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正文:

2014年2月10日,丁某在兰州市某中学操场踢球时,与受害人张某发生口角争执后继而相互殴打,丁某用脚踢打张某腹部。后经司法鉴定,张某所受损失属重伤二级。法院以被告人丁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而且逐步演化为群体性的校园暴力事件,类似的案子值得我们深思,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沉痛的。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语文课教学中又应渗透着不可低估的思想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和机制。

一、语文教材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教师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应该是情感的交流,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和体验,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课文的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自己健康的真挚情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然后辅之以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就会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教师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与的思想教育相联系,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抓重点,找突破点,使思想教育融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最重要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3、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当然还可以以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如口头作文、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卓有成效。

二、有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那么就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这需要因“文”而异,巧妙设计教育思路,以便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下面就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作几点分析:

1、不失时机的渗透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表达爱国、爱家乡主题的作品很多,典型的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小弗朗士”,一个平日里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的孩子尚且如此爱国,更何况其他的孩子呢!尤其要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既歌颂了伟大祖国河山的壮美,又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爱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篇目还有很多,教师在进行诸如这些文章的教学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愿望转化为自己好好学习,立志报国,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中来。

2、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模仿某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将是一生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要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注重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表率作用,才能给学生带好头、起好步,这样的教育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篇3

《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个公民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道德品质作为目标。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都具有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语文学科又具有优势,因为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又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因为作家的文品饱含了作家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思想,“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革命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以及《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都会从中得到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二、树立学习榜样,强调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必须注意这个规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是教师本身,“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有师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是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同志的信任》中的等等,这些人物成为榜样后,学生就会以他们的言行、思想作为楷模,自我纠正不良习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把握学科性质,讲究科学方法

1.潜移默化法:文学作品中的文与道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高空作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变成苍白的说教,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文学、文字课,而必须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情感入法:由于作家的思想感情往往比较含蓄,或借景抒情、“以写景之心理言情”,或托物言志,“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些景中情、无穷意、象外象,学生就难以把握,所以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和动作及现代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帮助他们“人文”,与作者感情相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审美境界,从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本人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以下这段话导入,“生命是珍贵的,它属于人只有一次。为此,有的人卑躬屈膝,苟延残喘;而有的人,面对刽子手的狞笑、特务的枪口,勇敢进击,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气壮山河的演讲,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千古奇文吧!”然后介绍社会背景,李公朴的被害及闻一多发表讲演前后一些情况,接着进行充满激情的模仿演讲,加上手势、捶击桌子的动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切感到闻一多正直、勇敢、无畏的精神风貌,感情上得到共鸣,对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义是深远的。

3.比较教学法:道德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道德认识水平,因此,教学中要进行比较。(1)同一课文内比较,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与镇关西二者的比较。(2)不同课文间比较,如把《孔乙己》中掌柜叫伙计往顾客酒中加水与《驿路梨花》中、梨花姐妹等人修茸、照料小茅屋对比。(3)课内与课外比较,如把《谈骨气》中的中华民族中的骨气与中学生时下流行的“哥们义气”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的道德评判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4.语文活动法:联系国内外形势、班级情况和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有钱就幸福吗”、“闪光的格言”等主题的辩论、朗诵、讲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