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实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劳动者。作为新型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必然会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同时,职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持续旺盛需求,刺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扩大了技术供给。“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职业农民。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
三、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业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农民。
二、发展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研究,并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与扶持政策,协助农村地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与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接轨。农业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与范围内,形成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特征的农业形态。要想实现现代农业,就必须从农业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集约化与商品化发展,采用现代经营理论、管理方法、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中的弊端。针对国内年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平均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发展的水平。又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缓慢。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短缺的自然资源又面临流失的危险,使原本极为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如果我国不能够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科技、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资源存量,就会与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产生冲突,从而远远落后于世界农业发展的规模。因此我国必须在应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的同时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农产品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多样化以及优质化,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 F303;F22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46-0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正确认识不同生产要素变动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对于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促使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方面,林毅夫(1992)[1]等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价格改革、制度改革、市场与计划改革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探讨,认为从1978年到1984年间,去集体化的家庭承包责任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高达50%。朱希刚(1993,2000)[2] [3]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Fan(1997)[4]等进一步补充了林毅夫的研究成果,认为忽视农业科研的研究会扩大制度和市场化改革对农业增长的影响,1962年以来的研发诱发的技术进步可以解释高达20%的中国农业增长。王红玲等(1997)[5]提出一种农业经济增长中广义技术进步的度量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到对湖北省1990年~1995年的农业增长情况进行了测算。吴方卫(2000)[6]把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归为中耕地、农业资本投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投入、等五个因素,比较系统的考察了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王伟等(2001)[7]从理论上分析了投资、消费、出口、制度、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各项措施。张孟林等(2004)[8]依据全要素生产率对黑龙江省农业改革以来的增长方式做了定量描述,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考察各种要素投入的增长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上研究主要是基于计量经济的回归分析研究方法,近年来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系统的一个新型的理论工具,已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生态系统及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中,黎雪林(2004)[9]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关联分析模型,对近20年来各生产要素对广西农业增长的影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认为农业投资是促进广西农业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肖新成(2005)[10]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法,检验了我国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梁川(2006)[11]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方法和灰色动态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及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和关联度分析。刘彦花等(2008)[12]引用灰色系统的相对关联分析模型,分析并找出影响桂西地区农业经济的主要因素。黄建军(2009)[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农业总产值与内部各产业产值及农业总产值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揭示河南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条件发展演变的特点。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农业生产系统及其影响因素间存在着复杂性、动态性、灰色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机性,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不确知,是一典型的灰色系统,可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农业生产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作用及大小,以探索1981年~2008年间各主要生产要素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