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联网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在看,物品交易、商务活动自产生起就对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商务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商业上来看,我国自古就有深厚的商业传统和财富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深刻揭示了人逐利的本质性,“西施弄浆,范蠡荡舟,美女功臣皆下海;红袖当垆,青衫掌勺,佳人才子早经商”。这副对联也揭示了我国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下海经商了。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结构占比看,商业、流通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占有三分之二以上,其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全球化商业影响,我国商潮风起云涌,甚至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现象,虽然描述有点夸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诸多“人才强商”的政策与战略规划,发展商务,培养商务人才成为共识,国家的经济体制也一直在加速变革,老百姓的经济思想和商业头脑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洗礼和升华,商业知识、商务头脑、商务素质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培养、锻炼和释放。当前,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席卷全球,“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实体店、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时代对商务人才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受企业欢迎的商务人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对商科学生而言,商务知识很重要,商务能力更重要,商务素质尤其重要,良好的商务素质将决定他们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与否。
1对传统学生商务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认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等条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较为稳定、内在、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商务素质是一个人从事商务工作所应当具备的、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能力等条件的统称。对于高职商科类学生而言,从一开始进行商务素质养成的探索就应着眼于系统性培养,从思想确立到方案实施、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操作,要形成一整套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能够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互联网+”新形势下商务素质养成教育变化及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消费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商务素质养成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形势所需。商科学生的培养愈加向复合化和综合性转变,其特点表现在商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高难度。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产品知识除外,还要处理物与物、人与物,特别是复杂的人际之间、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以正确价值观来衡量的真假、善恶、美丑等,用来评价和处理相关事务,达到正确做事的目的。二是相对于某些职业以强调技术操作、动手为主,多依靠外部机械性和准确的动作重复,而商务素质以脑力活动为主,强调人的智能与协调能力,主要依靠知识、能力的潜移默化,突出学生教育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三是商务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为商务活动的潮流的典型模式,对商务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升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3“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
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在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问题。
3.1高职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创新,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前途在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和实践了许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培养素质,但是,发展好的商科专业却比较少。学校专业如何结合“互联网+”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式,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认可与看法、校企双方合作的热情与投入都会影响到这一进程。
3.2高职院校的生源一直存在短板
在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差别比较大,这毕竟是社会客观现实。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入学成绩看相对比较低,网络娱乐带给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有一部分学生体现出“学习困难”的特征,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难度很大,商科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升也同样存在困难。
3.3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教育引导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后,学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但整体上效果并不明显。更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所偏颇。纵观多数高职院校的商科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职业往往会得陇望蜀,几个月不到就跳槽,甚至频繁跳槽,表现出敬业精神的缺失。团队精神的缺失也是一大症结,这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的难度加大有关,一些学生表现出自私心比较重,帮扶弱小、互帮互助的意愿不足。
3.4学生专业情感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进入商科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与意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兴趣,也不认同,只等毕业拿一纸文凭,那么,在校期间的专业素质教育就会难上加难。学生毕业就很难进入相关领域,做出明显的成绩。
3.5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易受互联网影响
商科类专业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相对“活”,相较其他专业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一部分学生对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直面问题时想绕过原则底线,心态调整不到位,容易犯错,管理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4“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素质养成措施
4.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许多高职院校都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模式,给商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提供了许多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是双赢的局面。基于此,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更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构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4.2继承优秀传统商业文化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范蠡、子贡、白圭三位德能兼备的货殖大师成为中国传统商道的三位代表性人物,至今仍为我们标榜和推崇,他们集中国传统商人、早期中国商道、儒道法兵之大成。子贡以儒道为商道;白圭以兵道为商道;范蠡更是仁、智、勇、强兼备而超越功利与道德而至天地之境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商神与商圣。我国古代的商业精英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独具特色的中国商道,这样的商业文明传承会有效地影响和提升商科学生的商务思想和文化素养。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些学生敬业精神的缺失等社会现象,已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互联网学习等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合作意识,使高职院校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deconstructing and rebuilding our learning style,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 author pointed out to build the model of 'employment oriented,multi-sectoral cooperation teaching,centered on the library ',served the project teaching of employment oriented,outstanding occupational ability into practice,improving innovation abou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Model
2012年以来,Harvard,Stanford,MIT等国外名校掀起了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热潮,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一场划时代、颠覆性的革命。此外,随着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学生定时学习演变为随时学习、碎片化学习,个人学习向协同学习转变。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解构和重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那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否跟上了时展的步伐呢?
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我们在药学院、中医学院、临床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1级、2012级和2013级的学生中进行的信息素养问卷抽样调查显示:99%的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不到48%的学生偶尔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并不清楚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资源;67%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3 h,98%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交友";8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68%的学生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利用时感到困难。
教育部在2002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教材》中规定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它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可见,图书馆在高职高专医药信息素养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素养抽样问卷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令人吃惊的超低图书馆利用率。
据了解,目前该校各专业均开设医药信息检索课程,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课程任务繁重,所以医药信息检索课程基本为周1学时,通常一个班一学期不会超过18学时(理论课加实践课)。虽然我们都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信息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
一边是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一边却是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苍白,信息能力的羸弱;一边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亟需大力加强,一边却是使用率极低的图书馆、不堪重荷的医药信息检索课程。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需要从业者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固守已有的学科知识储备,再权威的专家面对新病症、新技术时也无法应对,最终为时代所淘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一生中都能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目标。因此,作为1名医务工作者,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保证其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构建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多部门合作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信息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中融入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以"专业项目"式检索课题设计为切入点,从学科整体高度把握医学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将信息检索任务具体到专业问题的学习、解决和思考之中,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精髓渗透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之中。
项目检索任务中加强网络检索新技术实践应用,提高信息利用的创新力。注重现代化检索方式和手段的应用,加强网络交流、移动网络检索等新技术实践应用的实践项目设计。如专业信息、求职信息的RSS订阅;专题学习博客、求职博客建立、行业专家微博微信的访问学习;MOOC检索学习;医疗智能手机应用等等。
在设定典型项目任务时,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求职、工作场景和创业时所需要使用的信息源进行整理与提炼,设计专业前景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评判(真伪性、方向性、时效性)、企业公司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检索、产品信息检索、竞争情报调研、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检索、企业申办程序检索、财政税收信息检索、创业资助等的检索与利用等检索任务,培育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
图书馆紧密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工作场景和创业时需要使用的信息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特色检索服务。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学生可以在图书馆得到进行项目化教学所需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支持。
2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多部门合作教学,优化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整合
2.1图书馆可以通过系统地开展图书馆利用、图书检索基础知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意识、医药数据库检索技巧等浅显易懂的讲座,利用文化知识的魅力形成强烈吸引磁场,吸引聚拢只会通过网络"聊天交友"的学生们养成健康的信息意识,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而占领学生信息活动高地。由此,新生在入校之初就能掌握图书馆利用的基本技能,开启大学生活自学之门;老生则在信息检索知识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此举一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利用率,帮助学生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学习成长;二能积极促进浓厚的学风校风养成,靓丽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将苦苦挣扎于捉襟见肘的授课时间与讲解庞大的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矛盾中的授课教师解放出来,信息素养课堂教育得以深入和拓展。
2.2图书馆长期坚持开展学生上机检索时"获取信息的障碍情况"调查,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专业系部、授课教师,有利于专业院部更好地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及热点需求,优化教学组织;有利于授课教师因地制宜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专业院部、授课老师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图书及信息检索的热点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有利于图书馆合理优化整合资源,明确学生需求开展服务。
由此,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授课老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进行项目化教学时在信息检索获取、信息评价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专业课老师可以有效指导不同医学专业学生有效获取各医学专业领域前沿信息,突破信息获取技术障碍。学生从信息能力和专业技术层面掌握了自学更新的本领,为今后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3图书馆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点带面,高效整合资源,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承担医学信息素养教育授课任务的教研室有鲜活的一线教育经验,与图书馆优势互补,理论支撑实践,实践更好地推动理论进步,共同优化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服务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专业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形成实践化,提高信息利用创新力。
在这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图书馆、专业系部、一线授课教师们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良好互动。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掌握用批判地眼光来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健康的建构自己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医药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将互联网时代的最新技术创新于实践指导,学生们会逐步习得"发现"知识的技能,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比较探究精神。人文及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在医学伦理学、信息法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授课中充分结合信息素养知识构建学生信息素养道德的完整养成。在此基础之上,专业系部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凸显医学职业教育的亮点和特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培育出高素质的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的技能型职业医学人才,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燕,廖于.高职高专层次《医学信息检索》课程设计研究[J].重庆医学,2014(1):210-21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互联网+”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大趋势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因为互联网具有多种优势,如信息载体多元性, 传播信息资源快捷性、信息交流互动性及信息交流共享性等,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再结合我国网民规模极速增长的这个现实,将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相融合是大势所趋。而要使知识在网络两端有效地转移,我们急需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1 知识转移的内涵
Holtham解释知识转移其实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可以看出,知识转移是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到归宿的过程。而要在网络的两端完成这样的一次有效地沟通,需要考虑四个主要环节的影响:信息发出方、信息接收方、知识本身、互联网特质(即转移的渠道)。
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1 知识本身
英国波兰尼(Polanyi)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了知识的两个主要类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指的是“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可以用图表、文字、公式、手势语等形式化符号进行编码,并通过语言、书籍、数据库、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形式传播;显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编码,可以有效地提高显性知识转移的效率。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相对与显性知识,指的是难以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表现为个人经验、价值观、洞察力、心智模式和组织文化等形式。隐性知识由于其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等的特点,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更能实现其转移效率。由此可知,所转移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转移的方式和效果也大不相同。归纳来说,Kogut和Zander提出5个“知识特性”:知识的可成文性(codifiability),知识的可教导性teachability),知识的复杂性(complexity)系统依赖性(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性(product observability)。
2.2 信息的发出方
知识转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信息发送方具有愿意共享的知识意愿和一定的表述能力。知识转移的效果直接取决于知识发送方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程度和投入程度。因为隐性知识因其自身的难以利用信息技术编码和表达,所以在转移内隐知识的时候,知识发送方还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并尝试利用图表、文、声、像的表现形式将内隐的知识编码表现出来让别人理解和接受。知识发送者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对接受者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一定影响。
2.3 信息的接收方
为保障知识转移的高效性,信息的接收方也得作出努力,需要增强接受知识的意愿和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张海涛,吴艳玲在研究中提到“知识势能差”这个概念。什么是知识势能差?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知识领域中的知识一无所知,那他的知识势能我们可以假设为0。而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对该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透彻,那么他的知识势能被认为是会越来越高的,我们可以假设为一个大于0的数值。通过数值,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的知识势能差。在某特定的知识领域中,信息发出方与信息接受方的存在知识势能差,这样的知识传播特质才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当然,对于信息接受方而言,仅仅具有接受知识的意愿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还需要培养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信息接收方的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
2.4 互联网特质(即渠道特点)
2.4.1 互联网环境的准确性
知识转移的发生必然寄寓于一定的媒介和传递通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个性化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设备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基于互联网特质,知识转移通道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准确性的认知。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环境中提供的知识是难以辨别其真实性的。因为这类知识区分于传统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介中提供的严格把关的知识。但事实证明某些网络知识库却能为我们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例如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为维持知识的准确性,通过可查证性和来源充分性来整理词条来对抗因为内容开放带来的对内容可靠性的质疑。
2.4.2 互联网环境的联结强度
互联网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只要拥有设备,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由地寻找资料。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对于知识转移是把双刃剑,它的优势和劣势都相对明显。Ashford&Humphrey在研究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稳固的信任关系能有效地避免信息专递过程中的曲解和消除感情障碍。而前文提到,知识转移的过程其实是知识重建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其稳固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率。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转移两端的联结强度。
2.4.3 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
通过纸质媒介传播的知识,不论经过多长的时间,只要我们想要查询都能通过纸媒找到。而互联网确处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不断会有新的知识进入,相对也会有旧的知识退出。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地性就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在互联网查找资源遇到的这些情况。例如,一些重要资源我们保存在收藏夹里,但时隔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去查询会发现其被更新或无法访问网页,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知识转移制造了障碍。网站想要留住用户,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不断地更新技术以维护好网站运行。
2.4.4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的技术问题即涉及到信息载体的问题。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并且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复合型要求, 信息应该可以自由地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外一种载体。因此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兼容性便成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转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其次,互联网急需对信息的处理和储存技术的深入研究,保证信息能数字化,这样我们才能将数字化的信息计算机化,顺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