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生态效益,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2013年,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完成高标准科技示范种植1.5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种植18万亩;引进贵州薏仁集团、兴仁县聚丰薏苡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泛亚薏仁米有限公司、马大姐食品有限公司、华英食品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及高原农民专业合作社、典母特优农民专业合作社、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2013年用于发展薏仁产业的资金达到6.98亿元,其中,政府部门整合资金3.6亿元,企业自主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3.38亿元;园区企业发明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项,研发投产新产品18项,注册商标30余个;园区主要企业和合作社累计销售收入达4.98亿元,销售利润1.12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656.82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733元)51%。
二、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兴仁县紧紧围绕“打造六个第一、实现三大目标”抓好薏仁产业,即打造薏仁米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薏仁米生加工销售全国第一、薏仁米市场集散全国第一、薏仁米科技研发全国第一、薏仁米良种繁育全国第一、薏仁米品牌影响全国第一;实现制定薏仁米产品的行业标准、掌握全球薏仁市场的定价权、培育全省第一家薏仁米上市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层层抓好落实。组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办公室,抽调17人专门负责薏仁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建设,由两位副县级领导负责主抓,41名技术人负责落实。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挂帮园区制度,出台财政、金融、土地和人才等支持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抓规划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按照“一园三区、特色集中”的簇群式模式,编制完成《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贵州省兴仁县发展战略策划暨兴仁生态开发区战略策划》、《中国薏仁生态经济区总体概念性规划和先期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从全新的理念、广角的视野、全球的定位,重新审视和定位兴仁薏仁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把薏仁现代高效示范园区建设成为贵州生态文明示范性项目、中国唯一薏仁米为主题的文化科技园区、世界级喀斯特精华聚集地。
三抓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建成园区主干道5.3公里,机耕道53.5公里,生产便道49.84公里,沟渠管网建设172.1公里,有效灌溉率达86%,建蔬菜大棚2857个(243亩),农机总动力达0.4千瓦/亩;园区电力、通讯全覆盖;在3个种植核心区建成3个自动气象站,为薏仁种植提供了气象服务;顺利申报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三年累计投入630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园区设施,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四抓主体培育,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抓好企业和行业协会培育,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州级龙头企业10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19家企业全部投产,投产率达100%。入驻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参加合作组织农户6759人。林丰食品有限公司分三年计划投入3.6亿元用于木糖醇、精油、休闲食品三个项目的研发和建设;贵州泛亚薏仁米有限公司,采取注资控股的方式与贵州启洪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实现“招商引资接地气,大手牵小手”,形成了“三大集团引领,百家企业共营”的良好局面。
五抓生产经营,促进增收致富。组建两大集团公司(贵州薏仁集团、贵州兴仁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抱团发展,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建立薏仁米发展基金,推动薏仁米价格稳步回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加大田间管理、科技兴农力度,积极开展沼肥改土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向绿色、有机、无公害方向发展。注重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效应,兴仁县薏仁米产业分别获得国家工行政管理局授予的“兴仁薏仁米”地理商标和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薏仁米之乡”称号;下山镇民族村、苦森箐村种植的薏仁米通过省农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抽样送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的农药残留检测,抽检合格率达100%。生产的薏仁米除部分农户自留种外,全部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化率达98%。
六抓要素保障,高效推进建设。一是抓紧资金保障。企业自主投入固定资产建设资金3.38亿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6亿元,招商引资5.3亿元,用于发展薏仁产业。二是抓土地流转。设立土地流转工作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协助和引导入驻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流转土地5022亩。三是抓人才工作。在三个种植核心区配备农业技术人员41人,并聘请专家学者作为薏仁产业发展技术顾问专家团队,保证薏仁产业从种植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均有专家指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兴仁县薏仁米种植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薏仁米产地和薏仁米种植、加工、销售的中心,并获得了“兴仁薏仁米”地理保护商标和“中国薏仁米之乡”的殊荣。但兴仁薏仁米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薏仁米加工产业链条短,多为小作坊式加工,加工方式较为粗放,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薏仁米产业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薏仁米产业发展融资难,对口金融信贷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周边薏仁米原料市场混乱,薏仁米品质难以保障。四是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五是薏仁米产业发展中品种老化现象严重,种植水平低,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六是薏仁米品牌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知名度尚待提高。七是薏仁米市场有待整合,缺乏大型产区交易平台。八是产业配套设施相对薄弱,不利于薏仁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缺乏与薏仁米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仓储物流企业、包装企业、农机服务企业、交易市场、网络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中心、会议会展中心、金融服务、职业培训教育机构、营销和策划企业等。九是薏仁米精深加工还跟不上薏仁米产业发展的要求,高端产品市场开拓乏力。要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需要加快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更深入地细分市场,进军高端市场,更大程度地提升薏仁米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