习,即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互动,在感受作品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欣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时,让学生将文本中描写人物、景物以及情感等描述性段落找出,并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人物、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3)文学作品评论
文学作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效的题材,而写作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两者相互补充。学生在写文学评论时,需将作品的作者、体裁、人物、主题、情节、自己的观点等内容包括在内。学生完成作品的阅读并对作品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教师可让学生写文学作品评论,通过结合阅读与协作,在加深学生文学作品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3]。
(4)文学作品的编排与表演
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表演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在剧本改编、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也逐步提升。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理论可知,学生只有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会产生相应的语言习惯。文学作品的编演正是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输入教学活动。学生在编写剧本时,会大量阅读相关英语文本,观看视频录像等,其研究的这些语言材料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但却又是可理解的。编排好的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其同样获得了可理解的输入。文学作品的编排与表演,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读、听输入,高度关注英语语言材料的深层含义,因而为学生理想的英语学习输入形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