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村环境卫生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G 4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47-02
学校卫生是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资料显示,我国70%以上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突发事件80%以上的为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发病频次高,具有群体性和聚集性[1],而学校环境卫生设施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为全面了解四川省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害因素,笔者于2008年组织开展了农村学校环境卫生设施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四川省经济状况(富裕、宽裕、贫困)和不同地理特征,选择郫县、金堂、威远、丹棱、合江和汉源6个县,调查范围为地方规划县城管辖以外的所有农村初中、小学学校。
1.2 调查内容 调查县自然情况、财政经济、教育投入情况; 全县农村小学、初中基本情况以及卫生设施和健康教育概况。
1.3 调查方法 由县卫生部门协助教育部门开展全县农村学校调查,根据《全国农村学校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实施方案》,采用问卷、观察和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卫生厕所判定以《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技术要求与图集》[2]为依据。
1.4 质量控制 调查方案经多方专家论证和完善,在进行调查前调查人员经过逐级培训,在实施调查中调查员对每天调查后的调查表进行自查,检查漏项及明显的逻辑错误并及时处理,最后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录入工具进行双录入。
1.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使用EpiInfo软件录入,导出的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的6个县共有614所学校,其中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和九年制学校各占46.58%,32.41%,15.64%和5.37%。614所学校中,教师共有230名,学生3 559名,师生比约为1∶16,所调查的学校中有113所寄宿制学校,占18.40%,有寄宿学生1 875人,占52.68%。调查的6个县GDP为318.35亿元,财政收入为44.04亿元,教育支出为13.27亿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30.14%。
2.2 学校卫生设施和健康教育情况 共调查7项指标,在614所学校中有供水设施占55.70%,有卫生厕所占28.99%,有洗手设施的占70.20%,有垃圾收集设施的占69.38%,有排污水管道的占34.36%,有健康教育材料的占98.53%,有校医的占3.75%(表1)。6个县7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25,314.98,36.84,87.19,186.72,24.56,45.43,P值均
表1 四川省614所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及健康教育状况
项目学校数构成比/%
供水设施 集中式34255.70
分散式19431.60
无7812.70
厕所 有17828.99
无 43671.01
洗手设施 有43170.20
无18329.80
垃圾收集 有42669.38
无18830.62
排污管道 有21134.36
无40365.64
健康教材 有60598.53
无91.47
校医 有233.75
无59196.25
2.3 经济状况与卫生设施建设情况的关系 根据GDP[3]和地理状况将6个县划分为富裕、宽裕和贫困3种类型(丹棱县只有16.2万人口),有5项卫生设施建设的占53.09%,6个县随经济状况下降其卫生设施建设状况也随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富裕与贫困=17.40,χ2宽裕与贫困=9.06,P值均
表2 四川省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建设比较
项目县贫富等级学校数量分项设施
郫县富裕4034(85.0)
威远富裕14282(57.8)
金堂宽裕10562(59.0)
丹棱宽裕2315(65.2)
合江贫困16366(40.5)
汉源贫困14167(47.5)
合计 614326(53.1)
注:()内数字为合格率/%。
3 讨论
3.1 学生生源 调查显示,四川省农村学龄人口约占1/10,依据人口预测结果[4],2010年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为0.98亿,占农村人口的11%~12%。此次调查的小学和中学的数量比例为4:1,且寄宿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2.68%,说明四川省农村学校以小学为主,且寄宿生过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人口的数量对教育事业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卫生工作,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其管理重点应为改善学校的卫生条件,开展学生体检,开设健康教育课,加强饮食和饮水安全管理,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等措施[5]。
3.2 财政收入及教育支出 四川省是一个地处中国西部的大省,经济状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较大,虽然本次调查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的30.14%,但总的财政收入较低(6个县平均财政收入为7.34亿元),相应教育支出经费基数较少,另外调查的6个县财政收入和GDP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从调查的7项卫生设施和实施健康教育情况显示,6个县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富裕和宽裕县的卫生设施建设均好于贫困县。说明学校卫生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经济条件是影响卫生设施的主要因素。
3.3 学校卫生设施 5项卫生设施建设中,以卫生厕所和排污管道覆盖率最低,其次是供水设施和垃圾收集,有3个县农村学校都没有卫生厕所,低于目前四川省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43.9%)[3],这与学校卫生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和资金短缺有关。学校厕所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卫生状况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直接影响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报道,粪便传播的疾病主要以蛔虫、感染性腹泻、甲肝和霍乱为主[6]。有调查表明,生活饮用水被粪便污染可引起的痢疾暴发[7]。学校没有排污管道和垃圾收集系统,致使生活污水和垃圾暴露于地面,为蚊、蝇滋生传播疾病提供了媒介条件。调查表明,校园内苍蝇主要是由于生活垃圾的堆积而成[8]。
3.4 健康教育 调查各县的健康教育教材拥有率平均为98.53%,有4个县为100.00%,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教育工作就做好了。文献表明,学生对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9-10]。调查的614所学校中,有591所学校没配置校医,不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要求校医与学生的比例为1∶600的标准,但在师资力量非常稀缺的偏远农村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校的卫生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卫生设施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突发事件隐患,为了减少农村学校卫生安全隐患。提高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建议:(1)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以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小学为重点,缩小城乡差距,在专项拨款的同时,争取多渠道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11]。(2)加强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并对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3)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校园安全、学生健康筑就一张坚实的保护网[12]。
4 参考文献
[1] 解晓华,何海艳,刘辉,等.天津市中小学生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39-140.
[2] 刘家义,张芯,主编.农村学校卫生厕所建造技术要求与图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3]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四川省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34-37,318.
[4] 袁桂林,宗晓华,陈静漪.中国分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分析.教育科学,2006,22(1):16-18.
[5] 李士凯.寄宿学校的疾病预防与管理.现代预防医学,2005,32(2):156.
[6] 李艳宏,安琪,孙贤理,等.北京市农村改厕工作调查.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0-501.
[7] 司红建.某小学1起腹泻暴发疫情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2):311-312.
[8] 姜雪峰,邓青,田雨禾,等.校园及周边蝇类滋生地调查研究.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7,13(3):215-217.
[9] 蒋冰玲.梧州市中小学校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86-187.
[10]樊霞,梁雅梅,白莉莉.延安大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94-395.
[11]石文惠,史平,马兰艳,等.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0):744-766.
目前广西南宁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薄膜产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这一切不但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容小觑,政府和社会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农村生态问题;(2)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生态主要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灭绝等问题;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治理农村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以上两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图所示。
2.广西南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取得的初步成绩
南宁市目前重点推进辖区生态村镇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县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目前已有将近20个行政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江南区吴圩镇坛白村、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和白山镇合作村等行政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厅的初步验收。
(1)实施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工程,重点对河流、道路、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
(2)加快六县六城区公益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土地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3%。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八尺江、凤凰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黄泥沟)、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治理等项目。
(4)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间,广西南宁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425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25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
(5)开展农村饮水水源区森林保护小区区划,并界定实施保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2.2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科学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知识、基本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一般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导致水体受污染,另外农村地区的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容易造成“脏乱差”等现象。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立法空白,加上个别政府部门及其领导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普遍不严。
(4)农村地区发展理念错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砍伐森林资源、破坏植被、过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新农村、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5)乡村企业与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6)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南宁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野生动植物锐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
3.1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资模式
要想把生态环境治理好,首先应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南宁市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要确保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向生态农业投资。
3.2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南宁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管理主体、管护人员、资金来源和规章制度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让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3.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减少污染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这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大量无机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宁市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力倡导机械化耕作,推广成熟的农业可以,以此减轻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使老百姓从中获益。
3.4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村和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性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清除农村工业污染物,恢复农村建设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南宁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对一些不适用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改,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添加农村生(下转第418页)(上接第319页)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够让农民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实惠,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制建设等)和技术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宁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相信在这样氛围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将永久保留,南宁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03:125-131.
[2]张雅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7-80.
关键词 :湖北西北部;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
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008—201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总体良好,17个监测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76.5%,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土保持良好。目前,湖北西北部的整体环境状况较好,环境问题暂不突出。该地区工业不发达,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生活。本文在对该地房县青峰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引起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该区环境问题。
一、调研地区—房县青峰镇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房县青峰镇作为调研区域。该镇隶辖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木耳、香菇、柑橘、猕猴桃、茶叶等林特产品。全镇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仅有啤酒厂、砖瓦厂、果茶公司等10余家乡镇企业,果茶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镇内建有房县最大的水电站—六里峡电站、最大的果园基地—青蜂蜜桔场。农民大多以农业为生,工业园区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不突出,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镇旅游、观光项目,发展休闲娱乐区,发展第三产业。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房县“红旗单位”,十堰市“红旗乡镇”,先后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在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方法
本调查研究设计“湖北省西北部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表”一套,共30题,包括客观型问题25 题和开放型问题5 题。客观型问题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某几项合理、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认同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由于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调查以提问或谈话的方式进行;完全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回答,调查者根据回答情况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在开放型问题方面,也是由被调查者口述,调查者进行整理、记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现实状况。整个调查涉及被调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旅游环境状况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调研人员在青峰镇的管辖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民进行接触、交流,了解该地区地理、社会、生活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收集有效问卷189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青峰镇农民普通家庭的常住人口在3—7人之间,家庭年收入在0.8—2万之间,仅有极少数家庭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显示出该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55.3%)、外出打工(14.6%)、乡镇企业(21%)养殖业(9.1%),显示该地以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23.6%的主要经济支出是家庭生活支出,43.5%的主要经济支出是供养子女上学。在子女教育经费的支出上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4.3%的经济支出是医疗支出,28.6%家庭的最大经济支出是建房支出。可以看出,该地是属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
2. 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都是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路边、水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显示,54.3%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水沟,无人处理;16.9%的生活垃圾倾倒在田间、地头,最终充当农作物肥料;28.8%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自设的露天垃圾堆,给土壤带来一定污染,部分采取焚烧,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村民有养殖家禽的习惯,其中37.6%的村民养猪,52.3%的村民养羊,10.1%的村民养殖鸡鸭。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上,一般畜禽粪便被农户堆在专门的雨棚内,充当农田的天然肥料,没有出现随意倾倒路边、河边的现象。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或者当做牲畜饲料的方式处理。
调查发现,该地生活垃圾污染明显。没有专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路边、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 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走访发现,研究区的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居民区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部分农户自设了简易的污水坑和下水道。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76.3%是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地面或者直接渗入土壤中,不存在处理后排放的现象;18.4%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简易不符合标准的下水道,而这些下水道的水最终还是流向了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有些居住靠河的农户甚至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无任何处理措施。
4.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大量种植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增肥剂、除草剂等。调查显示每户居民耕地面积大约在0.046~0.137hm2,平均耕地面积0.078hm2。而在化肥施用量上显示,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在25~50kg 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7.3%,施用量在50~10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5.3%,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15㎏/667㎡的限制;而且普遍是粗放施肥,不讲求科学、精细施用,化肥利用率普遍极低,只能达到30%~35%,大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就残留于土壤中或随雨水流失,严重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药使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使用标准》中,各种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使用农药都是凭感觉,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去施用。走访的农户农药用量平均每亩耕地1㎏左右,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使用完化肥、农药后均没有注意对包装袋和塑料空瓶进行回收,直接丢弃在田边、水沟或者河流。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残留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 农民的环保意识状况
一个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决定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研区属于农村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农户接受过高中教育。并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普遍关心经济问题多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意识不强。尽管如此,农户们还是表示出对环境状况的不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12.1%农户对当前的环境状况满意,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很好;27.9%认为较好;47.3%认为不好;7.6%认为较差;5.1%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差;这也显示出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6. 当地旅游地的环境状况
近年,各种“农家乐”“度假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农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研究区处于山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田地拿出来建饭店、宾馆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用耕地,也加大了环境的承载限度。在旅游区,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垃圾、食品包装袋随意丢弃,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四、加强湖北西北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山区的青峰镇,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工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该区工业污染相对不突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青峰镇是湖北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代表。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污染不突出的小镇,怎样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加快启动农村山区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青峰镇这样的山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普遍。这与农村地区缺乏废水、废物等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直接相关。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根源于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匮乏,这也是农村环保建设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过处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农村污染问题。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主要以烧柴为主,极少数使用石油液化气,几乎不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农民选择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种行为既浪费了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高效节能,大力推广省柴灶,减少木材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尽量废物利用。根据当地畜禽、山羊养殖业比较普遍的情况,可利用畜禽粪便和果园等农业废弃物制造沼气,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使有些人只想消费而不想付出,出现“搭便车”现象。如果从清洁能源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就会导致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并不关心或不采纳。因此,生态补偿就成为推动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补偿使用新能源的农户,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3. 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要把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青峰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体验农家民俗,发展“农家乐”特色休闲服务,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引导农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或者改用健康高效的农家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青峰镇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柑橘、桃子、茶叶、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地区环保教育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环保志愿者在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在农村设立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机制,对农村的河流、土壤、大气、植被、农产品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如实公示,让农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5.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开展有效监管
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亟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制度,环境的监管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破坏的惩治手段,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严重损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荣,郭文娟,张琪.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37-39.
[2]李荣标,吴发启,王红红,等.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78-181.2011,1(05):79-80.
[3]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1(04):33-34.
[4]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1(03):26-27.
[5]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2(6)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