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园林绿化论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园林绿化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园林绿化设计中,必须根据园林绿化项目的实际情况(生态环境、自然状况、以及人文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从而保证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及实用性。同时针对园林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及水土状况选择适宜的绿化品种,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植被,并结合土地保护以及观赏性等因素进行园林绿化的项目实施。
2.2人性化原则园林绿化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规划需求以及生态换进的优化,还应该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园林绿化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居民拥有良好的日常放松休闲场所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用来欣赏。因此在实际园林绿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居民对园林绿化的功能需求以及实际应用,保证从园林绿化中得到实际利益。
3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及问题
3.1植被成活率不高因地制宜是园林绿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实际栽种过程中应该切实考虑植被对当地气候以及水土的适应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现实情况是一些园林在实际绿化时为了片面追求观赏性以及价值性,强行引进稀有品种。忽略了树木植被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从而造成植被成活率不高,绿化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现代园林绿化工程将重点放在前期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对后期植被保护以及培养没有太多重视,因而造成植被大量死亡,园林绿化效果昙花一现,难以得到长期维持。
3.2工程监理机构不完善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工程监理机构普遍不完善,尤其是对中小城市来说,园林绿化的监理机构基本沿用其他工程项目,没有属于自己的园林专业监理机构。园林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在设计前期、施工过程、后期管理等过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借助于其他监理机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园林绿化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与质量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并未考虑实际情况,对土壤以及周围环境未做实际调查,施工很多时候都抱着蒙混过关的态度由于缺乏具体考核标准,无法对实际施工情况作具体判断。施工人员过于注重初期效果,忽略了园林绿化的长期发展,这种情况下的园林绿化工程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3.3缺乏技术创新园林绿化项目的实施已经有数十年时间,当前绿化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远超过去,这就对园林绿化提出了较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当今园林绿化仍旧沿用传统模式,缺乏自主创新,很多时候的园林绿化与当今时代主题格格不入。传统模式建立的园林绿化难以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同时达不到对环境的优化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项目有关人员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设计与实施项目时仍旧在“啃老本”。
4园林绿化效果实现的工程步骤
从园林绿化现状来看,问题遍布于整个园林绿化工程,从方案设计初期到后期绿化维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因此必须在绿化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改善,加强监理力度与执行力度,保证园林绿化效果最大化。
4.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园林绿化项目必须有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性,明确人员责任及施工标准。管理机制要涉及施工设计之初到后期维护整个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风险预测与规避,并准备相应的应急方案。在园林绿化项目实施过程中,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保证园林建设的科学性,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在后期维护中定期对园林绿化带进行检测及保护,让园林长期绿化发挥作用,提高园林的时间效益。
4.2园林绿化植被的选择园林绿化植被的选择对绿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园林植物群落搭配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不仅能保证绿化效果,还能节约绿化成本,做到项目的绿色经济。植被选择不当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还给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难以维持园林绿化的长期效益。在园林绿化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合在当地气候成长的植被,最好选择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品种,不仅体现当地风土人情,植被能在最适的环境中发挥主场优势,达到最大的绿化效果。在考虑气候的同时不能忽略土壤以及水分等因素的影响,植被的选择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任务。
4.3提升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及专业技能园林绿化工程本身是一项充满技术与复杂程序的项目,需要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项目的整体实施效率及效果,这就要求项目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与整体素质。目前我国从事园林绿化项目专业人才数目稀少,大多施工人员都没有专业学习过有关园林绿化的知识,大多团队组成是靠短期合同或临时工的形式拼凑而成。为了保证园林绿化的实际效果。发挥园林绿化的长期效益,必须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出专业施工团队。同时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园林绿化相关工程师,以此为基础建立团队核心,负责项目工程的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制定。
4.4做好园林绿化后期维护园林绿化施工完成并不代表项目的完成,只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即由园林绿化施工向后期维护的过渡。园林绿化后期维护是对整个绿化工程的再加工,这是一个复杂且周期较长的过程。植被的维护必须有完善的计划,定期进行相关性能指数的检测,及时发现园林绿化带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措施,保证绿化效果持续发展。在绿化项目结束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养护标准,并安排相关施工人员长期跟踪,例如除草、施肥、除虫。灌溉、修剪等各方面细节工作,保证园林绿化发挥最大效果。
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目标,而导致园林绿化出现种种问题。部分城市园林一味的重视植物品的种,利用嫁接、枝条以及种子等渠道和形式种植的多种植物品种,这些不同的植物尽管与园林物种多样化要求相符,但是由于没有统一规划,而导致城市园林杂乱,养护成本提升;部分城市园林只是一味的种植各种名贵品种或者是外地树种,从而导致园林丧失整体协调性以及整体美感,再加上这些植株不能适应本地环境、适应期缩短、驯化期减少,进而导致资源浪费情况出现,养护成本上升;部分城市只重视园林绿化的面积以及发展速度,只种植单一树种,过于重视植株的数量,导致园林绿化丧失其独有的多样.进而导致园林绿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另外由于城市绿化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规划以及发展目的,进而出现各个地区园林绿化未来发展目标、城市品味、设计形式雷同等问题,导致城市丧失自己独有的优势与标致,进而导致城市品味下降。由于长远规划目标的缺乏,部分城市出现园林绿地被侵占、使用面积缩小、滥砍滥发等问题,导致园林绿化成本提升,浪费众多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2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缺乏养护
资金无论是城市园林绿化的设计、建设阶段,还是后期的养护阶段,均需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园林绿化养护能力。一些城市政府及其居民由于不能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看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建设,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资金保障,进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面积、水平以及质量大为下降;部分城市受到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对园林绿化养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减少,进而导致部分园林景观被商户、居民、建筑随意侵占,园林景观得不到应有的养护,导致园林景观丧失其得有的功能。
二提升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速度的有效手段
1制定统一的城市绿化发展规划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需基于该地区的景观风貌、地形地势以及城市文化等制定有效、整体、长期、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在选择植株时,需尽量选用养护成本地、生命力旺盛、节水能力更强、抗旱或者是抗涝能力较强的本地植株。同时还需要根据生态学原理,种植绿化植物,并对城市绿地结构做出正确的调整,另外还需充分利用本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各个花卉市场、大型苗圃种植基地等,以增长绿化植株的适应期以及驯化期。另外在引进植株时,应对各种林木以及苗木进行严格、全方位的检疫,防止盲目引种问题的出现,防止由于各种外来原因,如林木携带病虫等导致本地区出现病虫害问题。在制定长期规划发展目标时,应减少重复拆建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以及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在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建设风格进行选择、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到本城市的历史积淀、特色以及品味等,设计出符合本城市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园林,使得城市园林成为该城市的一道风景,成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防止抄袭或模仿问题的出现,保持城市向多样化发现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重工业城市或北方地区,首先应划分出重点绿化调整地段,并多加种植空气净化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抗污染作用、可抵抗烟尘的植株,利用植株缓解环境污染,以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优化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范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有效、合理的制度规范,就此应以现行体系为基础制定出更为全面、有效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规范,另外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更为完善的绿化管理措施以及更为细致的条例,使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在执法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条例可依,进而通过监督管理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的作用以及整体质量。
3提升园林绿化养护力度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以及重要意义,制定明确的园林绿化发展目标,同时提供给园林绿化更多的发展资金,同时建立专门的园林养护机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前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相关管理机构,在进行园林养护工作时,不仅要对园林植株进行适当修建以及病虫害防治,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园林的使用者,也就是城市居民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使城市居民具有绿化意识,使城市居民可以自觉的维护园林环境,可以自觉制止破坏园林环境的行为,同时城市园林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据相关规定,制止、处罚破坏园林环境、乱砍滥伐发行为,有效保障城市园林的实用性以及观赏性。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二、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4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5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三、防治的对策:
3.1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3.3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