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生态经济效益

篇1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篇2

中图分类号:S73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主见加快,城市绿地在生态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宜宾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将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量化,对宜宾绿地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对宜宾城市绿地规划提出科学建议。

一、降温增湿估算

宜宾市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近几年随着城市下垫面的下沉,热岛效益增加,城市绿地在降温增湿方面功效显著。城市绿地的此项功能可用等效益替代法即减少空调等降温增湿工具的耗电费用来衡量。

根据宜宾市历年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测定方案;利用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选择密植的灌木和乔木、高大稠密的宽林以及公共设施绿地为研究对象,各选三块地区,在绿地外的硬质地面作为对照点,选择无风的天气,测定高度1.5m。根据绿地内外同步测定的指标值的差值计算生态效应。

通过城市绿地内外同时测量的数据显示,密植的灌木和乔木有更明显的降温增湿效应,最高降温量达到5.0℃,平均降温3.1℃。不同绿草地各个样本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每天10点后内外温差半大。密植的灌木和乔木增湿量在1.3%~6.2%,增湿效果明显。高大稠密的宽林降温在0.4℃~1.4℃,增湿幅度在0.5%~0.7%之间变化。公共设置绿地降温变化在0.8℃~1.7℃,增湿幅度在-0.9%~12.6%之间变化,平均增湿幅度为5.7%.

二、固碳释氧估算

在固碳释氧的计算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生态系统,参考前人工作经验,比较造林成本法与碳税法两种方法,选择碳税法评估宜宾市生态系统固定CO2的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系统释放氧气的价值用释放的氧气量与氧气价格的乘积衡量,具体为:CO2与O2含量的测定:采用LI-6400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在无风天晴的上午9:00到10:00,下午4:00到5:00按照植物种类分别随机选取选取树木向阳面中部的叶片进行测定。计算:固碳释氧价值(Ec(o))利用光合作用公式和碳税法进行估算:Ec(o)=A×Fc(o)×Pc(o),其中A为城市绿地覆盖面积;Fc(o)为城市绿地固定CO2(释放O2)的能力;Fc(o)为城市绿地固定CO2(释放O2)的价格。固定CO2成本用碳税法计算,使用瑞典的谈税率150$?t-1进行货币化;O2价格利用调查活动市场价格计算。

宜宾市现有绿地固定二氧化碳69287.62t/年,释放氧气89713.24t,经过计算,固氮价值达到了8314.52万元/年,固氮释氧总价值达到了17285.83万元/年。不同类型植物固氮释氧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各类型植被单位面积固氮释氧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树>杂竹林>灌木林。因此在绿地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植被的固氮释氧的价值,合理的搭配种植。

三、滞尘估算

植物具有减少粉尘和颗粒物污染的作用,滞尘估算采用P=(Cck-Cs)/Cck计算,式中Cck代表裸地污染物指标浓度,Cs代表绿地污染指标浓度。根据得到的受分析不同类型绿地滞尘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密植的灌木和乔木滞尘效果最明显,PM5消减量为83.23μg/m3,PM10消减量为60.85μg/m3,对TSP消减量平均为48.35μg/m3。高大稠密的宽林的滞尘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TSP的消减量在47.62μg/m3左右,PM10消减量为41.6μg/m3,PM2.5消减量为39.1μg/m3。依照公用设置绿地内外污染物浓度检测,TSP消减量为41.81μg/m3,PM10消减量为41.89μg/m3,PM2.5消减量为38.10μg/m3。

四、净化空气估算

采用LI-6400便携式红外分析仪在无风天晴的上午9:00到10:00,下午4:00到5:00按照植物种类,分别随机选取选取树木向阳叶片测定。测定实验区内植物对空气中有SO2、NOx的吸收量。利用市场价值发,和市场价值计算其需要的费用。

密植的灌木和乔木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对SO2的消减量在58.1~771.6μg/m3之间,对NOx的消减量在56.1~65.8μg/m3。高大稠密的宽林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消减作用较好,对SO2的消减量在30.7~63.7μg/m3,对NOx的消减量在36.1~46.9μg/m3。公共设施绿地对大气中污染物有净化能力,对SO2的消减量在40.5~52.1μg/m3,对NOx的消减量在48.1~56.4μg/m3。

五、休闲游憩估算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问卷,采用支付意愿法与旅行费用法调查民众对所建生态绿地的满意度和效能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要求和期望值。通过往返景区交通费和门票费、购买纪念品等旅行费用资料确定某环境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此来估算该项环境服务的价值。结果显示一些综合性的绿地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如人们在综合性公园、旅游景点等话费最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宜宾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城市绿地对于防治空气污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城市生态建设,重视绿化面积,合理配置绿地结构,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晓刚,夏楠,姜大崴,等.长春南湖广场植物生态和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66-68.

篇3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