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村民意调查

农村民意调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民意调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村民意调查

篇1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31~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着,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篇2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7-02

1 引言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尤其在农村,由于农村土地广阔、人员分散,农民的自建房几乎未考虑到防雷问题,此外乱拉乱挂的电源线、电视天线等线路,更容易遭受感应雷损坏,给各种电气设备造成了重大损失。例如,2012年7月4日上午10:00,灵璧县张某民宅遭受雷击,击坏电视机2台,电脑1台,空调1台,点歌器1台,电表1个及电源开关若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万元。通过调查走访发现,该居民住宅为2层自建平方,没有安装任何防雷装置。另外,同一次雷击造成了周围邻居超过100台电脑及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受损。遭受感应雷击电器的附近居民住房设计外观都相差无几,都没有安装直击雷和感应雷防护装置,极少数居民即使安装了直击雷防护装置,也较为简单随意,根本起不到直击雷防护作用。

2 雷击事故成因分析

灵璧县属中纬度多雷地区,年平均雷暴日32.8d,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发生频繁。7月4日的气象资料显示,当地有阵雨、强雷电活动。雷达探测资料显示,10:00左右在该区域有大于45DBZ的强回波生成,产生雷电灾害可能性非常大。雷电事故发生后,宿州市防雷中心受理了该雷击事故的调查工作,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结合当时的雷暴天气情况分析,认定此次事故的起因主要由直击雷和感应雷引起。据目击者张某介绍,当日上午约10:00,天空乌云密布,西南方向传来阵阵雷声,紧接着楼房四周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应声落地。突然,一道强烈的闪电击中10kV输电线路,同时居住在自家房前排后墙电表箱受雷击燃烧,自家受雷击损失最重,空调,电视、电脑、点歌器、音响有的设备冒出了黑烟,并伴有浓浓的烧焦的电线味,连电源开关和电表也被击坏,损失家用电器约3万元。张姓住宅是一栋2层砖混结构独门院宅,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和树木,整个楼房没有设计任何防雷措施,电源线从前排电表箱架空引入,楼天面没有任何雷击的印痕。由此可见,雷击事故不是直击雷造成,而是闪电击中10kV输电线路,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在电表箱和附近民宅周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得电表箱及家用电器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产生闪电电涌,电表箱、家用电器及开关等设备都没有防护措施,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此次雷击事故。

3 防雷措施

3.1 防直击雷措施

3.1.1 接闪器 此民用住宅为三类建筑物,根据住宅长10m,宽14.5m,其防雷网格≤400m2,无需考虑防雷网格。接闪器包括接闪杆和敷设在女儿墙的接闪带及金属构件组成。其中,接闪杆用大于φ12mm的镀锌圆钢,杆高为0.6m,安装在女儿墙的四角。接闪带用φ10mm的镀锌圆钢,沿女儿墙的外侧平行敷设,用高度为0.1m的支撑卡固定,支撑卡间距1m,拐弯处间距0.5m,接闪带在拐弯处做成圆弧状,不宜做成直角,接闪带、接闪杆、引下线进行可靠焊接。楼天面的太阳能热水器需安装单支接闪杆保护,接闪杆宜固定在太阳能背阴处,接闪杆将太阳能热水器顶部置于接闪杆的保护范围之内,太阳能热水器顶部至少应低于防雷装置接闪杆0.6m,并与其保持1m左右的安全距离。

3.1.2 引下线 此民用住宅需安装2根引下线,间距应≤25m,长宽为10m×14.5m,用φ10mm的镀锌圆钢作为引下线,对称安装在该住宅东南、西北角,并与接闪带、接地线可靠连接。并在东南角引下线人员出口处用1.7m的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加以保护。

3.1.3 接地装置 在该住宅四周挖一条深0.5m环形地沟,距住宅外墙1m,用50mm×50mm×5mm的镀锌角钢作为接地体,长度2.0~2.5m,在地沟中每隔5m打入一根,用40mm×4mm镀锌扁铁作为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可靠焊接,并在东南、西北角引出扁铁与接地线可靠连接,要求实测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3.2 防雷电感应措施

3.2.1 电源防雷 为防止雷电电涌引起的瞬态过电压,采用分级安装电涌保护器的方式对低压供电系统进行防护,从供电系统入口开始逐步进行电涌能量的吸收,对瞬态过电压进行分阶段抑制。在该住宅电源系统采用二级浪涌保护器保护电源,第一级选用通流量为40KA的单项并联型SPD,安装在前排后墙电表箱内,并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多股铜芯导线做电表箱接地,与楼房接地可靠连接。第二级宜选用通流量为20KA的单项并联型SPD,安装在2楼楼梯间总开关处,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多股铜芯导线做该住宅二级SPD的接地,与楼房接地可靠连接。前后两级SPD的间距应大于10m,否则需加装退偶元件。实测值间距11.5m,无需加装退耦元件。

3.2.2 电视机防雷 该住宅每层做一个接地汇流排,保证雷电过电压能顺利快速泄流。汇流排采用不小于16mm2多股铜芯导线与楼房接地可靠连接。连接处距离西北角引下线不小于3m。每台电视机前安装一只通流量为5KA的有限电视F头电涌保护器,并在室内接地汇流排上可靠接地,接地线长度不大于1.0m。

3.2.3 电脑防雷 每台电脑前安装一只通流量5KA通讯信号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线直接接在室内接地汇流排排上,接地线长度不大于1.0m。

3.2.4 电话防雷 每部电话前安装一只通流量5KA通讯信号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线直接接在室内接地汇流排排上,接地线长度不大于1.0m。

3.2.5 防止雷电波侵入室内 发生雷击时由于闪电电磁感应通常会在雷击点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磁场在雷击点处最强,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衰减。当雷击电场强度超过2.4GS时,无屏蔽的家用电器发生永久性损害。在农村和乡镇要解决雷电波侵入室内,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住宅内的金属构件连成一个屏蔽整体,即将建筑物基础钢筋、圈梁筋、构造柱筋、屋面接闪网格、金属门窗、电源接地线等,与接地装置就近可靠连接,作为一个整体,以阻止雷电波侵入室内,起到有效屏蔽的作用。

4 结语

通过张某家中发生的雷击事故,说明农民普遍对雷电灾害认识模糊,防雷知识匮乏,防雷意识薄弱。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农村防雷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新农村防雷工程示范区的建设,针对农村防雷现状及分析结果,找到一套适合农村地区防雷减灾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广大农村地区雷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对科学、经济、合理的解决好农村防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宜宾地区40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居民,样本含量估计:根据文献估计现患率p=0.145,q=0.855,设α=0.05,r=0.15,估计样本含量n=(uα2/r2)×(q/p)=1007人。共调查1100人,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2份,回收率92.0%,年龄40-78岁,平均(51.2±4.6)岁,其中男性611例,女性401例。

1.2 调查方法 所有患者初筛均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进行,主要评价慢性气流受限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问卷设计包括症状、活动能力以及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问卷含3大部分共50个项目[4],它能可靠、有效地反映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持续时间、肺功能以及过去加重的历史[5],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过统一指导用语培训,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可以做出解释,但不能用任何暗示性语言进行诱导,每次问卷调查时间在30 min内完成,调查问卷统一回收,并用相应的SGRQ软件进行评分。将SGRQ总评分≥20分定义为可疑对象,筛选出的可疑对象用日本富田公司生产的SPIRO ANALYZER ST-250 型肺功能检测仪测定患者的FEV1、FVC值,FEV1预计值由系统自带程序计算得到,诊断标准参照GOLD肺功能诊断标准[6],即按支气管扩张实验后FEV1/FVC70%作为判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17.0录入,数值资料用 ±s描述,其比较用成组t检验,分类资料用频数或率描述,其统计分析用M-H分层χ2检验。

2 结果

2.1 农村居民COPD总患病情况

1012名调查对象中,按SGRQ评分筛选出COPD可疑对象224例,占22.1%,经GOLD肺功能诊断后确诊COPD患者115例,平均患病率为11.4%。

2.2 农村居民COPD患病情况性别差异

11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2例,平均患病率为13.4%,女性患者33例,平均患病率为8.2%。经M-H分层χ2检验,可见COPD患病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P

3 讨论

COPD是一种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已居全球死因顺位第4位,成为国内外普遍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6],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新病种出现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日益增高,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其将成为全世界第3大致死性疾病, 死亡人数将接近全球死亡总数的8.5%[7],将给社会和个人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COPD诊断的规范化和更多的先进医疗仪器在临床上充分应用,有较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潜在患者”被诊断出来,提高了诊断灵敏度。本研究结合了SRGQ评分和肺功能检测用于诊断COPD,不仅节约了经济成本,也节约了时间,极大提高了诊断的便捷性。我们发现宜宾地区40岁以上农村人群COPD平均患病率为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岁以上人群平均患病率的8.2%)和亚洲其他国家平均水平(日本6.7%,美国8.2%)[1,8],与夏涛等研究接近[3]。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宜宾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有关,有研究证实宜宾城市酸雨频率超过90%[9],加之独特的盆地地理位置,使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聚集在大气中,因此宜宾地区COPD患病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应积极应对环境污染,纠正居民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如沼气),减少接触COPD危险因素的机会,降低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程显声,李景周,张珍祥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资料基线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749-752.

[2] 周文利,杜雪平.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的患病状况调查[J].中全科医学,2011,14(7A):2197-2220.

[3] 夏涛,黄小明.宜宾地区COPD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251-252.

[4] Fusun Y, Ilknur B, Elif Y, et al. Different bronchodilat or combinations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health status in COPD[J].Pulm Pha rmacol Ther,2006,19(2):101-106.

[5] Kim 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in asthmatic patients[J]. J Allergy Clin Immun, 2008,121(2):80-84.

[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J],2002,25(8):453-460.

[7] Deborah H , Colman A, James P, et al. Framework for COPD forecasting in the UK using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J].Earth Environ Sci, 2009, 6:142-144.

[8] Regional COPD working group. COPD prevalence in 12 Asia-Pacific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COPD prevalence estimation model[J]. Respirology, 2003,8:192-1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