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学基本特征

中医学基本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学基本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0-02

Contact of Thinking Mod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eaching of TCM//Li Hanbing, Diao Qingrui, Li Genli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building a suitable thinking mod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In this paper, the thinking mod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modern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beginners i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and the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modern think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China 50008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一个必然环节,是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作为一门富有活力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两者也有不容忽视的共性。因此,在教学中构建一种适宜的思维模式对于“教”与“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思维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对其内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有利于将二者取长补短并进一步使之结合与升华,从而有效促进中医药知识的继承、传播以及提高与发展。

1 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

1.1 什么是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指在中医药学知识背景下,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中医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长久稳定的思维定势,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1]。

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征

1)整体观念,即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医形成“重整体”“重直觉”“重形象”等特征的思维方式。

另外,中医思维模式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2]。这可以说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药的配伍、机体健康状态的和谐平衡等方面。

1.2 中医思维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学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留下了璀璨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其中《黄帝内经》是体现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之作,其所融汇的众多学科知识,如天文、地理以及文字学、语言学、哲学等,均是以医药知识为载体予以表达的。

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建立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所以,中医学科的核心是生命理念。如果中医思维方式和方法脱离了生命观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实践中,怎样通过中医思维找到解决方案,怎样使中医学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与发展等问题,都需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予以思考、解决。

中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具有相对稳定、自发及惯性特征,后者是中医学在实践中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通过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先哲探索总结出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7种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等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3]。

篇2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篇3

通常80学时《中医学》涵盖五门课程内容很难再开设实验课,但我们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补为用,开设了5学时实验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中基中诊—方药—针灸,充分利用中医药实验室、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和中药方剂标本室,对学生进行诊法、中药材识别、针灸方法等三方面知识内容的强化训练,冀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处理疾病的综合诊治技能。中基中诊技能模块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电子脉诊仪和各类舌诊模型,可供学生进行四诊技能训练。脉诊技能训练:学生2人一组练习相互诊脉,再交替用脉象仪观测比较28脉模型的脉象特征;舌诊技能训练:学生观摩各类舌诊模型,并相互进行实体舌质舌苔综合诊察训练。带教老师主动参与舌诊、脉诊,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针灸技能模块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仿真经穴模型、经络诊察仪、耳穴探测仪等。由带教老师先进行总体示教,再将同性别学生2人一组,相互划出十四经脉的分布及三种取穴方法,相互或自身点穴。针灸操作同样由带教老师先示教,在模特身体上演示各种针灸方法和操作手法。学生亦分2人一组,相互或自身在“足三里”试针体会“得气”感觉。通过这两个实训为学生今后临床针灸科实习打下基础。中药辨识技能模块医学院中药标本室陈列了原生态中草药(浸泡在保鲜固定剂中)、风干定形的草药标本、中药饮片、方剂组合标本、常用中成药等,标本瓶上分别用三种文字(中文、英文、拉丁文,更方便外国留学生观摩)标记了药名、功能、产地、摘采时间。带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宏观辨识,比较各类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饮片的基本特征,通过微观辨识各类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记忆中药归经、功能的效率。

临床见习,情景体验

利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中药房观摩1学时,让学生浏览各类临床常用中草药、中成药,大致了解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各种加工、泡制方法,亲历中药师如何进行临床配方,并了解全自动煎药机的工作流程。临证阶段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设立模拟诊室。我们聘请了有示教意义的门诊病人,先让学生试诊,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评议、提问、解答,特别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异同点、四诊内容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理论学习的效果。二是利用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在中医门诊部名老中医的诊室里,让学生分组随诊,通过直接观摩名老中医的整个辨证施治过程,真实感受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训练学生的中医基本诊疗技能。因为根据对已毕业就业医学生应用中医药情况的调查反馈发现,临床上95%的西医都在开中成药。所以我们期望临床医学生学习《中医学》,通过中医学课程的临床见习能喜欢中医,会用中医[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