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5: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学基础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开展《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教学的体会
《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与各学科实验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基本实验技能是形态学、机能学、免疫病原微生物学等实验课必备的实验技能。只有扎实的掌握这些实验技能,才能在专业实验技能的学习中得心应手。因此在三轮实验教学中,本人认为学好《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要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基础培训和标准培训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从高中数理化的紧张学习过程,到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一定的过度和衔接。因此我们要从认知的方面开始教学,从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逐渐过度到无菌储存;从常用溶液配制,到熟练掌握移液管、容量瓶、量筒、胶头滴管等的使用及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砝码天平的使用到电子天平使用的过渡。着重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比如移液管的使用。移液管又叫刻度吸管,是实验中最常用的量器,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与能否正确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首先,拿起移液管,要看清他的量程及移液管本身有无特殊要求的说明,然后执管、取液、调准刻度、放液、洗涤等。手的拿法要标准化、规范化、多次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动作准确优美顺畅。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克服大把抓的坏习惯。教师要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制定一个规范化的操作规程,才能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教师示范要规范,拿取仪器及吸取样本都要标准化,让同学看到一个完整的标准操作过程。
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释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比如:新生刚刚接触医学的基础课程如解剖、组织胚胎学、医用物理化学等,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甚少,所以他们渴望学习,但又苦于枯燥的医学名词、概念等,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就要用鼓励的言语,经典的教学内容,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下课的前几分钟,开展竞赛如男生和女生比赛、小组与小组间比赛,看谁对本次课程掌握的好,把比赛结果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记录下来,这样一来真的能够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动手能力,达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本人认为实验教学课堂是老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互动才能唱好这出戏。
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实施对象医学检验专业121班30名学生。
2.2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以学校2010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和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基础医学概论1教学内容全盘把握,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恰当地联系和衔接,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找准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把握与临床常见化验指标密切结合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大胆调整,科学整合,形成一组织(基本组织)、三系统(运动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四模块(血常规、尿常规、常规、肝功能检测)的知识体系。
2.3组建学习团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遵循团队成员知识技能互补,担任不同角色,承担共同目标,保持负责的相互工作关系的原则,最大效度地发挥成员的交互作用和群体效应。以学习团队为形式,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团队,5-6人一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各组间的竞争。
2.3.2“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教师指定好各组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便于小组管理,增强合作学习的效能,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2.4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根据不同知识模块,采取基础与临床、课堂内外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主,课外知识为补充,实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由“教师如何教”转化为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全面、多维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多元化考核注重培养综合能力从考核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上改变以往课程评价基本上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50%)与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50%)包括实验报告(10%)、实验能力考核(10%)和团队评价(30%);团队评价(30%)包括个人评价(10%)、团队互评(10%)、教师评价(10%),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3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采用盲法检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设计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后对实施班级进行无记名调查,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检测的一项指标。共发放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表明,83.3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表示赞同。采用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专业知识为辅助,课外知识为补充。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为共同目标相互学习,分工合作,最终达到了促进个人学习、大家共同提高的目的。85.71%团队有明确计划,团队会议能按照计划进行,得到满意的结果。73.33%的成员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能积极独立、按时地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尽最大所能完成学习目标(50%)。围绕课程目标任务,成员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自由表达、质疑、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乐趣,学生主体价值得到了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的主导和主体价值得到了展现,有利于教师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促进、激活思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和“授之以渔”的目的。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互动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是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阔思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有利于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养的环境,在与他人交往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强化其团队意识。调查结果表明,93.33%的学生很喜欢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对学习过程(73.33%)和学习效果(66.67%)表示满意,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学习效率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33%);通过目标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式学习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50%)。有的学生写道:“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一改以往灌输性教育,让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而是让我们以团队的形式去合作探究化验单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教学改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我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我们协同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并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改革”。
4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4.1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立足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个一致性”,即课程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与培养方案的一致性;课程与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凸显医学检验专业特色。
4.2基础医学概论1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临床常见化验指标”为主线,形成“一组织、三系统、四模块”的知识体系,注重“三结合”,即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
2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基础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培养医学生。这和综合大学中的一些类似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的教学目的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基础医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而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学科中要有既懂基础医学又懂临床医学的教师,美国一些学校40%以上医学基础课的教授是在职的临床医生。我国大多数医学基础课的教师毕业于医学院但不是在职的医生,这种状况在教学思路和实际教学及科研中限制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和结合[6]。医学课程来源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是为临床服务的,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基础知识;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依据。但我们常常注意了前者、忘了后者,忘了或很少向学生介绍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是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阐述人体器官的解剖关系,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决定一个外科医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掌握局部解剖才能使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得心应手,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使手术获得较好的效果。外科手术学(Operativesurgery)是专门研究手术的技巧、方法、条件的科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科大学将上述两门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局部解剖学与手术学”课程[7]。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解剖学教研室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开设了“临床局部解剖学PBL专题(包括胸前壁、腋窝局解与乳腺癌手术,胸腔纵隔局解与冠心病,腹股沟区局解与腹股沟疝,结肠上区局解与肝移植,盆腔局解与直肠癌,四肢局解与骨关节损伤,腮腺区局解与颌面外科,颅脑的断层解剖与颅脑CT/MRI,颈部局解与甲状腺手术,心血管系统与心血管疾病)”[8]。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邀请临床大夫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章节,将临床的最新成果和临床经验带进基础医学课堂,不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临床解剖学和妇女的健康”课程中,学生解剖尸体、参与了教学和关于妇科解剖与妇女保健的临床相关会议,该课程强化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基础学科概念和技能[5]。在部分局部解剖的教学中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并示范性解剖,当学生感受到局部解剖与临床实际应用(尤其是外科手术)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明白“成功手术的过程应是没有错误动作与多余动作的解剖过程”时,他们的学习目的进一步明确了,枯燥的解剖学课程变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要我学”真正变成了“我要学”[10]。
3合适开展PBL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研究性教学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提高了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科学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1]。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增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医学的相关课程中采取适当的研究性教学,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的策划、指导、促进、评价和鼓励下,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小组内学生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小组成员的协作与团队的集体智慧,解决学习过程中一个个问题,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既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了基础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PBL教学法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将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课程都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12]。但我国的医学教育是在高中毕业后进行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后的精英教育有许多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不完善,其医学知识几乎为零,这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开展PBL教学的困难。我们有计划的组织了相关教师在不同层次(课程组/学科群/基础医学部/基础与临床间)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并在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始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我们的体会是,结合我校的实际,可以在基础医学的有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PBL教学。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