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休闲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休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文化要素的提升,休闲体育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产出的显著变量,成为经济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是新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沿海地区区位条件非常优越,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休闲体育资源,优良的港湾和海水浴场可为海上运动提供多个赛场,海沙细腻的滨海浴场可以开展游泳、沙滩运动等海滨体育运动。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广大群众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基础,同时河北省沿海地区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也使得休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二、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 政府主导,立足区域特色,谋划品牌赛事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敏感地依赖于政府的态度。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最好的动力。河北省沿海地区的秦皇岛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沿海城市,全市体育系统依照市政府和市委确定的“休闲之都,训练之城,体育强市”为内涵的体育名城发展战略,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建设和品牌赛事提升等工作开展起来就非常顺畅,并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同时,秦皇岛市在打造本地体育品牌上提出了“高端引领、两翼带动,一县一区一品”的思路,根据各区各县的休闲体育特色和自身资源基础,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每个县区都有特色的,叫得响的体育品牌,使得体育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助力。
河北省沿海地区可以通过谋划品牌赛事,进一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和交通生活及周围环境的配套设施,这也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品牌赛事的举办会对当地的休闲体育产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产业整合,确定体育商业圈,逐步辐射周边
沿海地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沿海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统筹协调整合,将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发展特色体育旅游经济。促进河北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与产他产业的整合,拓展休闲体育的发展领域,延长其产业价值链具有重大意义。
休闲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成为当前阶段休闲产业的三大主体支柱产业,所以体育局与可以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联合,推出户外健身的体育旅游系列活动,将体育健身、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文化传承、历史寻踪等因素穿起来从而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多渠道、多层面快速健康发展。以马拉松比赛、中甲联赛、水上运动等重要赛事来拉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人员等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来,不仅不增加政府支出,反而能通过各类体育赛事完善体育设施,发展壮大休闲体育产业。三大产业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可以有效延伸价值链。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确定主体体育商业圈,不断向周边辐射,通过举办比赛、商业展览、演出活动等盘活国有资产,繁荣休闲体育产业,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休闲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长效对接机制。
3. 全社会共同参与,面向大众,注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们越来越重视要通过体育运动来强身健体。城市的公园中,生活区,健身馆,乡间地头,石子小路上,都随处可见人们运动的身影,休闲体育运动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建设中心体育广场,修建居民健身路径,健身绿道,社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等,可以让更多人共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培育壮大大众体育社团,让群众带领群众身边的人共同进行科学健身。鼓励成立各种休闲体育协会或休闲体育俱乐部,举办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大众体育项目大赛,百姓健康舞大赛等,利用各种渠道鼓励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休闲体育同时具有休闲和体育的特性,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增强人心的自由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幸福感。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遵循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可以避免自然发展的低效性,通过外力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从而根据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要求,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可以着手通过休闲体育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构建休闲体育产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合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磊.青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牛云飞.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路径探析.赤峰学院学报[J].2015(11):171-172.
[3]王先亮等.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J].体育学刊,2015(09):42-46.
[4]田桦.体育休闲产业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45-49.
沙集巨变
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是一座典型的黄淮海平原村庄,既没有山峦湖海等大自然赋予的独特物产,也没有煤铁油气等大工业需要的稀缺资源,这里唯一的优势就是便利的交通和千年积淀的文化。睢宁县在2008年以前,GDP位列江苏省倒数第四,经济发展一度落到全省谷底。
2006年起,东风村三个年轻人开始了加工并网络销售板式家具产业,进而在全村全镇快速实现规模复制并获得成功。至2013年底,在沙集镇聚集网店30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302家。沙集镇的家具网销业从无到有,2010年时达到3亿元规模,到2014年全镇完成30亿元的交易额,而整个睢宁县更是突破40亿元。在2014年的双十一天猫购物节当天,仅东风村就销售出5987万元的家具商品。
农民通过开设网店,不仅提高了收入,还解决了就业和创业难题。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农民网商除了雇佣当地农民作为工人外,还雇佣大批外地村民。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基本都已返乡,甚至村里还出现上千人的劳动力缺口。沙集镇也是整个徐州市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的乡镇。至2014年底,全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5000人,其中来自临近乡镇的超过3000人。原来困扰沙集乡村的留守、治安、上访等问题迎刃而解。
沙集镇家具网销业的崛起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至2014年底,沙集镇共有家具配件生产企业14家、专业家具包装公司4家、物流快递企业42家、网店专业服务商5家、网店摄影企业12家。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又促进了沙集镇,乃至整个睢宁县电子商务生态的演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崛起也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保持全省领先。
沙集启示
信息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之一是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路径与模式,转变为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路径与模式。“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是以信息聚集的思路,去中心化地配置资源,涉及的商品实物不必经过大城市这个中心,而是通过物流配送,从厂门直达家门。因此小城镇甚至农村,也可以在去中心化模式下,让生活更美好。
电子商务在沙集大范围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从无到有形成了家具网销产业,进而促进服务业发展,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最终推动农民在沙集实现就地城镇化,昔日小村庄如今呈现出小城镇的模样。
在沙集,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如下路径:
1.先有“市”后有“城”。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帮助、引导和鼓励部分农民加入电子商务网络,通过互联网连接的大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繁荣的商品交易,促使农民生活和生产状态显现城镇化特征。
2.电子商务帮助农民低成本对接大市场。
3.带动服务业及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
4.产业发展,促进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升级。
5.从产业发展到本地生活服务提高,再到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形成正向循环,三者相互促进,成为沙集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成为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方面作用明显。一方面,特色小镇具有增强区域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内外环境、促进产业创新的功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模式激活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聚拢高端人才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是应对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载体,对区域产业体系的重构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推动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实施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采取就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基础上,把乡村建成既有乡土气息,又具备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注重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品质。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在规划和设计上可以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加强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发展,从治理主体到治理模式,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