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字化技术提升效能

篇1

数字轨道交通系统是由“虚拟实体、逻辑、信息流”构成的数字系统。虚拟实体指采用全息数字化技术构建的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以及线、桥、隧、涵等工务设备、通信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等固定设施的数字化模型。逻辑指管理、控制各虚拟实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链。信息流是指在虚拟实体间、虚拟实体和用户间传递的各类检测信息、诊断信息、控制信息、人机交互信息等。

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传统轨道交通和数字轨道交通的数字化程度以及两者可互操作能力,包括可测、可控、可响应、可视化4个评价维度。

基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 = M * C2

式中,E为能量; M为物质质量; C为光速。

智能轨道交通系统评价模型

传统铁路(R):物理实体+人+组织体系构成的集合

数字铁路(DR):虚拟实体+逻辑+信息流构成的集合

智能铁路(SR): (传统铁路) INTEROP (数字铁路)

虚拟相对论

SR = R*DRx

注:*代表互操作;X代表铁路数字化程度;R(传统)铁路;DR数字铁路;SR智能铁路;传统铁路评价模型

未来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国家“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战略方向

国家“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整体逻辑、重点任务

NG-RITS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

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能提升技术;轨道交通系统可持续性技术;轨道交通系统互操作技术。

未来的研究重点

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能力保持技术;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速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轨道交通综合效能与服务水平提升技术;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

结束语

1、勿忘使命

安全便捷高效透明的位移

2、准确辨识需求

技术为支撑需求服务、为技术而技术适可而止

3、中体西用vs中源洋适

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对轨道交通新兴国家具有普遍适用性

篇2

一、精心谋划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颁标准,在借鉴外省城市先进做法的同时,充分结合市情,构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成立一个中心,担负指挥、监督两项功能,但功能相对分离,既减少了建设投资,又节约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实行“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两个部门行使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职能,实行高位监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区 (县) 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指挥平台二级指挥派遣;市、区 (县)、乡(办)三级处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是运用先进技术。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应用了3G无线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实景图像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首次将三维模拟图像应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颁规定的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业务短信子系统、数字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采集员管理子系统、CA认证子系统、双网交换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在一期拓展项目建设中,又结合实际开发了私搭乱建管理子系统、城市部件动态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视频案件管理子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建设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采集互视互通子系统等3个软硬件集成项目,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将设计开发淤泥渣土车监督管理子系统、夜景亮化工程监督管理子系统、建筑工地监督管理子系统、公众信息互动平台、数字城管与行政审批平台、数字城管与全市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等扩展系统,并增加移动视频采集车、40个二级平台语音互通设备、无线视频设备,及完善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等。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整合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信息、规划部门的1:1000市区地形图、国土资源部门的1:500正射影像图和市园林绿化、邮政、电力、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

四是分步规划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许昌市主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2012年实施二期工程,将覆盖扩展至环城公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和许昌新区180平方公里;2014年将实施三期工程,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所辖县(市)中心城区,实现所辖县市区域全覆盖。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效能

该系统运行以来,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挥派遣、案件督办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地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采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员按照划定的工作区域,从早7:00至晚10:00实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收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强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坚持每周、每月通报情况。采取每天实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专业单位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和信息采集的质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达到97%以上。同时,多渠道收集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接线员培训机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个小时的培训,每月组织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实行量化考评,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末,使问题从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审核立案到任务派遣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目前的3―5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时效性。同时,规范平台责任单位的管辖区域、管理职责和服务流程,使接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指挥派遣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是强化案件督办。许昌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两级督查。每周将各责任单位超期未处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心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接受社会监督,并上报市政府。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中并进行督办和考评,市创文办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单位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被扣分。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督导团作用,将每周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问题,请老干部督导团帮助协调,督促责任单位解决。运行以来,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为确保运行,许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工作方案》、《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二是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制度。每周印发一期督查通报;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效能问责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监察部门效能问责、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评先挂钩。对处置不及时、反复发生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篇3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城市管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滞后、管理粗放、资源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城市管理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入手,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实际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到*年底,全省各城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到*年底,苏南各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到2009年底,苏北省辖市和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三)基本原则。

统一标准。按照建设部有关行业标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等多种信息技术,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制定,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整合资源。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实际,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信息共享。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其他监管系统相互衔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相互移植。系统预留接口,方便升级换代。

三、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围绕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结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特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省内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要合理确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架模式、网络建设内容和方法步骤,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实现突破。在*年底前,各城市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经省建设厅组织论证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认真做好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各地要依照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在积极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认真采集、分析、整理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空间地理??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同时,适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管理范围的需要,注重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系统联预留接口,为系统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

(三)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合理构建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和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覆盖各区、街道(镇)、社区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统一形成快捷高效的联动和互动服务方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数据的处理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建立健全综合监督考评体系。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合理改善管理职能,调整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体制。着力强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和衔接,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综合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区、街道及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强化社会大众参与度。

(五)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效能,加强城市管理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合理装备新技术、新装备,强化操作培训与实践指导,尽快掌握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定时管理向全天候管理拓展,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拓展,确保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切实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水平

(一)加强领导,科学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程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要认真组织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多方论证,确保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把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等落实到位,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各级政府要以监督评价为核心,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着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涉及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起部门间相互配合、条块间相互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互补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将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对现有的电子政务、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公用事业监控系统、市政公用12319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要积极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