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心理学边际效应

心理学边际效应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边际效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这种现象被经济学家称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它是19世纪末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当投入开始增加时,产出随着增长且获得效益最大;随着投入的进一步增加,产出的增长速度出现递减直到为零;继续增加投入,产出不仅不再增加,反而会减少。

二、班主任工作中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一):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能力下降、无责任心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教师角色的转变,那就是教师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充满生命活力。然而,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事事必亲为,这样做是能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班级也井井有条,而当班主任老师想起来放手给孩子们的时候已为时已晚,不仅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的下降,更是一种班级荣誉感和责任心的被剥夺。班主任表面上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处处关爱,实际上这是“害”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边际效应”(二):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放在城市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并把它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后一辆车在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他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它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烂更多的玻璃窗。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班级管理亦如此,班主任一旦发现某些不好的“苗头”而未及时采取措施,那么,这样的“苗头”就可能燃烧成“熊熊烈火”,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边际效应”(三):严爱失度――趋向极端

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有区别地给予及时评价或延迟评价,以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比如对于学生中一些不良的思想苗头,要及时给予引导、转化,防止其扩大化。而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则要等一等,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以后再进行处理,效果会更好。如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有些班主任往往会大动干戈,立即大加训斥。其实,这样做毫无必要,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对“边际效应”的矫正对策

对策(一):充分发动学生,相信并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班级一切事务实行“层层落实”制度,发挥集体监督的强大作用,做到班级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人管,从而彻底杜绝部分学生充当“看客”的角色。提倡“各人自扫门前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学生干起事来积极性更高,干劲更足。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每天花上几分钟去瞧瞧罢了。

对策(二):在班级管理中,应懂得“破窗理论”,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玻璃的明智之举。切不可听之任之、姑息纵容。

篇2

学生的心理满足是指学生在每节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性、积极性、自觉性。那么,一节英语课中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满足呢?本文试图通过心理效应理论来探讨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满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人所教的大学英语六个一年级班级,在问卷及随机询问中,80%的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最容易影响自身的心理满足,即: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同的。50%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学手段产生不同的心理满足。30%的学生对教师在当堂课的精神状态态、服装、举止、言行产生不同的心理满足,教师必须准备充分,举止得体,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积极性。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则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及其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等的影响构成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既要了解学生又要了解自己。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出现的心理效应。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投入的加大及时间的推移,效果也随之增加,但当投入增大到一定量时,教学效果不再正向增加;若继续强化,教育效果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增长。这种现象就是教育上的“边际效应”。例如,大一新生总是意气风发,对外语学习充满热情;可到了大二,学习热情则明显减退,甚至产生抵触心态。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外语教育中的“边际效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抓时机。首先要学会“雪中送炭”。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排解其困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其次,学会“适当冷却”,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促进“边际效应递”。对于学生在英语使用中所犯的错误,如过多的语音、语法等错误教师不妨采取延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有时效果会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在给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德国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有气味的化学物质,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蒸馏水本来没有气味,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这种权威效应。教师首先要确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这种威信不是让学生恐惧(恐惧会适得其反),而是让学生敬重,不能虚有其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并不断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名望,不只是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里,而且在整个学校里,甚至在整个社会里。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就不能算做判断。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选择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是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从课本出发,将问题和答案设置成单一固定的封闭式问题,教学内容和教案的设计也只是拘于现有的范围,使学生选择的范围空间狭小。这些都将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适当扩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为满足学生心理满足,教师应做到:作为教师,无论在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上都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做示范要认真严肃,重点突出,一丝不苟。教师对学生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但不能始终板着脸孔、恶声恶气、轻视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而是应做到严而不恶、耐心诱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教师既威严又亲切。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必须使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有满足感。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选择简单易学、重点突出,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要灵活、多样,把单调的英语教学渗透到游戏、比赛之中。作为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考试成绩采用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加强思想品质教育,激励学生的意志,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变单调为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1]陈孟洁,石喜春.运用心理效应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华章,2011.34.

篇3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07-03

一、对幸福的理解和释义

1.幸福的涵义

幸福的涵义极其丰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均从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幸福予以解释和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我们认为:幸福是人们经过社会比较之后,对生活水平和生息环境等外界事物的体验、理解和感知,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的一种反映。幸福是客观外部事物与主观内部心理进行“刺激―反应”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效应现象。

2.“幸福曲线”

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实际上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可描述成一条“幸福曲线”(见下图)。“幸福曲线”是幸福在统计意义上的表达,曲线上每一点都是幸福指数,每个个体都处于曲线的某一点上,位置不同,幸福指数就不同。从幸福曲线看,当个置接近坐标的原点O时,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几乎没幸福感可言;在达到L点之前,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幸福效应就增大,幸福指数就快速提高;当个体处于L点之后,生活达到富裕水平,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幸福的刺激效应较小,幸福指数上升缓慢;当个体处于曲线峰顶G点时,幸福指数达到最高峰,随后收入对幸福的影响呈递减态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幸福感会因财富、安全或个体自身等多元诱因,开始出现幸福“分化效应”趋向。

“幸福曲线”揭示了幸福的一般规律。由于各个国家的客观条件不同,各国人民的幸福感就不同;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素质不同,幸福感也不相同。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个体就会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递增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二、幸福心理效应现象

既然幸福是客观外部事物与主观内部心理进行“刺激―反应”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就必然会引起心理效应的现象。

1.幸福“需要效应”

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幸福的客观基础,是幸福感的基本需求条件。基本需要本身不是幸福,幸福是人对它的一种主观体验、理解和感受。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个体对基本需要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幸福“需求效应”。人对基本需要满意度越高,幸福感就大,反之就小。幸福“需求效应”处于幸福曲线临界点L之前,其特点是:它所依赖、参照的条件主要是以“经济指标”为主体,很少考虑其他需要指标,且处于幸福曲线的上升期。因此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影响幸福的“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的临界点是多少?第二,在“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得以实现、生活富裕之后,影响幸福感的主体又是什么?第三,影响人的幸福体验和感受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有研究认为,目前世界应以“人均GDP3000美元”作为幸福的“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基本需要的界限:在人均在3000美元之前,经济越发展,国民幸福感越强;过了人均3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对人们的幸福影响效应不强,即GDP的作用不大。为此,人均GDP过了3000美元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用GDP和GNH(国民幸福总值)的“双重导向”去体现国民幸福心理的“需要效应”,在人的自尊自由、社会福利程度、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公平现象和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采取措施,从非“基本需求经济值”方面促进国民的幸福。

2.幸福“对比效应”

个体的幸福感是经过社会对比之后产生的,是一种心理过程。这种对比心理过程称为幸福“对比效应”。人们对生活的对比方式,有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也有与周围人群的横向比较;有与生活水平高的人群作比较,也有与生活水平低的人群作比较。影响比较方式的因素有个体的价值取向、期望值和心态品质等。对比方式不同,心理效应结果不同。例如,一个世代都在偏僻山区生活的青年,有妻子孩子小家庭,与周围邻居相比,生活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甚感幸福;他后来到大都市打工之后,刚开始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幸福感倍增(纵比),但一段时间后,参照系发生变化,一旦与城市里的富人相比较(横比),受不同工作强度、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生活待遇和不同社会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就觉得劳苦、贫富差距和不公平,幸福感骤减。这就是“对比效应”的结果。

如何看待幸福,如何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郑希付教授在回答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说:“要接受自己所拥有的,对工作、对生活的现状不要抱怨,抱怨不解决问题,接受现状并努力让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心理学的社会比较模型说明,不幸的人总是向上比,而幸福的人总是向下比。”如何看待幸福?要做到“四不要”:不要抱怨生活现状,不要抱怨不幸,不要向上比,不要自寻不幸。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古人所云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3.幸福“边际效应”

当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影响人的幸福客观基础的就不是单纯以经济收入为指标主体了,这个主体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外界事物本身发生变化,而是指人对经济收入的幸福感受发生变化。当幸福的基本需要以单纯经济收入为主体的刺激作用逐渐失效,而新的外界刺激主体尚未确立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就称为幸福“边际效应”。幸福“边际效应”处于幸福曲线临界点L上,其特点是:第一,原有的经济指标对幸福刺激作用减弱,出现幸福指数上升缓慢现象;第二,人们对幸福的外界刺激物(参照物)进行重新选择,处于经济收入刺激和新刺激的边际,幸福感出现无所适从的边际心理效应。

幸福“边际效应”一方面影响人们的幸福对比方式,从而影响“对比效应”;另一方面影响人们重新选择幸福的外界参照物,从而影响“生存基本需要满足”之后的幸福状态,甚至可以影响很长时间。

4.幸福“高原效应”

当人们生活富裕,并处于幸福曲线顶峰G点时,会出现对经济收入的幸福体验极不敏感的现象,称作幸福“高原效应”。幸福“高原效应”的特点是:第一,出现“高原效应”的人,心理处于盲点期或出现茫然心态。第二,幸福感呈递减态势,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金钱财富不是幸福的惟一刺激物,甚至是不幸的诱因。第三,幸福的客观指标主体不单是经济收入,而是呈“多元型”――即出现多元诱因。有些富人不幸福,是因他们处于“高原效应”期,且又暂未寻找到幸福生活的新诱因所出现的心理现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在生存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等其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最大幸福,它是对具有正常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而言的。倘若个体的心态不正常,“高原效应”之后,寻求不良刺激物,就不是马斯洛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因此,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不只是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它在“高原效应”心理机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5.幸福“分化效应”

幸福“分化效应”与幸福“高原效应”紧密联系,是幸福“高原效应”的结果。由于“高原效应”呈“多元型”的客观指标,因而会导致幸福“分化效应”。分化结果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现象:一种是“自我实现”,追寻幸福生活新的积极方式――如追求事业成功、社会服务、社会公益、社会义工,或者是运动、书法、旅游等活动;另一种是“自我刺激”,寻求刺激幸福感的替代物――如追求名誉、地位、享受,甚至是贪污腐化、美色、刺激等;再一种是“自我陶醉”,寻求幸福的惰性诱因――如期望安逸、贪图享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失工作生活的目标动力,甚至出现“富二代现象”、“啃老族现象”和“富太现象”。

影响幸福“分化效应”主观因素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品质,它是幸福“分化效应”的基础:积极心理品质可导致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消极心理品质可诱导不良的心理效应。因此,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人对幸福感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幸福感。

6.幸福“潮涨效应”

经济学研究认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日益增长的”。也就是说,人们基本需要是不断提高的,即L点是动态的,随着社会进步而上升。人们的基本需要提高所产生的幸福感变化是一种心理效应现象,称作幸福“潮涨效应”。例如,当你没有自行车而步行时,见到别人有自行车,觉得如果自己有自行车会很幸福;当你有了自行车时又觉得别人有摩托车,如果自己也有摩托车该多幸福;而当你有了摩托车时又会觉得别人有汽车真幸福,如果自己有汽车定然更幸福;当你有了汽车,看到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汽车,幸福感持续不久也就降下来。又如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基本标准普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现在则是“洋楼加汽车、美酒加咖啡”。

幸福“潮涨效应”反映出“四个不断变化”:人们对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比较参照体不断提高,社会“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样也在不断变化。反过来说,随着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基本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高要求,这就出现幸福“潮涨效应”。

综上所述,影响幸福的因素不只是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因素。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人的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郑雪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 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 刘鸣.教育的最大目标应是孩子的终生幸福[N].南方日报,2011.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