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道路经济与管理

道路经济与管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道路经济与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道路经济与管理

篇1

2国外道路雨洪管理模式

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雨洪问题,西方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了不同雨洪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包括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基础设施(SI)、绿色基础设施(GI)、水环境精明设计(watersmartdesign)和更优场地设计(BSD)等。

(1)最佳管理措施(BMP)。

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的综合措施,主要强调通过收集、短时储存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流速渗透进土壤和下游的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径流速度以及污染物。其主要是在法规政策支持下采用工程性(如滞留池、渗透设施、人工湿地、生物过滤和停留系统等)并辅之以非工程性(如土地使用规划、垃圾管理、街道清扫等)的措施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最佳暴雨管理手册中,专门提出将BMP措施结合道路设计、建设及维护,实现径流量削减及水质提升。

(2)低影响开发(LID)。

美国马里兰州20世纪90年代提出(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策略),强调通过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达到对雨水的管理与利用,总体目标是实现开发前场地的水文状态,更为强调与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主要措施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罐、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与过滤带、洼地、种植器、树盒、蓄水池、渗透沟、干井等,此类措施同时兼具雨水控制以及景观或使用功能,尤其适合城市新区开发以及旧城改造,广泛适用于居住区、道路、公园、商业区等场地。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雨水技术之一,著名案例美国西南十二号大街(SW12th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均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3)绿色道路(greestreets)。

绿色道路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低影响开发措施(LID)结合,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减少径流量及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同时提升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如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绿色街道项目及芝加哥绿色小巷项目,已成为道路雨洪控制利用典范。前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雨水花园、植物浅沟等生态雨水措施精妙地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从而形成一个雨水收集、滞留、净化等多种综合雨洪控制功能的道路绿化系统。后者是全美迄今为止最大公共道路翻新工程,通过绿色方法对芝加哥城市内超过4000m2小巷改造,将原有硬质铺地改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良好的渗透功能使得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石床,避免积水。改变了原有巷路不堪重负的地下排污系统问题。美国道路建设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全美公路里程约650万km,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约为9万km。可以看出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路面径流非常重视,并在道路设计手册中明确体现雨洪控制技术。

3雨洪管理模式对山地道路景观设计的启示

3.1转变建设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1)改变“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处理思想。

面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增加城市硬质排水系统,广大相关设计师亟须更新设计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并本土化应用,将传统的单一排水设计与单一景观设计理念彻底扭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利用景观手段缓解雨水问题,营造城市排水的“软性系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维护健康自然水循环。

(2)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

雨水资源是宝贵的城市水资源之一,由于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收集利用设施,致使雨水资源随着管道系统快速流走,大量城市缺水与内涝问题交织。如能有足够的节约水资源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合理的雨水滞留池、生物收集池、人工湿地等道路雨水收集设施,将为城市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还可以反过来浇灌道路绿化以及冲洗道路等,实现良性循环。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由于实践开始很早,相关配套法律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出台相关规范,如2006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及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及住建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雨水利用地方规范,均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法规,更缺乏城市雨洪管理技术与道路设计结合的政策支持及相关设计规范。目前急需补充雨洪技术在道路设计手册规范中的空白,促进相关领域设计工作展开有据可依。

3.2设计手法因地制宜

山地城市道路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变化大,平面布置形式较为自由,空间丰富;坡度大弯道多,各类水、旱桥涵及护坡、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构筑物多;道路与山体结合较为紧密,融为独特景观。其独特性决定了仅靠修复地下管网无法满足城市雨洪安全。据此,应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条件,包括雨水排蓄系统、雨水渗蓄调控系统以及雨水污染控制系统来构建山地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系统;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普遍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应该采用小型、分散的方式来构建自然雨水渗透系统。结合以上特点及适宜的国外雨洪管理措施,可因地制宜,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设计雨水景观。

(1)滞留带———绿地接纳雨水。

滞留带一般呈长条形,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理路面径流。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径流输送、净化及增加下渗,缓解排水管压力的作用,同时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滞留带沿道路纵向分段设置,每段设置溢流口,雨水口设置于绿化带内,路面高于绿地,雨水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高程,形成接纳雨水的下凹式绿地。道路径流可进入绿地进行下渗,而多余的雨水可从雨水口排出。滞留带尺寸较灵活适于用地局限区域使用,也可与植被过滤带组合使用。

(2)渗透浅沟———雨水“跌水”景观。

渗透浅沟是兼具雨水收集与截污功能的措施,雨洪径流通过植被时,流速得到降低,污染颗粒沉淀,有效促进雨水入渗,有一定贮存调节功能,适合污染负荷不高、用地紧张地区使用。可以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地块边界、道路两侧或硬质地面的周边地区设置,使其与整个区域的排水系统构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植物渗透沟渠可以顺着山地道路两侧天然的沟渠布置,可以依托地形高差,形成山地天然的“跌水”景观。

(3)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主要通过填料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同时通过将雨水暂时储存而后慢慢渗入周围土壤来削减地表雨水洪峰流量。可广泛用于城市道路、停车场、庭院、各类小区等场所,用于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池通常位于道路两边,可取代传统的城市道路绿化带。道路雨水通过道牙缺口进入生物滞留池,与前述滞留带原理类似,可根据地形、汇水面积及景观等因素灵活布局。其生态功能较综合,投入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形成的雨水花园景观效果非常好。此外,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还有许多措施可以综合使用,如步行道和停车场多采用透水铺装,车流量小的道路可适当采用透水沥青,滞留树池、滞留花坛等小型设施等,都比较适合用地紧缺的山地城市。

篇2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在城市的交通系统中,城市道路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道路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除了最主要的交通功能之外,在城市的绿化风景方面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将城市道路看作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坐标。如果是从城市的景观上来看,城市道路绝对是城市景观最为重要的载体。如果说城市景观是一首美妙的音乐,那么城市道路就是那富有韵律的五线谱,由于五线谱的流淌,形成了美妙的音乐。

1.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与功能

1.1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它作为城市的最基础性的设施,在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景观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道路景观学。既研究道路、道路网络空间结构和功能时空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道路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和保护道路景观中的各种要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具有生态、文化及美学价值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1.2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应用

虽然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人为的浪费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各种恶劣环境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对环境的保护是多么的重要。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表现,是贯通城市的血脉。人们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而修建花坛,栽植树木,起到了区域性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城市意象》一书中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道路布置并与之相联系。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空间属性:当公共场所与商业区的换乘,居民小区与办公区的混合式搭配等体现了多种配置的功能和利用是一种渗透式。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点

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做好“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这两个方面。对道路整体的景观和道路附带的设施要把握好。除了符合规范之外还需要进行巧妙的搭配。对道路的景观和道路的历史文化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2.1道路线形设计的综合协调

道路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都由于设计者水平高低决定的,这就需要设计者们如何将灵感转换为美感。道路的设计需要将很多技术进行组合,也许从单个问题上来看,这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将其他的问题进行后就不一定了,那就需要下一番工夫了。一是采用的技术标准应当协调统一。城市道路全路段应该采用一致的技术标准。如有的城市道路穿越立交桥下的净空限界标准不一,应该避免。对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的部位,应当设立明显标志,并设立过渡段。二是道路与沿途环境协调。道路规划选线时,注意对周围环境的应用,处理好街景、市容景观与道路本身的关系。如有的城市道路弯道部位是城市地标性建筑或体现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那么,沿着道路远远看到这些“景点”,心理上不啻于是一种享受。另外,对景和道路纵坡也很有关系。“驼峰”型和“马鞍”型道路纵坡都有可能在某一段道路上看不到对景。

2.2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的植物主要是分为群植和片植两种,在景观的搭配上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植物,将道路景观搭配得更具特色。用白蜡和栾树这两种植物为基调,在不同的路段种植不同的常绿乔木作为骨干,同时要搭配适当的落叶乔木、开花色叶小乔木、灌木及植被,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各种类型植物根据不同的景观主题分布于道路两侧绿化带中,以纯林如紫玉兰、樱花、红叶李、紫薇等,和混交林、阔叶针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等方式组合搭配。

2.3以单元为设计单位的人性化设计

在对道路的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树种进行精心的搭配。不同树种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似度,这样就能让人们感觉到统一性。同时不同的树种之间还需要保持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这样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体现自然生态风格。

2.4绿化与城市人文特点相结合

在对城市道路进行绿化的时候,可以同当地的文化进行配合,设计出一些特色的主题绿化景观,将绿色的主线同人文文化紧密的相结合。如设计出一道绿色人文长廊或者是小型的文化广场也可以是一些反应当地城市人文、历史特征的艺术小作品等,来增加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艺术性和景观性。城市道路空间是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市民在此空间内活动,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环境,也反映出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

3.结语

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守相关方面的原则,同时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要点,最重要的是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对人关注和尊重,这就可以为城市道路的建设提供很多优越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dication and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southern Sichuan road greening project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gree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reen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municipal roads.Key words: road green; landscape desig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基本概况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的效果对完善道路服务体系,美化市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的居住环境质量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着经济、环保、生态和美观的原则,道路绿化应结合当地生态因素因地制宜进行绿化配置,既美化路域环境,又创造优美、舒适的行车环境,同时发挥生态功能。

川南奉公路是南汇划入浦东新区,南北对接“8路”工程之一,川南奉公路南端于2009年12月11日全线竣工通车,成为两区合并后第一条建成通车的对接道路。道路全长为8670米,穿越祝桥镇和惠南镇,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I级标准,规划红线40m,同时道路红线外两侧各设置5m绿线进行控制。工程范围内绿化总面积约17.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00万。

本文以川南奉公路南段道路实施范围内绿化为例,总结和分析了绿化设计和施工管理等要点,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2、景观设计

2.1功能性原则。在道路绿化设计过程中,为体现安全通行的功能,在中央隔离带采用利用不同植物树种的高度和色彩变化来突显,分别设置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瓜子黄杨球和珊瑚等四个植物品种,为防炫目,珊瑚高灌木篱修剪高度控制在0.8M,遮挡对向来车的灯光;红花继木等矮灌木篱修剪高度控制在0.35M,不同树种间设置5M的过渡,以紫薇种植点缀,下铺麦冬。同时,在充分考虑行车进度和视觉特点的基础上,为增加停车视距范围内的通视性,在道路开口或交叉路口两侧约50M的范围内,以瓜子黄杨球下铺麦冬设置。

2.2生态性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在道路两侧5M绿线范围内,设置了香樟、白玉兰、榉树、广玉兰、红枫、合欢、花桃、池杉、樱花、红花继木、金边黄杨、紫薇、鸢尾、麦冬、矮生高羊毛等,形成了乔灌花、乔灌草相结合,分隔竖向空间的多层次植物配置,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体现了植物配置的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2.3艺术性原则。道路绿化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因此在配置上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人行道是否设置等,通过接替性的复现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道路的绿化是一种动态绿化景观,在绿带中以小灌木设置“S”型布局,形成花纹简洁明快、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2.4适应性原则。道路绿化充分考虑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以及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建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配植方式和植物种类,以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如道路两侧管线比较密集的地段,可以少用或不用大乔木,多用金边黄杨等低矮灌木和麦冬等地被植物;在土层薄、土壤贫瘠等地段,可以选用抗性强、耐瘠薄的植物等。

3、施工管理

3.1严格执行设计交底。在施工准备阶段,在踏看工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书面交底,召集相关单位对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召开专题技术交底会议,一方面对做好图纸会审,对施工情况进行介绍和布置,另一方面做好原地形标高、地下管线、隐蔽基础设施等摸底情况,便于及时做好施工调整等工作。针对存在问题,从技术管理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2切实落实组织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以周为单位,进度计划的编制以施工现场条件为基础,施工人员为参考系数,施工内容为主轴,务求详细,操作性强,制定目标实在。同时,将天气、友邻施工等因素也考虑进去。从土方开挖与回填到地形平整造坡、到挖穴与土壤改良、选苗、种植、绕杆与支撑、养护这一系列操作程序,均要求做到上一道工序合格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3.3科学掌握种植技术。首先要把握苗木材料这一关口,对苗木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和试验等全过程把关,要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对应的品种,并从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冠高和土球等六个方面来控制进场苗木的规格。同时,要掌握苗木种植技术,不同的树种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种植成功,提高成活率。如在行道树榉树、香樟等种植时,先用吊机将大树吊起,放在种植穴的中央点,将树干立起,扶正,保持整个树身垂直,再回填种植土并将土夯实。

3.4注重安全管理控制。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苗木的装卸过程中要注意吊装机械的操作安全,严格按照安全规范施工,对进场机械进行检查,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保证无安全事故发生。

3.5加强后期养护管理。植物种植后需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定根、缓苗、发芽、长出枝条的养护过程才能成活,所以在绿化施工竣工后,落实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养护技术和管理规程进行养护管理工作。对于行道树,及时做好打桩、支撑工作,防止浇水后大风吹倒苗木;对于灌木及时做好浇水和拔出杂草等养护工作。在养护移交过程中,苗木成活率达到96%以上。

4、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既美化道路景观,又营造了生态绿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辉. 浅谈道路绿化工程的施工与管理. 山西建筑,2009,35(24):345—346.

[2] 张 兴.浅谈公路施工安全控制[J].山西建筑,2008,34(19):291—2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