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社交媒体的弊端

社交媒体的弊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社交媒体的弊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社交媒体的弊端

篇1

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革命。首先是对经营收入的影响。2013年底,各大媒体公布了一组数据,全美国纸媒(包括报纸和杂志)广告收入不敌谷歌广告收入。2013年,央视广告创收285亿元,处于第一阵营的省级广电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广告创收分别为60亿、48亿、36亿,几十亿、数百亿的体量让各家卫视底气很足。但是加入互联网参照系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互联网三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2013年的营收额分别为287亿、556亿、412亿。其次,革命性的重要表现就是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生活。最近国内一大型网站《2013年白领手机指数调研》,内容称近八成白领依赖手机的现象严重,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3.93小时,其中北京白领使用时间最长,达到6.72小时,报告还称近四成人早起后窝在被窝里看手机。

这些年影响特别大的事件基本都是新媒体率先披露的。无论是“表叔”“房婶”,还是雷政富不雅视频,包括上海法官案,都是新媒体率先爆出的。当然,正面的例子也很多,宁夏银川一个4岁聋人女孩价值28万元的耳蜗在公共汽车站丢失,女孩的爸爸除了报警外,还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求助帖子,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并纷纷在微博、QQ上转发,一些官方政务微博也出手相助,公交车的流媒体不间断播放,114个小时后,在一位乞讨老人的帮助下,女童的耳蜗终于找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传统媒体消亡的论点,奇怪的是,传播这种观点的往往不是新媒体,而是传统媒体。比较有名的预言是到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报纸读者会扔掉报纸走人。默多克嘲笑这些预测报纸消亡的新闻工作者着急地为自己做讣告,以至于没有时间对改变自己感到激动。

报刊会不会消亡,电视会不会消亡,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听过好多次了,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对旧媒体的担忧。电视出现的时候,人们就担心电影会不会消亡,因为坐在家里可以看电影,谁还会花钱跑路去看电影,但是电影不但没有消亡,近几年还迅速发展。2013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217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电视出现后,人们还担心电台会消亡,而今天,北京交通台的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北京电视台。电子书出现后,人们又担心纸质书会不会消亡,假如你周末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看看,人多得简直走不动。

香港710万人口,却有200多万份的日报发行量,香港报纸的影响力超过电视,超过新媒体。有研究表明,香港是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喜欢网络,主要是会导致眼睛高度疲劳,再就是对新生事物反应慢,于是,香港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喝早茶,只有拿一份报纸才有模样。香港人口密集,对网络发展不利,购物网站根本发展不起来,原因在于香港劳动力成本很高,快递员根本用不起。广州报纸的影响力也是超过电视。日本也是个读报大国,每1000个日本人中报纸的拥有率是478份。

电视的确面临危机下的生存问题。尼尔森曾经公布过一个现象,全美已经有500万家庭彻底抛弃了传统电视,转而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观看流媒体视频,这些家庭在美国被称为“零电视家庭”。但是有专家分析,电视仍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是高水准的专业制作能力,业内称为电视的大片模式,视频网站要想赶超尚需时日;二是品牌和传播影响力,试想,某歌星若同时收到湖南台和优酷的邀请,在时间冲突之下很可能选择前者,哪怕后者出价更高;第三,最核心的优势是传统电视的固定播出时间带来的规模性和集体体验,以及程序感和仪式感。如很多人看春晚就是为了融入春节期间的家庭亲友氛围,增加谈资。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曾经提出了一个客厅中央论,他说中国家庭的客厅中央是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摆放的是家中最值得敬重的东西:牌位、尊者塑像、恩人纪念物等。在20世纪90年代,摆在这一位置的是一块蒙着绒布的电视机,而在今天,则是挂在墙上的大屏幕电视,这块地方绝不能失守。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曾有过这样几种态度:一是视而不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没有一个人持这种态度了。我们都看过那张著名的截屏,审理时,凤凰卫视主播不时低头看济南中院的微博,以至有人说传统媒体低下了高傲的头。二是抗争、讨伐。2013年4月,《华尔街日报》和美联社等传统媒体向谷歌和其他新闻网站发起声讨,认为他们是网络寄生虫,并威胁要采取法律手段,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还有一种态度是放弃自己的本行和优势去贸然模仿。世界媒体巨头新闻集团和苹果公司合办的iPad电子报The Daily不到两年就因巨额亏损而关门。

互动性、即时性是新媒体的两个核心关键词。电视台或广播台台长很难知道受众对某个节目是欣赏还是厌恶,但新媒体就不一样,新闻、视频也好,论坛、博客也罢,都有强大的评论、跟贴功能,受众的态度、喜恶会马上反馈到传播者那里。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的是它的互动和即时,目前最有效的工具是开办官方微博。目前传统媒体应用新媒体有几种方式:一是微博,传统媒体开微博至少有五方面的作用,包括获得新闻线索、突发事件的不缺位、形成读者凝聚力、真正意义的互动、新闻和活动的推广;二是微信;三是APP;四是二维码。

新媒体的运行理念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不断创新,这颇值得传统媒体学习。湖南台2013年七夕就玩起了新花样,当天上演了一部话剧,收视率居省级卫视第一。还有更极端的例子,现在有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叫慢电视,挪威电视台曾经连续134小时直播邮轮五日航海的全过程,邮轮上放了11架摄像机秘密拍摄,此举创下了收视纪录,全国500万人口有200万人观看了这个节目。该电视台今年又计划开辟一档节目,直播一晚上的编织毛衣过程或者壁炉里劈柴的燃烧过程。导演说这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讲故事,越是不对劲,也就越对劲。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一个熊猫频道,也是在四川熊猫基地架一些摄像机向全世界进行网上直播,目前平均每天在线3万人。

学习新媒体,不是一定要去建构新媒体,而是重在应用。《精品购物指南》是个拥有超过千人团队的传统媒体,如果为了做新媒体再重新打造一个庞大的团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的思路是让所有人都动起来,该报规定,“你没有微博不能上岗,你没有在微博上关注《精品购物指南》不能上岗,你没有与新媒体进行互动不能上岗”。尽管这样的规定淘汰了一些人,但结果却是让这张报纸在新媒体方面的经营收入超过了一千万。

2013年5月,美联社颁布了《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使用守则》,相关规定包括“鼓励美联社记者能够拥有社交网络的个人账号,因为它们已经成为美联社记者收集信息、分享链接的重要工具”,“鼓励美联社员工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在个人网站或博客上进行分享”等。

南方报业集团曾经开办了一个新员工培训班,两位来自美国的老师讲实战课,这些一把年纪依然激情昂扬地在主流媒体第一线工作的老美告诉学员,现在他们都是全能记者,文字、摄影、录像、出境、剪辑样样都来,台下有记者提问:“这样三头六臂,报社会因此给你们开更高的薪酬吗?”老美笑着说:“这是当今记者的基本要求,达到了不会加薪,但是达不到就会被炒鱿鱼”。在向新媒体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作为,也是需要有所作为的。

除此之外,怎样利用多屏时代带来的机遇,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42%的平板电脑用户每天看电视时会使用平板电脑,40%的手机用户看电视时会使用手机,这种“一心多用”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国内。一些用户通过手机拍摄正在观看的电视传到微博或人人网上进行分享或评论,与好友互动。《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热烈反响,许多网友通过微博晒出自己亲手烹调的私房菜,或者分享家乡美食与趣事。新浪微博上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量高达120余万条。《中国好声音》的微博粉丝也超过了150万。无数粉丝把台前幕后、明星趣闻搬到了社交媒体上,大大扩大了电视的影响,并反过来拉动了收视率。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社交应用软件“呼啦”载入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节目的信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刷荧屏一角上的二维码获得相关任务,实现与节目的互动。除“呼啦”外,浙江卫视“潮浙看”、东方卫视“哇啦”、北京电视台“摇乐摇”等大部分电视互动社交移动客户端都通过多屏运用达到与受众的良好互动。中央电视台综艺游戏节目《开门大吉》也鼓励受众通过手机与电视互动,最高同时有48万人在线答题。由于参与者多为年轻人,这就为传统媒体赢回了年轻观众,重塑了客厅文化。就像《开门大吉》制片人刘正举所说:“有人说,电视会被新媒体干掉,这我不知道,但是我要用新媒体的手段让电视保持活力”。

新媒体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是传统媒体需要警惕的。有句话说,看一天微博落下的病,看七天新闻联播也好不了,其意思是新闻联播是莺歌燕舞,微博则是昏天黑地。这恰恰反映了新媒体的一种局限和弊端,就是它不用审查不经核实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导致它可能充斥着很多虚假消息。如2013年4月美联社的微博账号被盗用,了“白宫被炸,奥巴马受伤”的假新闻,造成美国股市短暂暴跌。国内也有同样的事情,《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就曾转发金庸去世的假消息,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篇2

“网红”,成功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何谓“网红”?就是指受到网民疯狂追捧而走红的人,这些人或靠相貌或靠才艺。有商业头脑的“网红”们绝不轻易的浪费自己的人气,他们将自己的关注度和人气转为生产力和购买力,以此来创造收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网红经济”。2016年中国第一网红“papi酱”成功融资1200万,估值1.2亿人民币,成为“网红经济”的典型案例。

“网红经济”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土豆效应”来解释,“土豆效应”指的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舍弃奢侈品,转而购买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导致价格低廉的中低端产品销售的增长。其实很容易理解这种效应,假设在经济萧条时期,肉类价格迅速上涨,人们自然就会去选择购买价格相对较低,但同样可以满足饱腹需求的土豆。现如今实体经济发展疲软,加速了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电商的快速发展更是加速了“网红经济”前进的步伐。网红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吸引粉丝,再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自己的店铺,将粉丝力成功转化为购买力,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也曾表示,“网红经济”是淘宝上出现的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电商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可估量。

但电商只是“网红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依托,定向营销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营销不同,定向营销更关注顾客,而非产品,其核心是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服务关系,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而不再是从某一产品或单一服务的角度出发进行推广销售。此外,定向营销不仅仅关注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关注顾客的购买额度,力求在定向的基础上提高对每一位顾客的占有度。

身带个性漂亮、幽默搞笑等各种标签的网红,利用其超高人气和知名度聚集了一大批粉丝,这些粉丝或是欣赏其衣着品味、或是羡慕其生活方式,重要的是这些粉丝愿意为他们喜爱的网红买单。网红们凭借这几点巧妙的识别出了自己的顾客群体,即仰慕自己的粉丝。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知名网红的粉丝数高达上百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顾客群。在这些成百甚至上千万的粉丝中,有一些我们所谓的“铁杆粉”,即网红的狂热追随者,网红们通过观察这些“铁杆粉”的网页关注行为,可以快速识别出对其服务的方向以及服务的价值,他们也清楚的知道这些价值要比普通粉丝高的多,所以集中精力提升对“铁杆粉”的服务价值,是网红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他们需要依靠“铁杆粉”来保证自己的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为了不流失粉丝和保证市场占有率,网红们积极的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及时的了解粉丝群的需求取向和消费水平。这一点和传统营销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营销面对的客户都是未知的,所以很容易流失。网红们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了解粉丝的潜在价值,并且将不同价值水平的粉丝区分开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将普通粉丝和“铁杆粉”区别开来,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使网红们首先关注“铁杆粉”的需求,所以他们可以很快的设计出满足各色“铁杆粉”共同需求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又极易被生产出来。“偶像效应”使得“铁杆粉”们并不十分在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他们更多的是在意是否购买到了偶像设计发售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偶像周边”。“周边”产品种类越丰富,关注的同时也会及时的关注粉丝们的动态,随时保持和粉丝们的双向沟通,即及时了解粉丝的需求和想法。以现如今微博上很火的一些美妆博主为例,这些美妆博主先是自己一些有关美妆的视频或博文,渐渐地随着粉丝的增加,美妆博主们会开始根据粉丝们的留言,制作满足粉丝需求的美妆教程。这种网红与粉丝间的双向沟通是成功进行定向营销的重要一步。

简言之,“网红经济”下的定向营销就是从网红识别粉丝群,将他们作为自己潜在客户群,到粉丝差别化,将普通粉丝和“铁杆粉”区别开来,再到与粉丝进行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最后,网红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一过程进行不断的巩固与重构,以保证自己能够成功的将关注度和人气转化为生产力,取得利益最大化。

但“网红经济”下这种将粉丝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营销手段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一方面,从网红自身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于“网红”的定义各不相同,像Papi酱、艾克里里这种依靠自媒体和幽默搞笑细胞红起来的网红深受到大众的喜欢,他们所引起的“网红经济”受到大众的认可,也容易将普通粉丝成功的变成自己的顾客,取得经济效益。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一些网红是依靠低俗、炫富等突破底线的方式红起来的,大众对其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甚至对产品质量存有质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此类网红引发的经济效益需要考虑到道德校准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网红们要防止“掉粉”和现有粉丝变成“黑粉”,避免潜在客户的流失。这就要求网红们保证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随时保持活力,避免出现不符合粉丝口味的行为。这对于网红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避免江郎才尽的局面出现。网络言论自由的弊端更是要求网红们要不断提高警惕,避免自己的粉丝出现对自己不当的言论,影响其他人的看法。所以,如何定向经营自己的粉丝群也是网红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良好的电商发展平台,精准的营销手段定位,使“网红经济”愈发“火热”,但在看到其巨大经济效益潜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道德校准,产品质量监管等问题。

篇3

这边是LinkedIn盈利轻松跑赢预期,多家投行纷纷调高目标价;另一边却是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巨头用户增速放缓,开支成本大幅上升,投资者不禁要问,究竟未来社交板块何去何从?

尽管Facebook,Twitter上季业绩好于预期,但用户增速放缓以及开支成本的大幅上升都令投资者感到担忧,但LinkedIn财报却超预期表现,有分析师指出,社交网络公司未来的发展与其规模息息相关,大公司面临开支增长用户减少的瓶颈,小公司随时有被收购的可能,整个社交板块将进一步承压下跌。

社交巨头遇瓶颈

社交板块个股经历了疯狂一周,两大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Twitter股价双双大跌,LinkedIn则因亮丽财报而出现了大涨。Stiefel、Canaccord Genuity与JP Morgan等投行纷纷调高其目标价。有分析师表示,用户持续低速增长与开支成本显著上升成了困扰社交板块巨头的两大瓶颈。

上季度Facebook开支成本显著上升,其中运营支出达到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1%,研发开支同比增长48%至2.43亿美元。为推动营收持续增长,Facebook一直寻求扩大业务范围,不但陆续了视频和移动广告平台,还进行了多笔收购。据其首席财务官预计,2015年将成为其重要的投资年,预期支出会进一步增长55%至75%,但届时公司投资的WhatsApp、OculusVR和其他产品都尚无法实现盈利。

与Facebook类似,Twitter也四处收购,寻找能够提振未来营收增长的动力来源,该公司第三季度成本开支大幅增长125%至5.23亿美元。

最近Twitter刚刚收购了第三方图片分享服务商Twitpic公司,此前的第二季度还曾收购支付平台初创企业CardSpring,并对潘多拉网络电台等流媒体服务提供商发起过收购。两大巨头在研发和收购方面的大手笔投资使其开支骤增,但其用户增长速度却在继续放缓。

第三季度Facebook的月度活跃用户总数达到13.5亿,同比增长14%,但环比仅增长2.3%。自2013年中以来,Facebook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速一直低于20%。

第三季度Twitter的月度活跃用户数量环比增长5%至2.84亿人,增幅较前一季度下滑。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Twitter每个季度的用户数量几乎都能够实现翻倍增长,但此后逐步放缓,过去三个季度增速均低于30%。

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则表现异常出色,其主业依然增长强劲,第三季度来自于聘用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1%,高于去年同期的60%。

下跌的社交板块

在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中,其营收达到5.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93亿美元增长了45%;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及其相关的工资税支出和所得税调整),LinkedIn三季度的每股摊薄收益为0.52美元。

不过,LinkedIn还了430万美元的净亏损,较去年同期亏损340万美元有所扩大。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该公司的净利润为66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4700万美元。

此前,分析师预期LinkedIn三季度营收5.575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收益是0.47美元。

在今年第二季度,LinkedIn在营收和每股收益方面均超出了分析师的预期。该公司二季度营收为5.34亿美元,每股收益(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为0.51美元。

为何同属社交板块的公司表现却大相径庭呢?Chantico Global创始人Gina Sanchez认为,这取决于社交媒体企业本身的规模。

Sanchez指出,社交巨头目前不成功便成仁,要么继续扩张,要么卷铺盖回家。Facebook就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到处收购。而小企业未来数月的命运就大不同了,要么一举成功,要么惨遭收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