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农业市场前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从广州来到广东阳江市阳东县,在阳东县农业局经管股黄家光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广东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森生态农业”)的南药牛大力种植基地。据了解,“粤森农科一号”在牛大力不同品源中长势最好,质量和产量比较稳定,薯块的膨大系数高。“2016年9月15日,粤森公司的优质牛大力种源被选中搭乘‘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育种实验。”黄家光股长告诉记者。
在公司的旗舰店里,记者了解到了粤森生态农业的牛大力全产业链:良种繁育、现代种植、产品研发、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和生态旅游。该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兼牛大力协会会长黄创尚介绍,公司成立至今,响应国家政策,以科技先导,兴业为民,致力打造最具创新的牛大力产业合作平台。通过一番交谈,记者了解到黄创尚是土生土长的阳江市本地人,十多年前就在佛山经商,目前是佛山市阳江商会的投资策划部总监,因为心系故土,在一次政府“乡贤反哺”的号召会上,看到家乡很多荒废的土地,当时就有了为故乡出份力造福乡亲的想法。2013年下半年,黄创尚正式回乡创业,2015年成立了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那么在众多创业项目中,黄创尚又为何选择种植牛大力?据黄创尚介绍,当时有个朋友做药材采购,通过朋友了解到了牛大力市场需求缺口很大,很有前景。黄创尚说,他的祖辈对牛大力都非常熟悉,经常买来煲汤喝,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就决定种植牛大力。
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发展
牛大力是著名的南药之一,是南方地区的地道药材,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在民间,老百姓对牛大力也不陌生。牛大力既可入药,也可食用、泡酒。牛大力又名猪脚笠、山莲藕、金钟根、倒吊金钟、大力薯,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药典记载,牛大力性味甘平,归肺、肾经。有补虚润肺、强筋活络、壮腰强肾、抗疲劳、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功效。牛大力在两广、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极受欢迎,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属珍稀濒危药材品种,也是国家卫计委颁布的87种药食同源的著名中药材之一。牛大力的鲜薯可以熬汤,根须、枝叶均是中药原材料,叶芽和花可以制作茶饮,开花期长且可以养蜂采蜜。
黄创尚说,牛大力的种源是牛大力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x对优质牛大力种源,可少走弯路,效益倍增。种植牛大力4年可以收获,种植时间越久,越值钱,每棵可收鲜薯6斤以上,每亩可种650-700株,亩产4000斤以上。1亩4年投入约0.9万元,产出却在6万元以上。“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现在南药牛大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牛大力市场价格呈稳步上升趋势,种植牛大力有着大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提到未来的发展,黄创尚满怀信心。
黄创尚告诉记者,自进入牛大力产业领域开始,粤森生态农业就一直在开展牛大力优质种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以保证牛大力种质的纯正研究。目前公司在种质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搭乘“天宫二号”优种遨游太空,成立了航天育种基地。在产业园的规划上,采用现代标准化种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实现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阳江的生态条件优良,气候土壤非常适合牛大力的种植,出品的牛大力药效非常好。”黄创尚告诉记者,粤森生态农业在保障纯天然牛大力为原料的基础上,开始进军深加工行业,研发了一系列的牛大力产品:牛大力酒、牛大力茶、牛大力糕点、牛大力酥、牛大力花蜜、饲料、牛大力饮料、牛大力含片、牛大力汤料、牛大力米粉等。例如牛大力土鸡:自然放养160天,期间吃天然的牛大力特制食料长大,养殖的土鸡肉质甜美,富含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每只牛大力土鸡,都有个“身份证”号码,可以溯源产品。
二、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贵州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走绿色生态、优势特色、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74.2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29.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11元增长到2013年的5434元。
2.科技优势
形成一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的人才队伍团队,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11474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覆盖全省2/3的县市区。建立了茶叶、蓝莓、辣椒、草业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建设了“贵州农经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12316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省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
3.环保优势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大省,工业发展极为缓慢,全省大型工厂寥寥无几,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量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小,对天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低,土壤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业几乎没有,这就对开展生态农业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环保优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了人们的强烈追捧,贵州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并且南于不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生态产业的成本会很低,这有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产业的发展。
4.环境优势 由于贵州省工业发展缓慢,对环境的破坏较少,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保存的较为完整,对贵州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全省森林覆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立体性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貌、低纬度高海拔的环境适合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这个环境优势是其他各省不曾拥有的。
5.时间节点优势
在新形势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丰富我国农业的转型战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国来看,日前生态农业产业化主要集中在富有区域特色的清洁食品生产与加工、绿色环保产业、生态观光旅游、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肥料、可降解膜、生物农药产业化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三、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1.资金劣势
资金短缺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日迟迟未能付于实行。
2.市场劣势
贵州省农村的市场化发展缓慢,农民参与度很低,这和贵州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有很大关系,农民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去市场贩卖,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不能给与帮助。所以想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调整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水平。
四、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加大对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针对贵州省落后的工业化水平,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速度,尽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贵州省的工业化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对建设生态农业化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措施,笼络更多人才为企业提供帮助。同时对相关农民进行生态产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2.改变观念,树立生态发展观
贵州省发展落后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落后,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对本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削弱落后观念的不良影响,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实际的生态发展观。
3.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所谓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后者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