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它目前仍是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世界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国则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鉴于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1 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畦田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各地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地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2 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向日葵、玉米等宽行作物隔畦灌或隔畦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3/hm2,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3 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4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畦田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5 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6 渠道防渗砌护及渠系建筑物配套。
对老化失修渠道和土渠进行维修砌护,并配套渠系建筑物,减少灌溉水在渠道输水时的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7 小畦灌溉
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方式有畦灌、沟灌、微喷、滴灌、管灌等。由于项目区属扬黄灌区老灌区改造项目,微喷、滴灌、管灌虽然水质均能满足要求,但配套设施费用大,不仅实施困难,农民负担也较重。建议灌区采用畦灌。
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畦灌是对大水漫灌方式的一种改进,以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由于技术简单、投资省、农民易于掌握,目前在全国已推广约1333万hm2。此灌溉方式受水均匀,可以实行定额灌水,节约水量,降低灌溉成本,而且能减少深层渗漏和土肥流失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改土、增产。适宜全区现有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及中药材的种植。是一项适应性广泛,群众容易接受,投工投劳少,简便易行,节水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技术。根据灌区内实践表明,小畦灌溉比大田漫灌节水8.7%,且单方水产值增加21.9%。
8 激光平地技术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传统的人工平地或机械平地,对土地平整度难以精确掌握,激光平地技术是目前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激光发出红外线对地面进行扫描,得到的数据经分析后,传输给液压操纵装置,调节拖拉机上的平地铲进行精确平地,具有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优点,与常规机械整地技术相比可节水10%,与其他农业综合措施配套后,实现单方水增产值10~20%。效果显著。
9 量水到户、水量计量
量水到户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灌水质量和灌溉效率的有力措施,是实行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准确引水、输水、配水和灌水的重要手段,也是核订和计收水费的主要依据。田间量水,是灌区量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征收水费和成本核算的基础。通过在支、斗、农口上设量水设施,达到精确量水,量水到户的目的,提高农民用水的透明度,实现节水增效。
水量计量是近年来水费改革中的一项新措施,旨在促进农民节约水资源。水量计量即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用水定额指灌溉生产的合理用水量,对用水农户的使用的用水定额内的水价采用正常价格,对用水户超过定额的水量实行较高的水价,超用水量越多,水价越高。该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农民自觉进行节水,提高节水意识。
10 作物结构调整
多年来一直沿用着粗放的耕作模式,种植结构单一,以高耗水、低产出的粮食作为主。近几年在农业和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灌区农业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还是没有达到高效、节水目的。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可以起到费省效宏的目的。根据项目区实际,增加经济作物、饲草等低耗水、高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农业种植结构高效合理。
11 抗旱保水措施
根据多年种植经验表明,麦套玉米的棵间蒸发占作物总耗水的33.7%,减少此部分无效耗水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抗旱保水措施是一种传统的增加土壤蓄水、减少土壤蒸发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水径流流失,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包括覆盖(秸秆、地膜覆盖等)、耕作(免耕、少耕、深松耕、镇压、耱耙、中耕除草等)。秸秆覆盖具有成本低、就地取材、使用方便、无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降水入渗且保墒效果好等优点。实践证明,实行秸秆覆盖可节水5%。地膜覆盖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具有提高土壤温度、抑制土壤返盐、蓄水保墒等优点。干旱地区地膜西瓜可增产200kg左右,并节水10%,效果极其显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灌区节水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节水灌溉的涵义
节水灌溉是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概念,任何一项灌水技术的直接影响范围都只能是某个灌区。某项技术对该灌区来说是节水灌溉技术,但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全国来说,它有可能不是最佳的节水技术,因为它并没有节约水资源量。因此不能将节水灌溉与节约水资源量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讨论,否则的话,如果将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甚至全国再扩展下去直至整个地球作为它的直接影响范围,那么从水资源循环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项不能直接减少作物蒸散水量的灌水技术都不属于节水灌溉技术。
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但从灌区发展的长期来看,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
三、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农田灌溉涉及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灌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灌溉节水目标要求的提高,任何单一的节水技术已不能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省肥、省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需要,农业节水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各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发展趋势。实行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增加农作物种植效益、改善环境,不是简单地通过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的简单叠加所能达到的,而必须依地、依水、依作物,通过建立包括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型农艺措施、加大节水品种培育和实施节水型管理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才能实现农业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非工程措施
(一)农艺节水技术。
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二)田间灌水技术。
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分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三)生物节水技术。
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四)管理节水技术。
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迸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
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任何单一的节水措施,其节水效果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其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的节水措施在不同地区的节水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作物品种及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等进行综合比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节水灌溉方式。
四、水利工程灌区改造技术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适时适量灌溉,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减少无益耗水,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
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灌区改造技术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各灌区渠系不配套、渗透情况较为严重的问题,根据灌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渠道衬砌力度,使灌区渠系配套,添置必要的测水量水设施以降低渗透损失,避免偷水灌溉、跑水、漏水等现象,提高渠系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
2. 优化水资源配置
受我国工业与生活用水不断增加的影响,农业用水被挤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灌区应针对本地区水资源情况,遵循宜渠则渠的原则合理确定水资源利用计划,优化水资源配置,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 改善渠系布置现状
由于我国多数灌区都属于老灌区,农村各乡各村都想开口建闸,甚至农户也想独自分水,由此导致灌区的管理混乱、调度困难,水资源被大量浪费。因此,需要改善渠系布置现状,提高管理与调控的力度,增加灌溉面积,做好渠系调整或是合并工作。
4.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是使用地面灌水技术的前提,提高土地平整程度是保证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能够缩短灌溉所需的时间,对节水增产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需要在灌区改造期间大力平整土地,尽量实现激光整平土地,并将长畦、宽畦改造为短畦、窄畦,以改善灌水均匀度,提高灌水效率。
5.使用局部湿润灌的方法
局部湿润灌能够有效降低土壤蒸发量并充分利用土壤水,改善土壤通透性,使作物根部深扎储水,能够节约灌溉用水30%以上。实践也证明采用局部湿润灌不仅能够节水,还能够增加8%左右的产量。
6.使用间歇灌溉的方法
间歇灌溉能够利用土壤的特性提高水流推进速度,同样水量下间歇灌溉远大于连续灌溉水流推进距离,降低了深层渗漏,灌水均匀度更高。
五、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对非充分灌溉技术进行研究,因不同的灌水地区、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下节水灌溉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度与方法,所以应深入探讨其非充分灌溉方法;对经济作物灌水技术进行研究,种植经济作物能够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深入探讨不影响各种经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灌水技术;对集约化经营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和方法,以推动目前实行的分散化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目前的节水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灌区的节水技术改造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义林 浅谈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的改造[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摘要:地面灌溉是农田水利灌溉的一种重要的灌水方式,尤其是在宁夏,更是被灌区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区水利行业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我处则有95%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地面灌溉是古老的田间施水技术,但目前仍是水利行业上特别是扬水灌区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约占全水利行业中灌溉面积的90%以上。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则有95%以上的灌溉面积依然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 鉴于红寺堡扬水管理处水资源与能源短缺,经济实力不足,红寺堡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红寺堡扬水管理处还仍须加大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大力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一、平整土地,设计合理的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 平整土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划长畦(沟)为短畦(沟),改宽畦为窄畦,设计合理的畦沟尺寸和入畦(沟)流量,可大大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固海扬水管理处试验站的研究表明,在入畦单宽流量为3~5L/s时,灌水定额随畦长而变,当畦长由100米改为30米时,灌水定额减少150~204m³/hm²;当畦长30~100米时,畦单宽流量从2L/s增加到5L/s,灌水定额可降低150~225m³/hm²。 宁夏农科院灌区进行深层渗漏的对比试验,灌水定额小于675m³/hm²,基本不发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825~990m³/hm²时,约有150m³/hm²水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1350m³/hm²时,有一半水成为深层渗漏水。 红寺堡灌区随着移民人口的逐年增长,灌区面积也在逐年增加,灌区地形和土质差异较大,因此难有统一标准,灌区应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计算机模型,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给出适合本系统的适宜畦沟尺寸和灌水技术参数。 二、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进行隔沟(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不仅减少了棵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值得大力推广。实践证明,春小麦与春玉米套种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宽行作物隔沟灌或隔沟交替灌,湿润面积可减少50%,节水高达30%以上,增产幅度5%~10%。玉米坐水种,可节水900m³/hm²,节电90~105千瓦时,增产幅度约16%,增收幅度约28%。 三、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 改进放水方式,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进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被称为80年代地面灌水技术的一大突破。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四、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放水,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5%~10%。目前这些设施国内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批量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五、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1%~5%,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目前,新疆采用膜上灌的农田已达23.33公顷,甘肃、河南等省也开始推广。膜上灌形势有开沟扶埂膜上灌、培埂膜上灌、膜孔灌、沟内膜上灌、膜缝灌、格田膜上畦灌、膜侧膜上灌等多种。膜上灌作物有棉花、蔬菜、玉米、小麦等。地膜栽培和膜上灌结合后具有节水、保肥、提高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和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生产试验表明: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棉花节水40.8%,增产皮棉5.12%,霜前花增产15%;玉米节水58%,增产51.8%;瓜菜节水25%以上。由于膜上灌是一种新的灌水技术,还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对其技术机制、技术要素及其设计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结束语
总之,节水灌溉技术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经济条件及管理水平,选择适合的节水灌溉技术,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在实施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中,需抓好四个环节:(1)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2)在灌区范围内,作好水源、管道的统一计划和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3)根据水源情况和作物需水要求,计算合理的灌溉时间和用水量等(4)对灌溉技术不断进行总结,找出规律,以便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