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最为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求我们坚持设计原则,利用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1城市道路
城市的形成产生城市道路,城市道路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方便,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与城市的外部道路联系[1]。城市道路可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它是城市的骨架,连接城市的各个领域。
1.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指在道路的两侧、绿化分隔带以内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达到隔离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2]。
1.3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1)绿化功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提高绿地率。(2)生态功能:城市绿化景观的主要因子是植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具有遮阳功能,提高空气湿度,促使城市系统之间的空气流通。(3)美化功能:植物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季节变化,能降噪、除尘、空气净化,具有动感效果,提高城市质量。(4)规划功能:植物种植具有分化交通路线的功能,使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得到保证[3]。…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
2.1植物品种单一
据调查显示,植物种植单一是普遍现象,特别是行道树一般选择香樟、桂花、栾树,品种单一,植物群落不稳定,缺乏生态效益,同时,观赏性植物缺乏,景观效果差。
2.2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外来植物品种可以增添植物的丰富性,但没有经过深入研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由于植物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引进植物存活率低,甚至死亡,浪费资源,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2.3缺乏丰富的季相景观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四季有景是现在植物种植所缺乏的,春天观赏性的花灌木少,秋天观叶的植物少,植物的观赏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展现城市的生机活力。
2.4忽视城市的安全性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没有充分进行现场调查,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和比较,种植时,植物与电力线路、排水管线发生冲突时,导致植物根系没有伸展之地,导致植物长势慢,甚至是死亡。若在刮风下雨天,有可能导致电线断落,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4]。
3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3.1功能原则
不同等级道路绿化植物的功能有所不同。例如,快速路植物种植以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保护为前提,绿化带具有适当的分级,建议临路一侧道路绿化带厚度为20~30…m,临边建筑的绿化带厚度为15~20…m,对30…m范围的中间部分,活动场地衔接环道,穿插其中。同时,深入研究道路的现状,创造一个舒适、合理的道路环境。
3.2生态原则
植物的生活特性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科学挑选植物品种,构成合理的结构。不同的区位环境种植不同的植物,如在医院、疗养院种植具有杀菌和保健功能为主的树木;街道绿化选择易成活,对水、土壤和肥料要求不高,抗烟尘、树干通直、枝叶繁茂健壮的树木;滨水景观选择耐水湿植物,与水景协调等。
3.3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体,任何一种景观设计的物理空间形式都不以环境设计为目的,最终它是针对人们的生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存在。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主要考虑车行的安全感,同时体验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实现“景为人用,人为景迷”的效果。
3.4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所追求的,既能展现绿化的美感,又能通过绿化彰显个性,是文化的象征。城市道路作为一个文化内涵的生态走廊,能让人通过行车、步行了解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实现“车上的路要走,人在画中游”的完美景观效果。
3.5协调原则
道路绿化的协调原则有2层含义:一是在不同植物之间的协调,如植物之间的颜色、形状、高度和适应性;二是把控道路的基础设施,如排水、燃气、电力等,控制与绿化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冲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5]中主要内容如下。(1)树木与架空线。设置在汽车的架空线,不应在大街绿地。当必须设置时,应确保增长空间不小于树木的生长空间。在架空线路的树冠下,应选择开放的剪切品种。电力线导线与植物最小垂直距离见表1。(2)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最小水平距离见表2。(3)有关树木及其他设施的道路绿化及最低水平距离规定见表3。
3.6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城市中的每一条道路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它是一种共同的东西,形成城市的整体特征。从整体上看,不断寻求差异,实现统一的景观效果的变化。同时,两边的道路绿化景观将街道周围的景观小品、景观建筑、自然山水等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相互补充,切忌对道路绿地进行隔离封闭的设计。这样,它会产生一个良好的秩序感和整体性,创造标志性景观[6]。
4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发展对策
4.1安全需求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城市道路绿化以提高植物物种的科学性为主旨,避免使用的物种和现有设施的城市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提高景观的遮光、防眩光、除尘、降低噪音和其他影响。此外,在交叉路口和机动车车道外避免种植超高的植物,以免产生误导和遮挡等。
4.2增加城市景观绿化选用的植物种类,实现
景观季相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季节性丰富,增加对街道树种的选择量,例如可以增加观花乔木和灌木树种,使城市道路景观丰富多彩。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开花植物的差异,增加景观效果。
4.3对绿化中选用的植物品种进行科学配置
减少城市道路污染,可以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抵抗力强、耐修剪的树种,此类树种易于管理,而且有很强的抗辐射和耐灰尘能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时,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和城市整体需求,引进外来植物品种进行科学栽植,丰富城市植物品种,为城市增添活力,提高城市的品味。
4.4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原则”是道路绿化设计的核心原则,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不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从而展现城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7]。
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的绿化也越来越重视,其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交通空间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道路绿化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美观效应、提升城市的内涵水平,同时也是人们对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改观体现,此外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展示城市文明状态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系统发展还不完善,造成有些城市只是注重城市道路的交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功能,使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发展缓慢。
1 影响道路绿化的主要因素
城市道路的绿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由于运用的植物种类偏少,结构单一,造成植物观赏性不足;还有就是盲目的选择外来物种,造成成活率不高,影响景观价值,更有甚者严重影响了本区域的生态平衡;此外,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分配不足,不能展现本区域的文化和地方特色,缺少视觉和文化感知能力。
2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遵循的主要原则
城市道路空间主要是提供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休息以及相互来往、货物运输等主要功能,满足人们的出行、运输功能。而城市的道路绿化设计则是在满足以上功能之后,为增加城市色彩、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城市尘埃、噪音等作出的改进,为城市居民的良好生活以及整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在城市的道路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出行目的的人群以及乘车工具的动态流量,充分体现人文景观与实际使用价值之间的结合,在提高人们视觉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行车、以及行人直接的安全行驶性。
为此,一定要做到设计的长期稳定性,即植物群落生长的合理性;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等方法,优化资源设计,形成经济可行性方案;同时一定要保证城市道路最主要的交通功能,加强行运过程中的便利及安全性。
3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方面
3.1 完成道路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的道路绿地,应该首先满足道路行驶中的安全性,符合车辆及行人视线和行车净空的基本要求,同时做到防尘、庇荫和控制交通承载能力的作用。严格按照道路有关规定进行合理绿化,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及其内侧的规定范围内,树木高度不得影响驾驶员视线的通透;弯道外侧树木边缘必须栽种整齐,指导行车路线。另外,为了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可以设置围栏、信号灯以及标示警示牌等作为行车辅助工具。
3.2 绿化道路所用植物的选择
(1)行道树的选择。行道树主要是为了美化街边环境,夏季为行人及道路遮阴避阳,为此它的选择以乔木为主。乔木主要是由于它的生命力较强、病虫害较低、便于管理而作为行道树进行栽种。同时,在众多的乔木种类里,也要选择那些观赏性较强、植株生长整齐、分支点较高、寿命长、以及叶片紧密、有较大浓荫的树种,同时尽量选择秋季变色、晚秋落叶时间集中,便于清扫以及适合冬天可观树形的树种。此外,行道树的选择,还要有一定的吸尘、净化功能,并且易于大树移植等特点,但是生长速度不能太缓慢。
(2)绿化带的选择。绿化带主要是设置在人行道、建筑红线以及分车带等地方,主要以灌木为主。选择那些株型合适,花期长,无刺、少刺植物,并且易于管理和修剪,同时具备一定的吸尘、减弱噪音功能。
(3)露地花卉的选择。为了搭配乔灌的组合与形态,一般选择宿根为主的露地花卉,重点部位采用短年生的草本花卉,但不能使用过多。
3.3 显示道路的动态园林艺术
中间绿化带、红线绿化带以及主辅分隔绿带之间是体现城市道路绿化与动态景观绿化的主要部分,但每种绿化带之间的设计方法却又不尽相同。
(1)中间绿化带的动态景观设计。由于中间绿化带位于道路的中间位置,具有双向运动的观赏性,以及防止夜间弦光影响行车的作用,为此中间绿化带一般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连而成,通过主景间的差异将大灌木以及乔灌组合起来,并合理种植枝叶茂密的常绿性植物作为减弱夜间行车对面远光灯的照射作用。此外,中间绿化带与超车道相邻,在道路的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其设计上一定要合理搭配各种植物的种植与分布。
(2)侧分隔绿化带的动态景观设计。侧分隔绿化带位于匀速道旁边,主要是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的分离,对非机动车辆具有一定的庇护作用,并且承担主要的吸尘、降噪功能。它的选择一般以乔、灌、地被植物自由组合,但是要确保不能阻碍行车视野,要有高低层次感,便于污染物的扩散。
(3)红线绿化带的动态景观设计。红线绿化带是隔离人行道与外部环境的绿化区域,在道路的最外侧,主要以行人和自行车为观赏视点。当绿化带宽度大于4米时,多以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混交;当宽度大于10米时,则突出层次结构,以前后背景林为依托,丰富景色观赏价值。前景林可随行人视觉变化,在不同区域内配置多种景观特色区域,而背景林则以突出生态效益为主,种植一些经济性混交林,同时为城市环境的净化起到重要作用。
3.4 彰显地方人文景观特点
每个城市由于他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在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上,为了突出各自重点,必须针对不同道路的绿化进行规划设计,符合城市特性。在凸显各个城市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时,注重个性化设计原则,可以将各个城市的市花、特色树种为依托,以城市本土树种为基调,综合其他植物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本身的绿化赋予浓重的地域特色。通过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城市居民本身的归属感,也能使外地游客更为直观的感受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
4 结语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园林自然景观的体现,同时也是展现一个城市道路生态环境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文明成果,是作为人们对一个新的城市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窗口。为此,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一座现代化城市精神面貌以及文明水平的评估,也是对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设计水准。
参考文献:
[1]孟欣慧.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
前言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作为人工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再创,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也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缩影,是城市意境、文化和形象的体现。因此,想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满足现代城市道路建设的公共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层次性等时代特征,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城市的全新形象也越来越被生活在此的市民们所重视,因此,全面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的形象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关乎到人们所在城市外部环境,即公共环境的好与坏。其次,全面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承担着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责任,是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仅应该与整体的城市规划风格相互融为一体,还应该符合道路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一定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风格。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性质与功能相适应
性质与功能不同的道路所产生的路网也是不同的,因而现阶段的市政道路都有着其独有的特色。同时,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对于环境景观元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道路附属建筑、雕塑、绿地的风格及其设计特点而言,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点。
2.2 道路景观设计应突出车辆的安全感
“危楼不可居,危栏不可依”,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安全的重要性,若行车中无法保证安全,道路也没有美感可言。因此,安全感是道路景观设计的前提。司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会产生压迫、压抑等不良感受,此时更要保障道路的安全感。
2.3 道路景观设计应强调路边的色质感
道路和沿线的绿化、构造物等的色调搭配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景观设计,好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欢快的感受,可以消除在行车中产生的压抑情绪和疲劳感。
2.4 可持续发展与个性化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 3 方面要素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并尽量加强对于自然要素的运用,从而让道路景观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观中去。个性化设计原则是指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对城市自身的形象特点与文化进行协调分析,并加强对于城市个性化元素的应用,以充分展现出城市的特色。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措施
3.1 行道树式景观
行道树式的绿化景观实际上就是指沿着城市道路的两侧各种植一行灌木或是一行乔木,也就形成了“一条路,两行树”的形式,这种种植形式也是最为基本、最为简单的一种景观种植形式。
3.2 自然式景观
这一类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形式主要是针对于城市道路上有较大空间,如果是采用自然式的景观种植方式,在道路中是可以种植各类灌木、乔木、地被植物、植物以及花草品种。在种植这些品种时,为了保证种植效果的美观以及形成一个活泼生动的自然气氛,应注意植物和花草的高低、疏密、数目的形状、各种类型数目的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等因素。
3.3 规划式景观
规划式景观与自然式景观是相对的,其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线条走向并依据道路两侧的绿地空间,整齐并且对称的种植各类植物和花草。种植时为了保证种植效果的和谐统一,选取的灌木和乔木必须是同一胸径和同一高度的,这样才能体现出整齐划一的美感,并且韵律性也很强,行人在道路上驾驶车辆时才能有好的视线感觉,也便于他们高速行车。
3.4 立体式景观
这种形式就是指在道路两侧的绿地边缘先布置1 层高度大于5mm,胸径约为10~15m 的大乔木。之后再进行第2层小乔木布置,高度应在3m左右,胸径约为5.5m。然后是第 3层已经修剪整齐的灌木布置。最后则为地被植物的第 4层布置,这样就形成了层次分明并且立体效果明显的景观形式。
3.5 丛状式景观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乔木为主并辅以灌木进行封闭式的种植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应用于城乡结合入口处或是道路交汇处,这种形式具有整齐统一的美感,但应成行成排的整齐种植,切忌杂乱无章的种植。
4 使用功能种植
4.1 遮荫式
种植我国南方区域夏天十分炎热,为了保证良好的遮荫效果,应种植一些遮荫度大、常绿并且覆盖范围广的绿色树种。
4.2 遮蔽式
种植遮蔽式种植主要是指用绿色植被挡住城市道路的一个方向,不让城市道路暴露全貌。
4.3 地被植物和草坪
将地被植物和草坪种植在道路两侧,能够起到防尘防雨、覆盖黄土以及降低噪音的作用,常见的地被植物有:黄金叶、大叶油草、花生藤、台湾草以及铺地锦等。
5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注意事项
5.1 绿化形式的确定
绿化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①两侧用地的性质;②周围建筑风格;③设计绿地的宽度;④道路变化情况。植物的高度层次和季节色彩也进行考虑。例如,假设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建筑物群高大稠密,中间分车带宽 12m ,可以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低矮的绿篱或者灌木,以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
5.2 考虑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要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们实际的生理需求。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驾驶员对道路旁景物的敏感度是随着距离和车速变化的,在设计道路绿化时,一方面要保证不影响道路交通,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对景观进行实时调整,既满足了行人在静态视觉上的要求,也满足了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要求。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的车速下,人们可对景观进行辨认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以及能够进行清晰辨认的景物的最小尺度是变化的。以限速 100km/h 为例,司机前方的景观,其最大距离不应大于660m,最小距离不应小于8.50m,景物高度应大于2.00m。如果绿化设计时对这些因素不加以考虑,建设出来的景观尺度超过了这些值,那么对正在驾驶车辆的司机来说,超出这些尺度的景观是看不见的,这就是失败的绿化设计,因为它不能给道路上行驶的人们带来动态视觉上美感,忽视了人生理上的需求。
5.3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
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因此应多选择例如杨、榆、槐等耐生长、抗病虫害的树种;灌木选择枝叶丰满、花期长、不需要太多修剪的海棠、丁香等。
5.4 重视安全安全问题
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进行栽种,植物会因为根系无法伸展、减弱长势直至死亡;在交叉路口、公交车站位置、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栽种超高繁密的植物,会误导与遮挡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有架空电线的地段栽植大型乔木的话,当乔木生长到一定程度,容易因为枝杈牵扯而造成电线断落,带来危害。
6 结语
通过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的解决,提出城市景观设计的规划理念,不仅能够作为日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还能对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城市景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具备美观、舒适的街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