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的属性

传统文化的属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的属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体现.

关键词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77-02

1 前言

文化包容是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本质在于承认、尊重并欣赏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从其文化发展来看是极具包容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武术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也有着极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与消亡,逐渐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3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及体现

3.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得益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术,而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包容精神.

3.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3.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最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武术对其他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及相互影响.武术与宗教文化、中医文化、养生文化、兵法等都有着紧密的相容性.宗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关系甚密,许多武术流派和拳种及其拳理都得益于宗教文化;同时,武术结合了中医理论,与中医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武术对中医文化的包容也使得中国传统武术不但有了防身御敌的作用,也有了强身、强心、养生的多种功能.此外,武术与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舞同源,武若文用则为舞,武用则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宫廷宴会时,有时有舞剑等,就是武舞.古时,周朝的贵族子弟必须接受严格的舞蹈教育,其中不仅有陶冶性情、修炼风度的文舞,更有锻炼体格、培养战士的武舞.同时,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石窟壁画都有大量武术演练的图片,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武术提供了参考.另外,武术的德育功能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再赘述.当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管理等,其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也不是以上几例所能囊括.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性也使其在本质、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蜕变,这种“变”更是一种发展、创新,使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3.2.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决定了武术是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是身心兼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国武术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完善,与其自身特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补充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中华武术的超越性由于其自省,包容,及自身区别于其他各类技击形式的先进性.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相对狭义的文化,其同化力更多的是指对其它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借鉴,并将其与武术文化充分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武术诞生在医学相对欠发达的历史时期,许多习武之人难免在演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中国武术将中医引入武术研究范畴,不但研究其疗法,更是将中医理论同与武术相关的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相结合,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并且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孙思邈、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等.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武术对于非武术文化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3.3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武术成为庞大的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包容性不仅有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始终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其价值核心,须臾不能脱离,它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中华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武术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武术文化,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4〕田传信.论文化的包容性与存在[J].文化艺术研究,2007(3).

篇2

作为“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传统文化,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已。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想到落后,实际上被保留下来的真实对我们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是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髓。从我国庸久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如果要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勇于吸收,敢于创造,善于交融。近些年,近代的中国文化一直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蹒跚而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激情碰撞,最终的结果是两种文化都会汲取对方的精华,并且充分融合,从而共同进步。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创造、善于交融才能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当我们在不断追求时尚品味简约的现代艺术的同时,却很少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各种连带影响。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所说的“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本身就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我们的生活习惯还有思维方式等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艺术一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形态去发展,我们在引导人的时候同时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共同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就走到一起了并带着一定的时代特性往前发展了。

篇3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处在开发阶段,而且前卫艺术也逐渐走在时代的前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该类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当前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尤其在资源共享的阶段。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波折认为可以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总结当前我国艺术的创作态度,具体总结如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观念内容)+中国文化资源(表现形式)。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资源的运用与开发,促进各种资源共享。

1 我国观念艺术发展概况

1.1 观念艺术在我国流行的概况

根据我国艺术发展的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情况与西方显著不同,尤其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各种文化机制,尤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在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将当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推动当前社会观念内涵的发展,其中包括当前艺术自由化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道德风格,通过丰富当前观念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当前各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 观念艺术的内涵

根据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观念艺术主要指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主观塑造观念形象,推动当前艺术资源的分配。随着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各种观念的发展。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二是丰富性;三是发展性;四是时代性;五是共融性。

2 观念艺术的发展背景

随着观念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将会影响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达。根据我国观念艺术发展趋势,我国一些传统艺术家通过不断分化文化资源,推动各种观念艺术的表达。在当前文化发展背景下,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分享,其中包括文化类型的分类。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艺术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态势背景下,通过各种分类方式的完善,促进各种观念的更新。在以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特定的艺术观念,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促进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观念艺术的深入。总之,随着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巩固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创新。

3 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

由于观念艺术比较抽象,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其表现形式,根据以往的相关发展,结合分类方法的特色,将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挪用并列式;二是墓改里换式;三是转化再造式。下面根据三种表现的具体情况,将其叙述如下:

3.1 挪用并列式

挪用方式是当前观念艺术中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通过当前的表现形式,促进各种方法的改善,丰富当前的艺术内涵。杜尚的《泉》开启了此类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广义上的“挪用”主要指当前观念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观念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推动各种创造活动的开展。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将“挪用”与“并列”合并,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式。总之,该i阿雷技术主要通过创新艺术放置方式,推动当前艺术作品、公众图像、生活物品、人体的多元加工,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展开,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平面的与立体的,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各种艺术感染力,促进各种对比方法的改善,而且通过直观的感受,不断促进艺术效果展现。尤其在一些艺术作品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包括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威尼斯收租院》、王晋的《叩门》与张卫的一系列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拼贴视像作品。《草船借箭》用真实的船与箭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虚拟物,通过该类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文化关系的展现,尤其各种视觉上的美感。

3.2 墓改里换式

在当前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外形上各种变化,包括当前资源的共享性,都额可以运用改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这里面包括了颠覆性和调侃的文化气息。通过改变当前各种快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动各种艺术方式的创新,在当前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促进各种作品的展现。作品《好》系列、王庆松的作品、黄永林的《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等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根据当前各种创作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观念的融合,包括各种资源的转化,同时通过彼此之间的思辨,不断推动当前艺术展现形式,在各种意义表现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工具,在这个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推动当前各种艺术魅力的呈现。根据各种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当前资源的改善,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色,在创意文化中融合当前各种时代元素,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融合各种文化要素,将创意文化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

3.3 转化再造式

根据当前文化资源的发展,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断发掘各种创作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同时在艺术观念共享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材料。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各种趋势,通过将传统资源转化融合当前创作之中,推动各种艺术的表现。根据观念艺术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各种表现形式,有些艺术的表现,虽然看上去是对表现的渲染,不断推动其内涵的表现,最大限度促进观念艺术的发展。根据当前艺术的创作的,不断推动当前资源的改善,提高各种艺术观念,在当前资源改善过程中,推动当前该类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的行为、装置《鬼打墙》、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统资源》等均能很好展现当前的观念艺术。这种艺术原型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前转化过程中,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通过不断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改善,推动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传播传统文化。该类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艺术的内涵的展现。

4 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我国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观念艺术作品与潜在文化资源,通^各种经典作品的完善,不断推动各种表现方法的改善。同时,在当前前卫艺术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运用具体的民间艺术语言、风俗习惯或抽象古代文化意识形态等,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包括各种民主文化,这也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不断推动观念艺术形式的创新,最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长虹.观念艺术的正反经验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试论杜尚精神与当代文化[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43-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