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外阅读的建议

课外阅读的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外阅读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外阅读的建议

篇1

阅读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贯穿人的一生,它对提高人们的语文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深入扎实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下面就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心得体会。

首先,完善书籍管理,提供书籍来源

有米才可炊,有书才可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提供书籍来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班级图书柜,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采取的方法可以是:1,订。就是班级开源节流,学生运用出售班级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以及学校给予班级的奖金订阅书籍期刊,如一些经典的学生必读书籍、学习报、优秀作文选等。2,凑,就是发动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2-3本集中登记存入班级书库。3,借,即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4,换,就是和别的班级交换书籍,大家合作,扩大书籍的使用面。为了保证妥善管理,一定要选出认真细心的同学负责管理,制定图书管理制度,登记好同学借阅情况。尽量避免图书的流失和损坏。

有了图书柜,开展读书活动就有了基础,大家在班上借书,省时、省力、快捷、方便。有了它,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其次,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书香班级

1 安排读书时间,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我们每周安排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读;有时阅读课也可以到学校阅览室去畅游学校“书库”。为了不让读书课流于形式,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必须先培训小组长,让组长去组织、管理、督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读书。此外,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全班合作、个人竞争的读书氛围。

2 减少课外作业,新课标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读整部书”的要求,据此,我们的作业应该做到精而少,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甚至可以“堂堂清”。以确保学生的阅读时间。当然,教师切不可盲目放任阅读,一定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确保阅读的质量。

3 教会学生巧用时间,学校生活是比较有规律的,一天当中,有些时段,看起来短,如果忽略了,就是浪费,但如果懂得利用,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住宿的。每天的午餐后和晚饭后以及睡前半小时都是在闲聊、散步中度过的,保守地算一算,假设每天用上半个小时,就能保证“每星期不少于2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看几个历史故事、几篇优秀作文、寓言、报纸亦或几十页名著等,这样日积月累,不仅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更是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第三,选择适当读物。提高阅读效率

大文豪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既要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教师要适时、适地地进行直观宣传,使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让他们主动接近图书柜,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授人以渔”,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语文材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学习与本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激发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学了《蚊子和狮子》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社戏》一课,引导学生看鲁迅的小说《朝花夕拾》;由《出师表》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由《范进中举》到《儒林外史》;由《荒岛余生》到《鲁滨逊漂流记》等。在这一系列的介绍与推荐中,使课内的阅读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与补充。 转贴于

第四,创设展示平台,激发阅读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的。即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仅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在展示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1 展示读书笔记

定期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挑选出来。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

2 开展课前小演讲

让学生把近期读的文章、新闻或阅读感悟等用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

3 开展征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活动,在本校也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4 举办“我读书,我快乐”的手抄报比赛

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手抄报比赛在我校几度掀起,学生参加非常踊跃。

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进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外阅读不单是学生求取知识、开发智慧的便捷手段,还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的有效途径,农村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程,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拓宽渠道,设法为他们搭建阅读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氛围,引导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一定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升思想品德。让阅读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版

[2]《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指导》,华龄出版社,高长梅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很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读书,爱上读书,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和重要补充。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获取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养分,为学习课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制胜作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学生由于积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时候,他们才会有驰骋千里之外的思想,灵感恣意流淌的神来之笔。

第三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经常读书也可以使一个人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经常读书,就会习惯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其实使读书的人已经具备了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从小让学生习惯于课外阅读,才能真正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2 教师和家长要带头阅读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和家长带头阅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引导和示范,同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提前阅读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指导、筛选和推荐作用。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计论。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达到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充实,陪伴孩子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安排,在阅读的时间和形式上进行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2]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通过对名著名篇的精彩内容共同赏析,读后感的分享尽可能将学生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对读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习内容选择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第三是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通读古诗时,要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等等。

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们成为会读书、能思考、善质疑、熟读精思、理解感悟的读书人。

最后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组织,培养学生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4 制定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做好课外阅读的督促指导,必须使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对于学生要读什么样的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读书的效果怎么样要有一个评价衡量的标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制定出诸如朗读朗诵竞赛、读书等级评价等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评测办法,并分段分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科学评价和有效促进。

5 课外阅读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落实

学生课外阅读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着眼未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段落实。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将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定位于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在初中阶段,应该将学生课外阅读着眼于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储备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应着眼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后,各阶段应该根据本阶段的总体目标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逐一抓好本阶段课外阅读内容的落实和衔接,真正使学生的整个课外阅读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的良性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真正使学生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阅读和理解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但现在的学生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学习压力大,况且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型电子媒体的强大冲击下,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少而混乱。当家长让孩子看课外书时,多数让孩子看优秀作文选或杂志,而学生多数偷偷阅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玄幻小说、漫画等低劣作品。为什么这样呢?我想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深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涵,不能通过阅读挖掘自身内在潜力。没有思考的阅读都是浮躁的过眼烟云,不能享受真正的阅读乐趣。这样一来,导致现在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特别缺乏文本意识,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产生对读写实践能动的再认识。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意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以下是本人利用中学阶段的三年实践探索的课外阅读指导路径。

一、定原则,建立指导机制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老师,我着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课外经典书籍,培养他们不同于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普通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获取信息单纯娱乐或是消磨时间,而作为中学生则不能那么随意。我在初一刚接手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如果想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那么请跟随老师的指导多多阅读课文书籍。”

我专门用一节课来与学生订立阅读课外读物的原则并做详细指导。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读书习惯,增强自己的文本意识,读作品时应该读出“这篇文章(这本书)写了什么?”同时要思考“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悟出什么道理?”“它是怎么表达感受的?语言美在哪里?”“关于文章(名著)的表达技巧与表达特点能说其中一二。”“哪些地方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一句话: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读出个人的真实感受与理解,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个人体验,努力做一个和书籍进行对话的积极的参与者。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我是如何建立指导机制的呢?

1.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开始,利用班级参加学校的班务评比大赛,鼓励每个学生带至少2本经典书籍回校暂时捐献在班级书柜,待到学期末又领回去。设立图书管理员,制定图书管理制度。每天12:00-12:30分统一借阅或归还,图书管理员要认真登记,借阅期不能超过一个月。学校每学年的图书基金,我都会亲自根据教育局给予的书籍指导购买部分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如冰心、张晓风、席慕蓉、龙应台、钱钟书、杨绛、苏轼、刘禹锡、李清照、辛弃疾等主题阅读书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