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课外阅读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俗话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具有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课外阅读做了量的规定,还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做了指导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那么,如何做好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需要,才会积极、有效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讲故事,把书介绍给学生。教师讲到动人的地方时,可暂停讲解,以激起学生“欲知后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第二,配合班级、中队活动,把书介绍给学生。如通过主题活动、赛诗会、故事会,把相关优秀书刊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为活动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参与活动,就能产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二、结合语文教学,指导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这一原理,我们不断探索,试图建立一个以课本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互相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系统。这既可为教学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又可将课外阅读作为巩固、运用课内所学知识的积极手段。由于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互相联络,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诱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可以把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中心内容一致的课外读物,先安排课前读,作为学习课文的铺垫,学完课文再提出新的阅读要求以加深理解。例如,配合《负荆请罪》阅读《史记》(小学生版)。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内容,即请罪背景:“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有缘由的,廉颇为什么会和蔺相如闹不和呢?这事起于蔺相如的地位。原本是一官员家门客的蔺相如,凭着他的足智多谋、不畏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但这些课文并没有介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史记》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第二,可以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知识有拓展的课外读物,安排在课文学过后阅读,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如学了《三亚落日》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海上日出》;学了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教师可介绍学生读《西游记》。第三,对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外读物,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内进行。如配合《草原》阅读《野马西风》等介绍草原风情的文章,引导学生介绍文中草原人民的习俗和其他民俗风情。第四,那些与课文文体或文章的写作特色相同的课外读物,可结合读写训练相机进行,使学生触类旁通,进行读写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配合《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大鹿岛游记》等游记文章,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的写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文阅读,按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一般形式有:介绍读物、按要求共同阅读、读后讲述、专题讨论、读书情况交流、一分钟读书信息导报、集体读报活动等。
另外,为了推动课外阅读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还可以与学校或少先大队的活动结合,组织以下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等。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二是提纲笔记,侧重于提挈作品内容;三是心得笔记,重点在写自己的阅读体会。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按照不同的年级,结合不同的读物,提出具体的要求。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才能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在课外阅读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刘桂珍. 书香沐浴人生 书韵丰盈人生――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
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87-02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把控力。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大好时期,学生通过培养语感,提升基础语言的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接受能力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情感体验,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小学生创造语感培养空间,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培养语感
汉语是母语,语文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课堂、校园内还是家庭里,处处都有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能够灵活运用引导手段,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揣摩、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农村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以及美好的乡村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引导其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培养语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巧妙地利用农村小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中的美好记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灵感,从种种生活情境中积累语言。作为教师,应当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日常生活、学习的热情,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写小男孩渴望得到一辆玩具小汽车,但由于爸爸常年病着,他舍不得让妈妈花钱买小汽车,小男孩是一个懂得心疼妈妈的好孩子。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心情,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你遇到像文中小男孩一样的事情,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谈谈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这样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比起小男孩,自己已经生活得很幸福了,纷纷表示要学会关爱父母、关心他人。
二、创设交际情境,增强语感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对语感的培养是在打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对其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不利。学生年龄不同,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训练的知识点。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大多是当地方言,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使用“土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由于表述不清,语言中夹带方言,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恐惧心理,往往不愿意开口表达。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利用普通话交流,课堂上、课后都使用普通话。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各种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对话,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试着用最为基础的发音练起,在课堂中设置生动活泼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师的合理启发下展开想象的空间,感受语言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将自己近期发现的趣事、乐事与大家分享,或者就某一个话题来一段“脱口秀”,久而久之,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并且树立口语表达的自信,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是培养其语感的关键途径。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幽默又不失严谨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语感训练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三、有效的课堂朗读,训练语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的课内朗读,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其对语言的总结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其书面语感的提高。朗读不是简单的大声读,而是带有感情的阅读,是感受语言魅力、训练语言的重要形式。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等,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学生感受集体朗读的壮观、朗读接龙的趣味、男女朗读的嘹亮,从而感受朗读的魅力,增强其对语言的感受力。如在个性朗读中,学生首先借助于课文后的注释、拼音以及字典等,轻声地自由练习阅读,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通过有声朗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最后,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训练过程中,能够对语句的停顿、重音、读音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四、大量课外阅读,强化语感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语文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规定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以及赏析能力,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小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积累语文知识,获得更多语言经验,补充课内无法涉及的知识,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但在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持有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应该以课本为主,课外读物会影响其学习;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等,给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根据农村地区开展课外阅读的现状及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力量,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打好基础,促进语感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订阅一些报纸或小学生课外读物,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还可以趁着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了合理的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庭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言感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激发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增加课外阅读,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先丽.基于新课改的小学高段语文语感培养加强途径分析[J].读与写.2015,21(8):21-22.
[2]车桂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实现途径分析[J].教育.2015,35(8):88-89.
[3]李丽.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势在必行[J].课外语文.2014,25(8):104-105.
正确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品质。然而,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是偏颇的、狭隘的。目前,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单一。从学生自选阅读内容看,学生喜欢漫画、小说故事类书籍,而科技类、社科类书籍则很少有人问津。在回答“你最喜爱的作家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回答的是杨红樱、琼瑶等。传统文学史上提到的“鲁郭茅,巴老曹”,甚至有人不知道是谁。《微型小说选刊》《阿衰正传》《兵器知识》等杂志颇受欢迎,而对文学史上的经典着作学生却很少问津,学生“短阅读”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教师推荐内容看,大多数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课外阅读窄化为考试的附庸品,只推荐给学生规定的考试篇目,甚至帮助学生摘取整本书中的与考试关系密切的篇章,引导学生猜题、压题。有些老师只推荐给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籍,将学生课外阅读引向死胡同,学生“死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狭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阅读前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强,没有目的性,学生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样看就怎样看,想看多少就看多少,“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2.阅读中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课本看腻了,找本课外书看看,调剂调剂,蜻蜓点水,休闲阅读。3.阅读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更没有深入地思考;或者恰恰相反,为了完成2至3页的读书摘抄而去被动阅读。总之,小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二、氛围——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造成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平时上课,晚上还要完成相应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书,学生的生活被繁重的作业填满,陷在作业堆中,教师强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有些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也不明确,每当学生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读时,家长往往会说:“不做作业,看闲书,不务正业,看书能看出个好成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家长的意愿相悖。其次,教师自身阅读缺乏。现在我们大部分教师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缺乏学习意识,不能进行广泛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应付教学,导致对学生阅读的引领乏力。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是无法培养一批爱读书的学生的,一个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教师也是无法给学生多少文化积淀的。同时,课外阅读的方法引导缺失。怎样引导学生爱书?怎样正确、有效地读书?我们广大教师往往心中无数,缺少方法,教师的训练乏力。阅读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
三、厚积——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就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其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但是仅依靠课内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来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再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的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目,多读书。因而,课外阅读应成为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怎样写好作文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四、行动——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用名人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鼓励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方法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可用精美文章吸引学生,教师有意无意地在学生面前大声诵读优美文章或精彩片断,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可言传身教,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
2.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亟待加强。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道:“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以下是我在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时所做的努力:①多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能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②勤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督促学生养成做不同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写读后感等。③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句及时运用各种方法查阅,直至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