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文化的时代精神

茶文化的时代精神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的时代精神,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篇2

从来茶品如人品,自古佳茗似佳人。茶从悠悠远古走进文明现代,给予人类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因此,将我国的茶德思想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将茶德思想寓道德教育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茶德的思想内容

茶作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象征,尊而不侈,雅而不俗,给人以平和的心灵、宽厚的心态、恬淡的心境,成为国人高尚道德的物尽祠戈体。中国茶德,含义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茶学大师庄晚芳教授大力倡导中国茶德包括:廉、美、和、敬四字。浅释为:

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涤凡心,清廉俭朴好品行。

美真康乐――茶美水美意境美,心时申恰人生乐。

和诚处世――以茶广结人间缘,和衷共济天地宽。

敬爱为人――敬人爱民为本真,律己扬善常感恩。

茶德所表达的社会内容和伦理道德规范诊释了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高尚人生观、价值观及正宗的处世哲学与传统美德。茶德对于解决社会风气的污浊、道德的沦丧、人际关系的冷漠有独到疗效,用茶德塑人德,以茶励志正身,规范举止、优化心态、净化灵魂,可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茶德思想寓道德教育之中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茶德给人以启迪智慧,启迪人生。

借物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而在茶的清香飘逸之中,以茶赋诗作画,以此抒感者更众。茶诗、茶联、茶画、茶谜无不蕴蓄着浓郁的茶香。茶墨结缘,茶益文思,墨兴茶风。茶与名人,茶与诗文都可谓莫逆之交,互相推波助澜。宋代诗人陆游嗜茶成癖,外出“茶灶笔床犹自随”,他的诗中,写到茶的就有200多首。一些名茶也因文人的赞诵而成为绝品,古诗赞武夷茶“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夸庐山云雾茶“色香幽细比兰花”。古语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今人阅读这些茶诗、茶文,必也思绪万千,神游万里,增长智慧,见识古人,启迪人生。

(二)通过茶德进行节俭品德教育。

茶主性俭。陆羽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想,以茶代酒,让清茶一杯代替献筹交错,定能带来一股清俭之风,以茶的天然本性启发人,定能培养人们的养生俭德。如此,茶道中人从喝茶开始,率先戒绝奢侈,摒弃铺张浪费、豪华攀比之风,自力更生,则可勤俭持家。公关场合,清茶一杯,以茶代酒,带来的结果是俭能养廉矣。这不仅是古代清官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而这必将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艰苦朴素,勤俭奋斗的品行。因此,提倡茶为国饮,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人们节俭品德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是构建品行高雅、人际和谐、增进团结、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一课。

(三)通过茶德进行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教育。

《中国茶业北京宣言》正式推出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静、雅、和。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道,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同时通过茶道的“求精”精神,培养人的扎实务实品行;发扬“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寻找人生乐趣;催生“俭朴”精神,让人矜守俭德,力戒贪奢享乐;通过茶道的“专注”精神,使人的意念与事业融为一体。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人们,对培养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进行茶文化教育,要借助茶艺与茶道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需要人们通过心灵去感受。通过创办特色茶馆、举办茶艺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传播艺中之道和道中之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四)通过茶德使人明人伦,会做人。

在中国,饮茶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讲的是天地人和。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诚待人。围桌饮茶,和气交谈,同事可以增强团结,朋友可以增进友谊,家庭可以充满天伦之乐,商界可以和气生财。总之,天地人和是茶事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普及中国茶道、茶艺,推广以和为贵的人伦思想,有助于和睦的人际关系,引导人们学会做人。

篇3

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诚敬,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坐禅离不开茶,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而必然的事。

过去丛林的僧侣,多半居住于山林中,很容易种茶,也认为种茶、采茶、喝茶皆是修行、参禅。在禅堂里,每天早上有早茶,下午有午茶,到了过年过节,则以普茶招待寺里大众,茶与寺院僧侣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如何在茶中悟禅?应该将禅茶方法、精神始终贯穿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

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禅茶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传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9年期间,揭下眼皮扔在地上长出茶树,有很深层的意义,寓意了“禅茶”不离生活;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禅茶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

禅宗形成之后,为了帮助禅修而饮茶,后来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的说法;刘贞亮饮茶有“十德”;《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自古禅、茶不分家,茶文化在明清之后开始衰落,茶的兴衰期恰好与禅宗的发展不谋而合;茶与佛家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禅茶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弘扬佛法与弘扬茶道,两者可说相辅相成。喝茶者从中参透禅法,参禅者从喝茶中体悟佛法,使饮茶上升到精神层面。

茶不仅有助修的作用,也是最好的养生方术,更是悟禅之机、显道表法的器具;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而茶是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的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禅茶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于端正世道人心具有极为深远的作用。

禅茶文化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的脉络是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茶本来就是和平的饮料,茶文化是很好的社会和谐的营养剂和调和剂。喝茶可以调和人们身体的精、气、神,用现代潜能开发的术语说来,喝茶可以平衡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分泌及循环系统比较正常,可以怡情、冶性、安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