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院环境清洁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资料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有12间洁净手术间,其中5级1间,6级3间,7级8间,年手术量12000多台。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勤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8人。承担着吧台、夜值班、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转运、手术器械敷料包的灭菌后及使用后的转运、术中快速标本的送检、药品、耗材的请领及手术间卫生清洁处置工作。其中4人主要负责手术间每台手术后的清洁处置工作。
2.存在问题
2.1 人员结构及性质问题
2.1.1 年龄 年龄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55.53岁,而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得多,应变事件多,工作时间长。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手术间的工作性质。
2.1.2 性别 女性5名,平均年龄54岁,男性8名,平均年龄56.5岁,男性心思较粗糙,做事缺乏耐心,特别对清洁卫生工作质量次与女性。
2.1.3 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6人 ,小学文化7人 ,工勤人员的来源均为工厂下岗、退休工人及社会闲散人员,没有接触过医院特殊行业的环境的相关知识 ,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心。对新知识、新环境、新概念接受能力较差。
2.1.4 稳定性 因工勤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福利待遇低,工作繁重,工作不被尊重等,导致工勤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工作缺乏延续性。
2.2 管理问题
2.2.1 工勤人员的考核问题 手术室工勤人员由外包公司承保,工资、奖金均由外包公司发放。手术室对其工作质量的好与坏,没有经济杠杆做支撑,手术室管理没有效果。而手术室是个特殊的环境,外包公司管理人员对手术室工勤人员没有现场质量的监管与考评,出现监管盲区。
2.2.2 工勤人员的培训问题 手术室是个特殊医疗场所,专业性较强,而外包公司的管理人员本身也是门外汉,在加上此类人群的流动性大,外包公司对新招聘人员没有培训,难以保证工作质量。
2.2.3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问题
2.2.3.1 手术室布局 每家医院手术区的范围较大,而处置间基本都设置在偏远的半限制区内,接台手术期间,护士会催促工勤人员赶快处置手术间,准备进行下一台手术。为了赶时间,不去处置间处置卫生洁具,而是直接使用刚才在隔别手术间清洁后,未进行任何处置的卫生洁具(毛巾及尘推),导致交叉感染或潜在感染的危险。
2.2.3.2 卫生洁具 使用后的毛巾、地巾均采用手工清洗。存在着执行力不够或不执行,以及受执行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清洗、消毒质量难以保证。
2.2.3.3 清洁处置流程 对手术间的物表清洁处置的区域、顺序、使用的洁具的区分缺乏标准。清洁的、污染的、上面的、下面的、桌面上的、车轮脚的、5级的、7级的、面积的限制等缺乏SOP。使得一块毛巾污染了整个手术间,清洁状况堪忧。
3.对策
3.1 人员管理对策
3.1.1 建立手术室工勤人员管理小组。外包公司主管、护士长全面负责、一名高年资护士专项负责、选出能力优秀的工勤员一名为小组长的管理小组。根据洁净层流手术间的清洁规范要求,制定层流手术间清洁处置的SOP,拟定手术间相关知识的培训计划及手术室清洁处置的工作质量标准。每月月底护士长及专管护士召集所有工勤人员进行一次例会。内容主要为:本月度工勤人员工作相关事项的交流;按照计划对工勤人员进行手术室相关知识的培训;本月度工作质量考核汇总情况及下月度需要改进的地方。
3.1.2 培训
3.1.2.1 提高工勤人员对手术间清洁处置的认知度 手术室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健康重要性具有同理心。平时交流时反复强调要换位思考,增加其工作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
3.1.2.2 制作图片 工勤人员年龄均偏大,记忆力较差,经常会遗忘。将手术间清洁流程制作成彩图,张贴在处置间、处置车停放处等位置,便于闲暇时学习。
3.1.2.3 强化训练 手术间清洁流程制定后,护士长、专管护士一对一对每一位工勤人员进行现场示范、解说。每周抽查一次,以复习手术间清洁流程及考核清洁处置的质量。
3.2 清洁处置设施、流程管理对策
3.2.1 清洁处置设施对策 增加清洁卫生处置车及用具。 根据手术间布局及各不同级别手术间的分布,设置6辆卫生处置车,定位定点停靠在不同级别手术间外侧门处,处置车的配套设施:中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地巾、污染地巾;小号整理箱两个,分别存放清洁毛巾、污染毛巾(不掉纤维的毛巾,颜色分为红、绿、黄);特小号整理箱一个,存放除尘纸;储物袋一个,存放干净的各种塑料袋,进行垃圾分类的收集备用;另外地巾杆一个,随时进行地巾更换使用;配制好消毒液桶一个;喷壶一个;所有手术间清洁处置的用物备齐全,方便手术间接台手术工勤人员的随时更换取用,提高工作效率,更符合层流手术间卫生处置的规范要求。
3.2.2 流程管理对策
3.2.2.1 手术间物表处置流程:工勤人员做好职业防护措施:戴好乳胶手套,有明显血渍、污渍的地面先用处置车上配制好的1000mg/L消毒液进行喷洒,用除尘纸进行覆盖30分钟。先用用绿色毛巾擦拭手术间的四面墙壁,高度为平手术间器械柜上端,一面墙更换一块毛巾;其次用红色毛巾擦拭电刀、腔镜机组、器械车,用黄色毛巾擦拭最容易被病人血渍、体液污染区域(如:无影灯、手术床、器械托盘等设备),遵循从上而下,每擦拭一件设备均要更换一块毛巾。再用覆盖的除尘纸擦拭血渍。最后用尘推清洁地面,每块地巾使用面积不超过20平方(每个手术间地面至少使用两块地巾)。
3.2.2.2 地巾及毛巾的清洗消毒流程:科室申领了两台西门子全自动洗衣机放置在处置间,一台清洗地巾,一台清洗毛巾。每天早07:00、中午12:00、晚18:00三班专职工勤人员定时收集每个处置车上使用的污染地巾和毛巾,分别用500mg/L含氯泡腾片浸泡30分钟,再分别放入全自动洗衣机内进行高温清洗、烘干。 处理完后,将其再分发到各个处置车上循环使用。
4.小结
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4]。手术室管理者从人、物、环、时间等各方面发现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规范卫生洁具的使用、清洗、消毒、存放流程管理,使手术室卫生处置工作便捷、高效,保障了手术室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程礼萍.2种不同清洗方法对复杂器械的清洗效果比较[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3):214-21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93-02
手术室是患者对患者行抢救的高危科室之一,承担着拯救患者生命的重任。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因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患者创伤曝露时间长等因素造成术中室内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应重视对手术室内的感染预防护理,并针对术中感染因素,提前做好术中预防,降低室内感染几率,提高护理质量。
1 手术室内感染的影响因素
1.1 手部清洁不彻底。手术过程中,由于病情紧急,医护人员进行手部清洁时,容易出现清洁方式不规范、清理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手部清洁不彻底,未达到无菌操作要求,容易造成术中二次感染。根据调查发展,医护人员手部清洁不彻底,已经成为手术室内患者导致患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外带物品未消毒。患者行手术的过程中,患者需携带病例、CT片、患者病服等物品进手术室前均为进行消毒,降低了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手术期间,物品上的病菌感染患者创伤部位,提高了室内感染的机率。
1.3 皮肤准备不彻底。患者手术时前,应对手术区域的皮肤作彻底清洁处理。但是很多患者术前备皮方式不当,出现轻微损伤;有些忽视了术前的重要性,未对手术皮肤区域进行清洁处理,导致皮肤上残留大量的细菌。
1.4 室内温度设置不合理。患者行手术的过程中,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在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时,患者很容易出现感冒的症状,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则会造成医生出汗的现象,若未及时对汗渍进行处理,导致其滴落在手术台或手术器械上,会对无菌器械造成污染。
1.5 手术室布局不合理。由于医院发展条件的限制,部分医院手术室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存在没有单独的手术通道、术后污染物处理不当、物品存放不当等方面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还污染无菌手术器械,导致患者术中很容易出现感染的症状。
2 手术室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2.1 定期组织培训。预防手术室内感染对提高患者治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应增增加培训频率,加强对新进职工的培训,普及手术室内感染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提高手术质量。同时,定期外派医护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更新室内感染预防理念,完善术前感染预防系统,让医院的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无菌手术的重要性。
2.2 净化室内空气。手术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影响患者患者术中的感染率,医院必须重视对手术室的清洁,净化室内空气,降低术中室内感染。每日采用消毒灵清理手术室地面、物品,并采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紫外线消毒时,应注意隔日使用紫外线灯管,并使用酒精擦拭布灯管进行消毒处理。定期采集手术室内的空气进行细菌研究,使得手术室达到无菌操作的要求。
2.3 合理布局手术室。手术室属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之一,室内感染会降低手术成功率,甚至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应加大投资力度,布局不合理的手术室进行改造,按照手术室的设置标准,进行合理布局。设置污染物专用处理、医生通道、病患通道,进行洁污分流处理。将对手术间进行分类,一间无菌手术室仅设置一张手术台,避免手术中的交叉感染。
2.4 合理设置室内温度。进行手术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手术室温度。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先适当提高温度,避免清洁手术部位时,患者受凉。手术过程中,应根据手术的需求,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并及时擦拭医生的汗渍,避免其滴落在手术器械上。
2.5 无菌器械的处理。护士应掌握好手术所需的无菌器械的铺设时间,避免其曝露时间过程,出现细菌感染。铺设过程中,应避免手术室内的人员走动,并严格按照无菌器械的铺设要求进行铺设。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需延长手术时间时,应将无菌巾覆盖在无菌器械上。同时,曝露时间超过四小时的无菌器械则不能予以使用。因此,手术过程中,应及时补给无菌器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6 无菌物品的合理存放。无菌物品是术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必须保证物品的合理存放,避免其受到污染。无菌物品应存放于干燥、通风、深度适中的环境中,避免堆放在地面上,定期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使用前,应查看无菌器械的使用期限、包装严重程度,对于无生产批号、包装袋破损等不合格的物品均不予以采用。手套、一次性注射器等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后应丢弃,禁止回收处理使用。
2.7 规范无菌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是预防室内感染的有效措施。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操作的无菌性:第一,彻底进行手部清洁。医护人员在进行手部清洁的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清洁的要求,使用消毒液清洗,并保证清洗时间。进行手部清洁后用无菌毛巾擦拭手上的水分,避免穿手术衣时,水分残留在无菌手术衣上。第二,规范医护人员的手术衣穿脱。医生穿无菌衣前,应检查吴无菌手术以破损程度、大小等情况,若不符合无菌操作要求,应及时更换。第三,术中小安瓿药液的无菌使用。对患者敷用小安瓿药液时,应向使用消毒液对瓶颈的普利碎屑进行处理后,打开药瓶。使用前保证液体中无玻璃碎屑,再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使用。
3 结束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手术室内感染的预防管理。对此,医院必须重视手术室的无菌操作管理。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无菌操作章程,针对室内感染因素,进行提前预防处理。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室内感染几率,减少术后不适感,还能提高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郭嘉,钟郁鸿.加强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管理与效果[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2(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院硬件设备资源都有了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医疗观念已不再满足于医疗效果,而对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区是住院患者接受诊疗、护理和修养的场所,也是患者在院期间居住时间最长、与医务人员接触最多的就医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的病区环境可以让患者充分休息、有利于减轻病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本文对病区规范化管理总结如下。
1降低环境污染有助于控制医院内某些耐药菌的传播
当腹泻患者粪便中带有MRSA时,频繁接触的表面MRSA检出率如下:床架100%,血压计袖带88%,床头柜63%,有42%的医院隔帘被VRE污染,22%被MRSA污染.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周围环境,医院环境物表容易成为MRSA和VRF等耐药菌株的储藏库。MRSA在广泛的医院环境表面中被检出,并在各种表面持续存活,通常为数月,最长报道可达1年[1]。MRSA感染患者的房间环境检出率为73%,一项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调查设计研究,在两个配对外科病房中新增1名清洁工,从周一~周五对所有病房实施强化的环境清洁措施,MRSA污染下降了32.5%。
2医疗设备表面推荐屏障保护性覆盖方法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采用10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进行每天清洁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在一些特殊的仪器设备表面,尤其是在患者诊疗时频繁被戴手套的手接触的、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和难以清洁的表面使用屏障保护性覆盖是非常简便和有效的措施。有防水层的纸、铝箔、塑料以及有防水功能的覆盖物都可作为有效的物理隔离屏障。
3湿式打扫、避免扬尘
病区应实施环境表面清洁单元化,湿式打扫,避免扬尘,病原微生物和狍子可附着在环境尘埃上,造成交叉感染。病区内进行湿式清扫,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更改不合理的布局,按要求设置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标志。
4保持床垫干燥、增加患者舒适
床垫一旦潮湿或污染应及时更换,尤其是在烧伤病房。定期检查床垫是否有损坏并及时更换。推荐检查1次/6个月。湿的床垫可能成为许多微生物的繁殖地,鲍曼不动杆菌、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和定植已有报导、英国一骨科病房10例患者伤口感染的暴发流行由于清除了5个损坏或污染的床垫而终止。患者住院时间长应该1 w清洗消毒一次[2-3]。
不同患者之间必须更换床垫套、枕套(或可洗涤的枕头)、毛毯、棉被、床单等,一旦被人体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与洗涤。防止交叉感染。
5加强重点患者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4]。
清洁用具实行感染患者定间使用,并确保在患者出院或痊愈前不离开该病房,患者出院后按医疗废物处置,患病的医务人员及时脱离工作岗位、带症状消失后方可返回。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我国没有很好实施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医务人员与环境清洁人员实行分类服务尤为欠缺。而我国目前终末清洁简单化、随时清洁随意化、缺乏标准化程序以及执行依从性的评估与质量考核手段,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病房小卫生循环卫生管理和临近患者区域环境表面的随时清洁。
6加强病室通风,净化空气质量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如果医疗机构的诊疗场所没有高质量通风,患者、卫生保健工作人员和访客都可能通过空气中微粒的吸入而感染[5]。当我们在咳嗽或打喷磺时,直径>5 um的传染性粒子发生扩散,成为1米内易感人群的潜在暴露源,以这种方式传播的病原体有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7加强终末消毒处理,预防医院感染暴发
当患者出院、转院、死亡、病室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床单位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病床应湿式清扫、做到每日清洁消毒。具备条件的医院、终末消毒可以采取床单位集中处置的方法、医院设置床单位消毒供应中心。使用压力蒸汽消毒器、病床清洗消毒器对床单位进行清洗消毒。对病房进行通气换气,用移动式紫外线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1次,1 h/次。紫外线灯管用75%乙醇擦拭,除去灰尘以增强消毒效果[6-7]。对环境微生物、物品表面、工作人员手掌常规进行细菌监测1次,对监测结果不合格者及时采取措施,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8结论
通过在病区实施环境清洁、医疗设备表面保护性覆盖、湿式清扫、保持床垫干燥、加强重点患者管理、做好终末消毒处理、病室空气净化等最佳实践,明显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为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规范有序的诊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2):108-109.
[2]张国素.社区家庭病床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3):25.
[3]Hasibeder WR.Does standardization of critical care work[J].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2010,16(5):493-498.
[4]J.-P. Casalta,F. Gouriet,F. Thuny et al.Standardiz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verage of endocardites. Strategy of the CHU of Marseille[J].Antibiotiques,2009,11(2):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