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导向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活动,是以一定的目标、需要、愿望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描述与评价,教育者及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动态性
考察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注意经常收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查与定期评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再次,评价者往往会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某些指标的权重,引导评价对象积极主动地去克服某些薄弱环节,朝着既定目标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价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调节作用。
(三)对比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对比性特点不仅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评估指标的对比,还表现为评估对象过去同现在的对比,也表现为评估对象之间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可以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水平,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与工作重点。
(四)系统性
评价活动需要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在设计评价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各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工作方案和评价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在具体评价时,既要重视对某些阶段性、局部性工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工作开展情况的总体分析,在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发挥评价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一)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应体现这一目的要求,同时结合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来具体规定。首先应该结合实施质量提高工程的目的要求,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标和标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并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目的要求,从完善工作体系、优化教育活动过程、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具体设计。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过程与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由认识、比较、判断三个环节组成的活动过程。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为评价提供全面准确、充分有力的事实依据和事实支撑。评价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的比较,重点是把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加以对照,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品德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同时,不同单位之间、教育者之间、大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提供了相互比照、知己知彼的机会,使大家能够找出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营造比学赶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评价的第三个环节是判断,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判定评价对象的价值及其实现程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者的主观意愿得到充分体现。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模式与方法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与方法,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这一评价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定,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起到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体现了总结性、鉴定性评价与指导性、发展性评价的统一。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必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根据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评价目标和运用总结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模式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运用这些不同的评估方法。
三、结语
一、实施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网络,大学生可获取到更多的学习资料。因此,实施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被高校推到了最前沿,且极具紧迫性。
⒉防止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据调查,大学生网民在全国网民人数中占据很大的比例,然而,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资源,而是去聊天和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浏览一些不良网站。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自制力,有时对网络产生过分迷恋,甚至染上“网瘾”,从而出现诸如焦虑、抑郁、冷漠、情绪变化大、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受到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他们对网络的态度。
二、实施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创新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创新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而先进文化必定是创新文化,它要通过创新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文化如果缺乏创新的特质,不能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思潮,推动新发展,是不会有生命力的。以网络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靠的是大学生自觉上网浏览网页,靠网页不断创新的内容来丰富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⒉统筹兼顾,推动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涉及到的部门很多,而且需要部门间通力合作。因此,要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资源,做到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做到这些,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得以推动。
3.以人为本,提高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网络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这项政治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高校的思政网如果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即使内容再丰富、再正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会有实效性。因此,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
4.可持续发展,保持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可持续性。“意见”中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在增强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渠道、新手段的作用,不断增强高校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促进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1.提升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1)创新教育内容。把“两课”教学和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用向上的、健康有意义的思想内容去教化学生,引导学生获取网上正面的信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挂在校园网,不断更新内容,供学生连续浏览。(2)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形式的创新,必须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例如,迷恋网络游戏问题在大学生中是个普遍的问题,而分析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是学校要做的第一步。由此,学校可以在网站设立知识竞赛专栏,并开设嘉宾有约、专家在线等栏目,让学生通过网络与嘉宾、专家展开互动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交流互动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因此,高校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利用好网络技术,采用时下学生爱玩的QQ、BBS、BLOG等快捷、方便、实用的网络交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既然选择利用网络与学生打交道,就是不能走老路,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守住以网络为载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块阵地。
2.统筹兼顾整合教育资源。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某一部门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大学生业余党校等若干个不同的部门来完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想得到真正的拓展,有效合理地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要把相关各部门的优势充分挖掘并发挥出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1)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由先天因素、后天影响及各自努力等因素而导致的品德和才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脱离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首先,深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积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科学制定思想教育目标;其次,跟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同时综合考虑其生活的网络环境、时间等其它因素,正确选择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2)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将教育意图寓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形成师生间相互友好信任的关系,学生才能理解老师的良好用心,才能够动员和激励他们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其次,依托大学生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形式,将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扩大为群体的互帮互助,形成一股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力量。
4.提升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1)认清形势并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要从增强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出发,结合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紧跟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交、娱乐以及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正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2)建立并夯实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高校要通过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建立并夯实一支业务能力精干、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是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证。队伍的所有成员都要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高尚的信息道德品质。(3)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长效工作机制。首先,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必须创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建设运行顺畅的数字化校园。其次,拓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BBS、E-Mail、QQ、BLOG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再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能放松,使他们具备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养成优良的网络道德,从而具有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概述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基于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审视时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倒逼具体教育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立德树人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其同时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道路上的关键性因素。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立德树人依然无法较为轻松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将立德树人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且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影响性十分深远,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立德树人的融入空间,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大环境也无法较好形成。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往往被长时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并不可取,且机械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且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被长时间沿用时,教师在主观上也不会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化融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往往也会陷入较为迟缓的不良状态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也是立德树人融入上的难点性因素,且会导致立德树人在融入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主阵地”,往往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使得书本内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往往也是课业论文的创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占比较低,且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和片面,实际教育状况更是差强人意。从立德树人融入的视角来看,这一状态下,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事宜,而教育中并未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占比自然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无法较好融入。
(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与内容片面的特征较为显著,而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也是不争事实,这也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3]。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动态教学中最好有专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当立德树人融入的载体。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时,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完整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的努力也无法较好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的取得。立德树人融入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对“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将“德”“法”“礼”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而在缺乏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德育教育相关努力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积极影响更是无法充分显现出来,这也会大为削弱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三、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更好融入需要以向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基础,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对立德树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迎合立德树人融入的趋势和一般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立德树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他高校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借鉴,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立德树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与教师都要对德育教育事宜给予足够关注,通过思想意识层面对德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了解、认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创设更好环境,这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前提基础。
(二)持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得到较好丰富,特别是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教育内容的丰富对立德树人融入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贵阳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较好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占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直以来,贵阳师范学院对时事性较强的理论都进行了德育教育层面的转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成了大学生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将实施政治理论和知识,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一旦时事性较强,且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时,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环境便会越发良好,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能够显得更为“平滑”。
(三)定期开展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相关活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更好融入,德育教育韵味浓重的专项活动更加可以为立德树人的融入提供一个具体支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德育层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热门社会事件分析、互动,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此外,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诸如同学生一道深入到福利院、烈士陵园参加专项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一般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有更好认识。在这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德育层面的引导也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深度的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