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3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医五脏基础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篇1

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要重视其基础作用,只有将中医基础理论学扎实了,才能为学习临床专科打好基础;中医的传统特性使其存在一定的传统思维,因此给初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刚刚接触中医学,对其概念掌握不到位,同时存在部分学生对经络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进而狭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PBL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格局,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BL教学模式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同时可以参考他人观点与想法,不断提升自己。

三、PBL教学模式在中医理论基础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加强PBL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

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整体认识与掌握。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用PBL教学模式应在中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进行科学的学习小组人员分配,坚持协调性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开展PBL教学模式,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由于PBL教学模式是有问题的设计开始,故要学生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收集过程还需要学生之际相互合作,因此,需要学生的自主性。中医理论基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基础知识比重大的授课时,若学生提前做好课前准备,那将会大大减少教师在课堂讲课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先导,教师为基础的教学形式,问题设计得合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提高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由于中医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化,其临床病例过于复杂化,故给问题设计添加一定的难度,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上《五行学说》一课时,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应从五行的概念入手,结合五行的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展开对五行学说的认识教学,进行问题设计时应重点突出五行概念与五行的生克乘悔两个大的方面,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

四、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一)以非结构化问题为前提

非结构化问题是指由于问题所涉及的内容、背景过于复杂,使其解决过程与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最后的解决结果全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行为(学识、判断力、经验、直觉、个人偏好等)。在中医理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为主轴,构架出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非结构化的问题。例如,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在上《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一课时,应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问题,如“当患者出现经常胀气,排便不畅,消化差,舌苔很厚且发黄,感觉口干,味道很重,口水腥臭等症状时,是什么症状?应怎么调节?”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提问,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散发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PBL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基础。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中医理论,探究中医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进彼此间的情谊。例如,在上《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课时,中医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五脏六腑”的讨论,根据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评比出最佳小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篇2

――编者

李萍,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药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让他们一生受益。

2009年,我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建议”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教育界的响应,获得北京市教委“雏鹰计划”项目的支持。其成果形式转化成《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一书。

要跟孩子们讲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四气五味和经络等重要的中医文化元素,谈何容易?我们最初想采取讲故事、配漫画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语言特点,被否决了。

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曲折,最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他们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语言。从生活相关事件中“做有意义”“吃有讲究”和“睡有学问”,连接起生活的时间点;从眼保健操、吃好早饭到晚上睡觉,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中体现中医药学理论和对健康的指导。题目也从原来的中医概念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眼保健操开始了(讲述经络穴位知识)!”“都是冰棍惹的祸(介绍脾胃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健康饮食才能保证脾胃功能正常)”““贪吃宝”还是“厌食孩(阐述五行对应五脏、五情,情绪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吃螃蟹的好伴侣(解释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和“小姜的熊猫眼(告诉孩子们天人合一,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等等。

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我们将中医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用图画来加以说明,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创作。那些可爱的插图,很多就是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呢!

下面就和读者一起分享书中的片断。如果你一直不知道怎样理解这些中医理论,看了这些画面也许会有帮助。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因此开篇就用“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和“人有三宝精气神”来体现自然界和人的状态以及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状态。在结尾页用两个篇幅来呼应开篇:“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就做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将人体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顺应昼夜晨昏的更替,顺应东西南北的环境,就是遵循了“天人合一”。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活指导都是遵循的“天人合一”思想。

春季养生三字歌诀

阳气升,万物长,

踏青游,心情畅,

篇3

一、足少阳胆经的中医理论

1.调脏腑

《读书随笔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内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因此,少阳经气和则全身气机调畅,足少阳胆经有通调脏腑气机的功效。

2.利脾胃

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胆者,中精之腑,主藏精汁”胆汁的疏泄,全赖经脉之气的正常发挥。“胆为奇恒之腑,内藏精汁,肝之余气泄之于胆,聚而成精,是为胆汁,与胃共同腐熟消化水谷”,可助脾胃之运化水谷。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HYPERLINK“http:///view/371695.htm”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3.助中焦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曰:“少阳初生之气也,归于上焦而主纳,归于中焦而主化,纳化水谷之精微”。胆经主枢,可助中焦运化,中焦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充足,胆气方壮;气血不足,胆气则虚。

4.通心神

心主血脉,,藏神是以精血为基础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此胆主决断和心主神明,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精神活动和抵御外侵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5.升阳气

一日之中,胆为子时,子时阳生,故胆有管理阳气输注到全身十二经脉,主持阳气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阳气生发的正常、顺利则能推动维持全身脏腑经脉的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6.与肝通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二者共同疏泄精汁助消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知医必辨》云:“胆在肝叶之下,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其犯胃也,呕吐夹酸夹苦,酸者肝火,苦则胆火”,“肝气上逆,以致胆气上逆”而肝经症状,又有胆气不舒的表现,因此二者在辩证和治疗上也是相互伴随和相互影响的。

二、敲胆经的好处

足少阳胆经共四十四个穴位,主要分布于人体头部的眼耳部、躯干、腿及脚的外侧等,目前大家所说的“敲胆经”并非是字面上的去敲打全部的穴位,而是通过敲打某一部位的经络路线或者几个重要的穴位,且易操作。

1.升气血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春季属性为木,人体的升发主要靠肝气,故春季肝气旺,肝胆二经互为表里,敲胆经则能排泄促进肝经畅达。有学者认为每天由上而下沿裤缝敲打两大腿外侧(从臀部到膝盖段),两三次即可提升气血,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对于感冒的病症来说,西药虽能“打压”症状,却不能将体内的“风寒”驱除,且还有可能影响肺伤及胆,使气血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可通过敲胆经来提升气血,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2.治失眠

有学者推测认为,通过敲打胆经可使大脑兴奋抑制的刺激方式转变。左卧姿,敲打右腿胆经穴位,可转变左脑语言中枢兴奋导致的失眠;右卧姿敲打,则可转变右脑图象中枢兴奋导致的失眠。使睡眠中枢的兴奋性大于觉醒中枢的兴奋性,达到自我催眠即心理放松和躯体放松的目的,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3.抗衰老

现代衰老学说以自由基学说、细胞凋亡学说、免疫功能紊乱学说等为代表。中医理论则认为衰老大多因气血失调,血流受阻,瘀血内停,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所致。而敲胆经可通过手及其他敲打物,在体表经穴直接刺激,而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经脉通畅,瘀血消除来实现对气血运行的促进作用,达到抗衰老的功效。

4.控制糖尿病

机体摄入脂肪太多,导致胆汁不足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敲胆经可强迫胆汁分泌,通过敲打、推揉或者是用空心拳的方法,从腋下开始,经由腰腹部、臀部、沿大腿外侧直到膝盖处,做重点疏通,每天四五分钟即可达到控糖的目的。

5.瘦腿

有学者认为:胆经不通的人,在胆经路过的大腿外侧会堆积脂肪,即人体排不掉的垃圾。如果运动,这些垃圾就会往下流动,而堆积在小腿肚上,这些东西通过运动和药物是很难排掉的,而通过敲大腿外侧的胆经,可以逐步清除大腿处堆积的毒素,从而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三、敲胆经的“坏处”

有的人通过敲胆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人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失眠及一些上火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违背了中医理论的辩证治疗的原则。

中医讲阴阳,也注重人体气机的调整。敲胆经也属于经络治疗的一部分,阳经穴就是身体站立时能显现在外面的经穴,具有发散、升提气机的作用;阴经穴即不能被阳光照射,身体里、内侧的经穴,则多具有滋阴、敛降的作用。

由此可知那些盲目敲胆经,却出现新症状可能忽视了体内的阴阳平衡的缘故。胆经在身体的侧面,属于阳经。敲胆经是把人体的气机发散和升发,而对于阴虚的人,则会出现头晕、乏力、烦躁等阴虚内火上升的症状,而继续敲胆经的话,病情便会加重。因此对于胆经气机不畅、阳虚的人可以通过敲胆经,疏通经络、排出病邪,不仅可以改善胆经的病变,同时还可以调理其它脏腑的功能。

除了阴阳平衡的辩证外,还有一点就是“敲”的原因,要注意敲的频率、力度。中医治病讲究虚、实、补、泻,即虚症用补,实症用泄的原则。频率快、力度大、受力面积小的敲法为泄,适合阴虚及体质较好的年轻人;而频率慢、力度小、受力面积大的敲法为补,适合阳虚及一些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

综上所述,虽敲胆经的益处多多,但也不能盲目的从众,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正确且有效地敲胆经。

四、敲胆经之我见

从中医理论中可知足少阳胆经的对五脏六腑和身体气机的通调、运行是十分肯定的,且起着统领脏腑经络的作用。而现如今,人们对敲胆经的操作效果却褒贬不一,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足少阳胆经的中医基础知识欠缺,盲目性太强。

2、没有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采用适度的力量和适宜的频率。

3、每天敲打的时间段不固定,坚持的时间不够长或者断断续续。

4、根据身体机能的适应性,对刚一开始敲打的不良反应效果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对于敲胆经的效果,仅凭中医理论基础和大多数受益者的说辞来支持,很难让西方学者接受和信服,因此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说明敲胆经对人体生理、生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应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