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剂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一套从竞技体育衍化而来的重竞技,轻健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而影响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总结反思我校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课程建设改革研究方向,提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就研究过程和成果情况小结并提出对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从1998年开始,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删除了以往竞技划太强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课程。从形式上改变了一个单元两个教材,五次课一个单元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采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开设有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终身性的项目,如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初级拳,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篮球、排球、足球。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发挥教师的业务专长,从而调整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2003~2004学年,结合我校“3+3+2”培养模式(三学期基础课,三学期专业课,两学期实践课)将体育教学分三个学期进行,新生入学后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第四―八学期实行选修课,逐步形成了我校非体育专业“3+5”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
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3学期的公共体育必修课程;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在前3学期选修3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3.学生在8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
课程内容:
1.体育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等11项;
2.体育选修课:体育概论、形体训练、体育舞蹈、乒乓球等17项。
二、教材内容的更新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以一套比较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教材。因此新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新的教材的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2002年5月对现行体育教学现状与现用体育教材的分析,经过在本省有关院校调研编写了《新编大学体育教程》教材,填补了我系在教材建设方面的空白。
2003年,我校《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进行选课,这样《新编大学体育教程》又跟不上教学的需要,在2004年我系又一次组织全体教师结合开课模式,根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现用教材作为参考内容,以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基准,组织骨干教师力量,做广泛的走访、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售及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讨,拟定教材初稿,在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及走访相关专家学者,制定出符合健康教育思想、适宜我院实际的新教材《体育与健康》系列丛书。
《体育与健康》单行本,共7册。其中包含了1个总册(包含学校体育,体育健康运动处方,体育娱乐与拓展训练,游泳运动等内容),6个分册(篮球、排球、健身与健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等内容),从多方面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并体现出多面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健康教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课,去订购教材、这样即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节省下经费的支出。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出去培养,请进来指导,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2001年重点课程评建中深感我们课程组学历层次较低,硕士研究生比例为零,对课程建设有一定影响,为此体育部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从2001年对课程组成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送出深造,充实他们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截止2003年7月,有14名教师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进修班的学习,均已结业。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的学历深造达到90%以上,另外我们还自己培养在读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引进硕士三名。
2.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系年轻教师的比例大大增加,为使年轻教师很快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很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很快脱颖而出,独当一面,是摆在我学科面前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我们采用以老帮新,进行传、教、带,根据教师的业务专长,选派副高职以上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目标。
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系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总书记的三个代表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不断的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使每位教师做到敬业爱岗,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
四、科学研究
1. 我部结合2001年6月省教育厅体卫处在杨凌召开全省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精神。召开了体育部科研论文报告会,会前体育部全体教师作了成分的准备,研讨会上踊跃发言,积极讨论,仅目前教学改革方向及我系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为我部今后教学工作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制定每学年召开一次,体育教学科学研讨会。
2.结合学校津贴分配制度制度,我系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3.科研立项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前,因为任课教师对科研立项理解得不深,目的不明确,从而忽视了科研立项工作的开展。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我部对此项工作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明确了目的,认识到了重要性,从而加大了该项工作的投入。
五、《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为了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到正确的积极导向作用,真正改变原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用身体运动素质的测试指标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行的是目标管理,即不管学校怎样开展体育运动,只要能达标就合格。对学校而言,新标准提供了一个评价体系,据此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场地条件、学生兴趣、爱好等来安排适合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避免学校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来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从2001年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尝试也走了一些弯路,经过课程组全体成员不懈的努力,我校大学体育课在教学内容改革与研究,教材内容的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及体质健康测试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新的“3+5”教学新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之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一切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于2003年被评为校级一类课及校级精品课。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60-01
在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有一个叫做《扶不扶》的小品节目,讲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你面前摔倒了,那么你要不要去扶起来呢?按照我们做人的良心来说,肯定是扶起来。但是人们都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了,扶着怕被扶着粘上自己不放,真正被摔倒了又没人敢去扶,进而导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品德观念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又被重新提到了小学教育的日程上来,并且放到了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本文就以小学德育教育校本建设的目的和实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始终存在于我国教育体制中,但因为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德育教育也一度成为了形式化,和流程化,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缺失。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和问题。
1、德育课程不被重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和家长只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近而也造成了近年来多发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承受能力不够跳楼,自我伤害的案件发生。以及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本可以忽略的矛盾,引发了一起起不可挽回的血案,这就都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的案例。
在学校教育中,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德育教育特别是作为副课的思品课来说,更是不被重视,因为考试中德育教育不作为必考科目,也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组织教学和家长的来说,各方面都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2、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虽然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而一些需要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内容,一般都会是课堂上一笔带过,学生缺乏体验,和进一步的认知。
3、德育课程流于形式
实现德育教育的成果的途径就是班会、少先队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但现在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流于形式。课堂教育匆匆带过,而班队活动基本上也流于形式。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基本上就是搞搞宣传活动,或者到某个敬老院慰问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为什么要学雷锋,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之处。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成长的阶段,现在我们给他们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单纯,极易学习和模仿,在他们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教育,极容易形成歪曲的人生观念。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子不满伤害至亲,路上遇见有人有难不敢伸手相帮,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生命来达到满足私欲的案例发生,可见,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重点
1、开放式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与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将要从其他基础学科出发,一方面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德育培养。这也是小学德育课程样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德育中,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多是流于形式。开放式德育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更懂得尊重和关心别人,愿意与人合作,改新道德观念。在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鼓励他们吸纳和接收更为先进的思想,并且愿意将这些德育思想,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去,真实的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制定实际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在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以及语文、数学都其他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程,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与自己的思想贴近,才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认可。切记,不要生搬硬套的灌输和外来不合适的教材运用。
3、实施和评价的善始善终
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注重培养的过程。不能为了追求效果,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校本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的日常渗透。二是问卷调查、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实施。坚持以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行为反馈为德育教学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智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实效性探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2.26(07)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在德育课程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坚持德育思想理念,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坚持德育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坚持和贯彻德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努力突出小学生特色教育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体育技能、音乐视奏技能和绘画技能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德育课程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可以采取“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原则,以此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与培养: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关于社会道德关系、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理论的基本观点;感受由于事物真善美和假恶丑等所引起的爱憎的真切情绪体验;学会排除各种内部或外界的干扰,通过自己自觉顽强的努力实现某种思想品德行为和道德目标;学会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情感支配下的正确行动。同时注重对小学生统一性发展的教育。注重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书本知识和课外行动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奉献精神,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就必须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地区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和坚持校本课程标准,尤其是校本德育课程标准。各个小学也必须努力加大教学队伍对德育课程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熟悉程度,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经济状况对!小学德育教师进行培训,促使他们通过培训班进行思想政治知识、思想品德知识再学习,以更好地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学校也可以通过考试制提高小学德育教师对人教版德育课程的熟悉程度和专业程度,同时加大对他们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以促使小学德育教师道德示范专业和榜样作用。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小学生教育、自我教育和思想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学生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并且对于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传统舆论教师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发现小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规范或舆论相反,要予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指责小学生,这样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教育适得其反。
三、注重小学德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