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护理临床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84-02
呼吸机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急救复苏和手术麻醉等领域,呼吸机治疗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在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呼吸机报警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1],参数的正确设定,报警原因的准确识别和及时处理是呼吸机治疗安全性的保障。本文就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参数设置等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为针对性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本院21个临床科室的326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采取自设问卷,问卷经查阅相关文献及有关专家审阅修改,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呼吸机报警及处理的相关知识、呼吸机参数设置及调节、培训方式等。对呼吸机报警相关知识及参数设置回答正确的记为正确,未回答或答错者记为错误,本研究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301份,有效率为92.33%。
1.2.2 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301名护理人员中副主任护师20人,主管护师52人,护师84人,护士 145人,其中本科46人,大专213人,中专41人,年龄(32.6±11.7)岁,接触过呼吸机人数284人,接触呼吸机时间(7.5±5.2)年,工作年限(12.2±9.3)年,常用呼吸机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急诊科、胸外科、呼吸科、监护室)142人(占47.18%),普通科室159人(占52.82%)。
2.2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护理人员呼吸机报警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2.3 常用呼吸机科室与普通科室呼吸机参数设置与调节正确率比较:见表2。
2.4 护士对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74%的护理人员接受过科内组织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护理部统一制订呼吸机培训计划进行系统培训。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原因的知识掌握欠缺: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常见的困难是呼吸机出现报警找不到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呼吸机回路积水引起分钟呼气量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最低,仅16.28%;当病人自主呼吸加快出现呼吸频率高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高限报警,气囊漏气或注气不足出现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呼吸机回路漏气或脱开引起气道压力低限报警和分钟通气量低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均较低,分别为28.90%、29.24%、29.90%;气道分泌物增多和支气管痉挛出现的气道压力高限报警的回答正确率为52.16%和42.86%。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不常用呼吸机的科室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常出现报警上下限设置不正确,导致呼吸机报警,护理人员找不到报警原因。
3.2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参数缺乏必要的了解:本组调查显示:参数调节掌握程度低于参数的正常值设定,这与临床上呼吸机参数由医师调节,而护士只观察呼吸机参数变化有关。45.85%的护理人员知晓潮气量的设置范围,21.93%的护理人员会根据肺功能状况调节潮气量;45.57%的护理人员选择肺功能正常患者吸气时间为0.8~1.2s,吸呼比为1∶1.5~2,19.93%的护理人员知晓吸气时间调节应考虑患者基础疾病、肺功能状态及吸呼时间对自主呼吸的影响;44.85%的护理人员选择氧浓度设置范围是30%~60%,37.54%的护理人员能根据病情、呼吸衰竭类型,PaO2调节氧浓度。以上参数是临床使用呼吸机一直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2],护理人员掌握了每一项观察指标和相应的理论知识,就能主动将病人病情与参数变化相结合,及时向医师提供信息,能增加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有利于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3.3 常用呼吸机科室的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知识及参数设置调节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P
3.4 护理人员对呼吸机报警及参数设置与调节知识缺乏的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不知晓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未掌握呼吸机参数设置的理论依据,遇到报警时,不能从理论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有些护理人员未掌握呼吸机性能、操作程序、主机屏幕菜单中的英文词汇,操作过程中出现管道连接错误、压力传感器接错、报警上下限设置错误等。有些护理人员认为呼吸机参数设置调节是医师的事,缺乏学习兴趣,遇到报警时,不愿意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报告医师处理。
3.5 系统规范的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十分必要:如今,除CCU、ICU及呼吸科使用呼吸机外,普通科室使用呼吸机的频率越来越高,调查显示有96.01%的护理人员要求进行呼吸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建议护理管理部门将呼吸机相关知识作为岗前培训和5年内护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呼吸机参数的设置与调节、常见报警原因分析及应急处理、呼吸机上机操作。让护理人员系统全面掌握呼吸机相关知识,保证呼吸机治疗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徐丽: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125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标准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结果:临床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尚未达到良好水平,对存在不足提出相应对策。结论: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培训,提高掌握程度十分必要。
关键词 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护理人员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47
标准预防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提出的一种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我国1999年引入“标准预防”,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1-2]。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经证实,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定期的在职教育,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而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更会明显降低,不仅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医护人员[3]。为此,本研究对护理人员进行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4年1~6月护理人员125名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28.90±3.10)岁。学历: 大专及以上99名,中专26名。工作年限<5年者55名,6~10年者32名,>10年者38名。
1.2方法(1)本次调查125名,全部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涵盖内、外、妇、儿、急诊、手术室等一般常见临床科室,第一部分为护士疫苗注射情况,疫苗为乙肝、卡介苗、麻疹、水痘、流感、百白破。(2)标准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用自制的标准预防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125份,均有效回收,回收有效率100%。
2结果
2.1参加调查的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其中20.80%的护士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标准预防知识的相关培训;有5.60%的人从未听说过标准预防,仅13.60%的护士表示非常了解标准预防相关知识。但98.40%的护士认为标准预防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非常重要,97.60%的护士表示标准预防可以降低医院感染,有92.00%的护士认为标准预防可以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2.2护理人员疫苗注射知晓情况比较(表1)
3对策
3.1加强护士对传染病的认知对护士进行传染病的知识培训,对传播途径、注意事项、以及自我防护等知识进行普及。定期注射疫苗等。
3.2强化岗前、岗中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可利用、讲座、竞赛、提问、考试等进行多种形式的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不同,这提示我们应分层次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并要把标准预防知识纳入护士岗前培训的内容。并周期、循环进行强化培训直到全体护理人员百分之百过关。
3.3增强标准预防意识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并要把防护知识转变成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为了应付医院规章制度或医院检查,把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需落实到每个人做每一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增强标准预防的自律性。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监测系统,给予职业暴漏者正确的用药、心里指导,确保护士职业安全。医疗伤害及时上报,传染病及时上报。
总之,医院加强护理人员的监督、检查,让护士尽快遵从新的医院感染要求,放弃老的工作习惯,并定期检测护士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纠正错误认识。
参考文献
[1]常红娟,梁艳,秦霞.护士标准预防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757-3759.
[2]程宗燕.手术室护士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115-116,117.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感染率比较高的传染性疾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及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项重要机构,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可减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的几率。[1]本文对某院临床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暴露后职业防护知识进行调查,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作为本次调查单位,并以该院46名临床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知识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影响因素。46名临床护理人员,男6名,女40名,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32.1±3.0岁,文化程度主要是大专和本科,工作经验为1―20年。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应用自填式调查方式,当场向临床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由临床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制定的调查问卷,医院和相关部门可参考我国制定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行自行设计,设计的问卷内容,应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基本信息和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等内容。
1.2.2 分析指标
对临床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程度进行测定:知晓:临床护理人员在问卷调查中,可回答正确8道艾滋病基本知识,或者回答正确的题数6;临床护理人员在问卷调查中,可回答正确14道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或者回答正确的题数9。临床护理人员的知晓率=(知晓人数/调查人数)×100%。
1.3 数据统计
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2分问卷回答不完整,占4.3%,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5.7%(44/46)。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
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全部回答正确8道题目的有20名,占43.5%,回答正确题目超过6道以上的共43例,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93.5%,表明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程度比较高。
2.3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
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有5名未听说过艾滋病职业暴露,占10.9,可正确回答艾滋病职业暴露题目超过9道以上者共有18例,占39.1%,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总知晓率比较高。46名临床护理人员中,只有8名可正确回答出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性服药的最迟期限及服药疗程,对于“使用针头后,应先套上针帽,然后置于固定坚硬的容器中”这项操作规程,只有13名,占28.3%。多数临床护理人员认为艾滋病职业暴露后,一定会被感染。但调查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对伤口或者黏膜的处理时,具有较高的正确率。由此说明,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需要医院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该院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知晓率为93.5%,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学历、是否治疗过艾滋病患者及其感染者、对艾滋病疫情关注程度。但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为39.1%,知晓率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与工作期限和是否接受培训因素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如下:
3.1 赋值说明
对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别对其工作年限、学历和是否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等因素进行赋值。
3.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
因变量为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单因素分析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对艾滋病患者或者感染者的接触程度和治疗、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是否接受艾滋病了解基本知识培训等内容。[2]分析结果表明,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与其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等因素不同。对临床护理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排除混杂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临床护理人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学历、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程度和对艾滋病患者及其感染者的治疗等。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越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越高,对艾滋病疫情的关注程度越高,知晓率也越高。
综上所述,该院临床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比较熟练,但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需要医院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