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发展现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业发展现状

篇1

1 观光农业的定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也感觉到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活空间的压缩,而观光农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创收就业,保护乡村生态景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发展观光农业,可以间接解决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收效,逐渐受到重视,在全国各地均有发展,前景优良。

观光农业亦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观光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定义,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取早期较为全面科学的描述定义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传统的或现代的)为对象。按照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或生活)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学习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及其组合,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或农村)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形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1]。

因此,观光农业这一概念中包含了生态学、景观学、农学和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值得探讨且组织开设相关课程,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较为前沿的知识,利于未来的就业创业。

2 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1 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

2.1.1 萌芽阶段。观光农业早在19世纪便已经初现雏形。

19世纪30年代,欧洲部分城市就有了农业旅游活动。而意大利在1865年甚至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2]在这一时期还没有观光农业概念,在乡村观光游览仅仅是上层阶级休闲娱乐的一个副产品。农村居民并没有把旅游带来的额外收入当做新型的产业,也没有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并没有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

2.1.2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或者农业萎缩等多种原因,陆续出现了具有观光职能观光农园,结合了食、住、游、购多元素经营,并逐渐产生相应的专职人员,这标志着观光农业从传统的农业上产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点,成为新型的交叉产业得以发展。

2.1.3扩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得以持续发展。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加快,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而更加倾向于亲身实践,同时,可持续的生态思想为大多数人认知,因此观光农业开始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国内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2.2.1 20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观光农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雏形。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率先开办了荔枝节,当时主要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开办的采摘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随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应用,各地结合自身农业特点、资源优势和风俗文化,陆续开始开展相似的、规模化的观光农业产业,这些产业大多设在农业资源基础较好、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

世界各地观光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也触发了中国本土观光农业的迅猛发展,并且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观光农业规划理论的逐步摸索。

2.2.2 20世纪9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观光农业以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亮点。到1999年全国已开发观光农业相关的100多个项目、50多个景点,同年我国还首次召开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研讨会,随后陆续召开相关研讨会,观光农业收到学术界重视。

2.2.3 近10年的发展状况。进入21世纪后,观光农业不再局限于大规模开发规划模式,各地又有了新的探索,更加强调生态型、休闲性、科技性,更加多元化。主要的发展方向有2种:

第1种为以休闲体验为主的乐农参与型,这种类型一方面表现在大规模的农业采摘园,同时近年来小型的“农家乐”也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小规模经营直接让农民增收也更具特色。

第2种是以观赏度假为主的非参与型,这类型的观光农业产业大多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同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与其他休闲娱乐产业相结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3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背景与原因

3.1.1 休闲时间的增加。观光农业接近于或者可以归类于休闲旅游的一种,观光农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加的休闲时间成正比。据统计,在18世纪前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只有17%;19世纪为23%,现在人均的休闲时间已经达到40%,预计2015年以后将达到50%。[3]

近年来,中国人的闲暇时间迅速增长,实现了西方国家花100余年的时间才达到的休闲境地。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闲暇时间也有望达到120天。也就是说,我们将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日渐成为中国普通人的常态生活方式。

3.1.2 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公报,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基本保持7%~8%的持续增长速度,这为休闲旅游的发展培育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这标志着中国人已经由温饱型消费转变为生活质量型消费。

3.1.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必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衡量标志之一。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促进交通、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促进社会分工的同时使得城市居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提高。但城市化同样也以牺牲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为发展代价,城市中充斥着人工景观,人口稠密,拥堵不堪,也使城市居民对休闲放松、亲近自然的短途旅游需求更大。观光农业回归生态,又大多在城市近郊,因此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

3.1.4 农耕文化的影响变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很久以来居于统治地位,沉淀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人们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同,如同被镌刻在基因里一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思想[4]。我国的传统文献中有大量农业和农村的内容,有的甚至已经成了中国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因此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近年来,尤其是“三农”政策提出后,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农民增收,但是相对的人多地少、农村相对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农业发展相对瓶颈需要转型,这就为观光农业这种新型农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转移的手段之一。

3.1.5 旅游消费观的转变。近5年来,全国各大景点皆人满为患,出现所谓“井喷”现象。面对庞大的假日旅游群体,景点数明显不足,亟待开辟新的旅游休闲空间。同时,假期景点的拥挤,导致出行者期待假日放松的旅游需求无法被满足,传统的“游山玩水看大庙”的旅游消费观念渐渐改变。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人们乐于周末出游,不一定需要风景名胜,只需要回归自然,就在城市周边地区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农村清新的空气和纯朴的民风,身心就可以得到放松,这些转变为观光农业送来了发展空间。

3.2 现阶段发展存在问题

3.2.1 主题定位不明,文化深度不足。现在许多观光农业景区,尤其是小户聚集经营形成的“农家乐”跟风现象严重,并没有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对自身定位有失偏颇,无法形成特色产业链,相反产生恶性竞争不利于当地的观光农业发展。游客来此除了看看花、打打牌、唱唱歌以外,无所事事,略显单调和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除了几张用于打牌喝茶的桌椅外,几乎没有别的设施,缺少新意,处下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3.2.2 市场意识淡薄,后期管理混乱。各地农业观光景区大多坐等游客上门,处于被动接待状态,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打开客源,而后期往往会因为资金周转不善或者盲目扩张造成混乱。

如笔者曾经走访的陕西西部兰花生产基地,是前期花费大笔资金投资建设的高新兰花生产基地,并且辅以多种高新作物生产,但是在到达该基地前,在周边城市询问当地人,竟不知有此基地,该基地也没有专车能够到达。进入观光园后,发现多处土地由于后期资金周转问题,处于半荒芜境地,管理不善。

而在常熟当地兴福寺附近茶园观光饮茶时,同样也碰到小本经营的“农家乐”,恶性竞争盲目扩张行为,在白天客流量较大时对凉棚进行扩建粉刷,噪音和油漆异味使游客们无法静心休闲,纷纷离开。

3.2.3 景观生态观缺失,设施与农村环境不合。目前部分观光农园,前期开发跟风,并没有做合理的景观规划,很多设施人工化痕迹明显,为了迎合城市居民走出“水泥沙漠”的需求,机械地把市区常见的宾馆餐饮设施搬进郊区,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生态,也无法使居民享受到真正亲近自然的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本末倒置的思考方式使得观光农业发展后继无力。

4 结语

在开设观光农业的相关课程时,不仅应该对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教学,还应该结合各地实例,有针对性地探讨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利弊和问题,让学生对这一分支课程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笔者写下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江山,邹志荣.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篇2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篇3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