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礼仪的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Abstract:The Buyi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Buyi culture inheritance,but in the society of high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Buyi culture cannot meet their needs,which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attitude of Buyi culture .Probing into four main aspects of religion,language,identity and customs of Buyi culture,we can see that the Buyi students do not play a good role of Buyi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Buyi college students;Buyi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耿亚军(2012)通过研究发现,多民族构成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与国际的接轨越来越深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文化的碰撞虽然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他们知识水平高,接受能力强,与传统并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相比,他们显然更乐意接受公认的便利的外来文化。
1. 布依文化传承的现状
张京玲和张庆林(2007)通过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成员在面对除本体文化以外的外来文化时表现出了矛盾,既想融入外来文化但是又担心失去自己的根本文化[2]。韦磐石(2010)运用问卷对黔西南布依族的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布依族人(84.5%)对自己的宗教文化有很强的认同,约有15.5%的布依人信仰不明确,且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不怎么了解[3]。胡玲(2012)通过调查发现,在文化融合的环境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持一种积极态度[4]。李忠和石文典(2007)通过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格局下,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会产生分化:一部分人为了摆脱自己社会地位低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主流文化的动机,另一部分人则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消极认同的态度[5]。布依族的“五宝”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但是余明浩(2012)通过对黔西南州布依族的调查发现,现在对“五宝”熟悉的多是老年人,中年人只是一知半解,青少年、儿童知之甚少[6]。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快速的发展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学习汉语,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淡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开始衰落。
2. 布依族大学生与布依文化
布依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语言、身份和风俗四个方面来讨论布依大学生对布依文化认同的现状。
2.1 布依族宗教文化
2.1.1. 布依族的宗教文化概述
布依族的宗教是原始宗教,他们相信自然界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崇尚自然之力,这与人类早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一致。布依宗教文化也是在融合外来文化之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尤其是儒家的祭祀文化[7]。布依族的宗教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生礼仪和人的繁衍本身;二是农业生产时对自然的祈祷以及对畜力和生产工具的祭奠和禁忌;三是村寨社会的祭祀活动[8]。他们的图腾崇拜是从自然崇拜发展出来的包括相当多的方面,例如竹子和自身繁衍以及子孙绵延相关;莺与报恩和保护有关;牛能够保护家人和子孙后代的安全及幸福;猴子是祖先的象征;对于鱼的崇拜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祖先和鱼结合而繁衍的后代等等。
2.1.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宗教文化的心理认同
布依族大学生是布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在他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环境,接触更大的环境,接受科学和开放的现代知识之后,他们并没有因为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视界的扩大和交流的广泛使得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对本民族的产生了怀疑。科学要求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对立。他们在进一步接受教育后加深了对本族宗教的质疑,像是信仰神灵和图腾崇拜在布依大学生身上已经很少体现了,更有些大学生把这些当成愚昧的封建迷信而加以抵制。因此,他们无法完成相关的宗教文化传承。
2.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语言文化的心理认同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他们的文字是不健全的,因此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口头文学的方式流传下来。学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家通常是使用通用语――普通话进行交流。布依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的是非本民族语言。生活于布依族中的他们也并不是耳濡目染本民族的语言,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布依族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布依族语,因为在布依族聚集的大部分人是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而不是所谓的布依族语。在布依族聚集地,掌握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通常都年岁已高的老人,以妇女居多,多数青年基本不会本民族语言[9]。尤其是现在族际之间通婚较多,大多数和汉族通婚的家庭汉语都会取代布依族语,这样就导致“双语”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弱化对布依语的认识和理解[10]。文字的缺乏和语言的生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原本就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再加上长时间的外出求学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即使不会布依族语对他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在别人面前使用布依族语也很少人能够听懂反而不利于正常的社交,有这样的想法就会使得他们更加不会主动去学习布依族语,从而无法完成布依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2.3.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身份文化的心理认同
少数民族成员在当今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往往会认为自己在多元民族的中国处于弱势,也就是说自己属于弱势民族。因此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认定了自己的弱势和不利地位,产生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1]。布依族人世代居住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比不上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这种环境中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没有共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爱好,从而无法和同学聊在一起,越发的孤独;由于接触到的事物远少于其他同学,使得自己越发的显得孤陋寡闻,越发的小心生怕同学的耻笑。起点低,见识少,这些都使得布依族学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弃自己民族的感觉,从而抵制并不愿意接受或者公开自己布依族人的身份。
2.4. 布依族民俗文化
2.4.1. 布依族的民俗文化概述
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其节日的丰富多彩和饮食的“饭稻羹鱼”。布依族依山傍水而居,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布依族从古至今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久而久之演变成今天的节日风俗。根据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起源于祭祀活动、起源于纪念活动和起源于庆贺活动[12]。其中“三月三”、“六月六”等是起源于祭祀活动的节日;查白歌节和毛杉树节等是起源于纪念活动的节日;大年节和四月八等是起源于庆贺活动的节日。“饭稻羹鱼”则是布依族人饮食的主要特点,这是因为布依人的主食是大米,而副食主要有蔬菜和肉食两类[13]。布依族人依山傍水而居,根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布依族人的主食就是依水而生的稻米,肉类的来源自然主要是在水中随处可见的鱼类及其它肉类;蔬菜类也以当地特色为主,如洋芋和折耳根等。
2.4.2. 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心理认同
虽然在布依族聚集地仍然保留着各种民俗风格,但是这些已经不是纯粹的民族传统了,而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方式和手段。各布依族聚集地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纷纷以自己民族特色为卖点打出招牌,各种令人应接不暇的民俗纷纷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盘歌、独山花灯等),原本触手可及的民俗成为了展出的活化石,令人啼笑皆非。即使是布依族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接触到正宗的布依族民俗文化,这种保护性发展使得布依族大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日渐走形的民俗文化吸引不住大学生的眼球而且无法使他们意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自然无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做什么大的贡献。布依族今时的饮食也没有了往日的讲究,完全随性,民俗的特色日益消减。当今世界饮食总类何其繁多,在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使得民族特色不断减弱。布依族大学生由于常年在外地求学,接触到的美食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更加符合当下大学生对时尚和美的追求。因此,传统的布依饮食文化自然就不在布依族大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也就无法承担起这种饮食文化的传承。
3. 结束语
布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典型的布依文化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灵魂,是核心,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布依族文化。当然保护布依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 耿亚军.和谐社会背景下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实证调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61-64.
[2]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祖师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52):10636-10639.
[3] 韦磐石.黔西南布依族的发展及变迁[J].文史哲,2010,(12):180-181.
[4] 胡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J].群文天地,2012,(7):10.
[5] 李忠,石纹典.文化同化与冲突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13-14.
[6] 余明浩.布依“五宝”传承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8):355.
[7] 王冬梅.从祭祀对象看布依族文化哲学的融合性[J].贵州民族研究,2014,(1):74.
[8] 孟慧英.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87,(4):116.
[9] 余明浩.布依“五宝”传承与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2,(8):355.
[10] 周国炎,申建梅.布依族母语教育及其文化传承和保护[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普遍存在转行、跳槽频繁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营销人才胜任能力不足。本文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收集资料,分析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为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一、胜任力的内涵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可见,胜任力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整合。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胜任力特征评价法,学术界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特征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市场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是指市场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优于他人的某种或某些显著的或潜在的特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见表1)。
表1 市场营销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特征\&具体表现\&专业知识\&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产品推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物流组织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主动性、执行力和外在形象\&]
二、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于2003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为了解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收集资料,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截止2015年6月,市场营销专业在校生共计231人,课题组发出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3份,回收率89.37%。对2010年-2014年的毕业生利用网络调查法收集资料,共计发出问卷 55份,回收问卷48 份,回收率87.27%。所有回收的问卷用SPSS19.0统计分析。人才培养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本文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定位比较准确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在校期间经历双学科教育过程,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与医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管理与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医药营销和医院营销的沟通、策划、组织、运作、管理的能力。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是医药营销和医药管理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在各级医疗机构、大中型医药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医药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药营销、医院营销、卫生管理、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可见,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比较准确,突出了学校优势特色。
(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
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依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结合医学院校特色背景设置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管理类课程、营销类课程、医药类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五大类(见表2)。
表 2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板块\&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等\&管理类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财务管理、药事管理学、国际贸易等\&营销类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医院服务营销学、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英语、营销策划、商务沟通与谈判、消费心理学等\&医药类课程\&系统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概论、基础中医学、中药学、药物化学等\&全校选修课\&实用美容化学、实用美术、大学美育、普通话、音乐欣赏、合唱指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类整理
(三)课程教学不断改进
近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医院服务营销》、《管理学》、《商务沟通与谈判》等核心课程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调查实训、小组讨论、营销策划、专题汇报等教学方法,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二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教学手段,锻炼学生营销、沟通、管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专业主干课均实施形成性评价,通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论文、报告撰写等多样化的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