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态经济评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17-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保障改善民生与良好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笔者从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经历中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各生态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生态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物质需求的平稳输出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状态。一般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能使生态内部各部分之间,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是非生物环境之间,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态能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了这种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正常运行,否则后果严重。
(二)生态平衡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平衡。同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生态平衡。
一是生态平衡为人类生存提供可持续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依赖于生态平衡为人类不断输出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与物质需求;如果人类一开始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因为人类可能已经消亡了。
二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了生态平衡,保证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生态系统中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使生态平衡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三是保持好生态平衡,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过度地向生态系统索取,就会人为地破坏生态平衡,而这种破坏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再让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生态平衡状态,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甚至有的会造成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我国把保持生态平衡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生态平衡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基础
大自然是人类的栖息地,生态平衡自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利用生态平衡的资源生产各种商品与劳务,从而满足人类社会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种种需求。可以说,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如果人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执意破坏生态平衡所造成的后患不仅仅是经济社会不能发展,甚至招致毁灭性损失。
(二)生态平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人类幸福指数
生态平衡创造了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土地肥沃的人类生存环境,使得人类在地球繁衍生息数万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更加向往日丽风清、山川秀美的生态平衡环境。在这里休闲、娱乐,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怡然自得,身心愉悦,精神生活丰富,提升幸福指数。这是生态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高层次境界和美好环境,实现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关系
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一)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在2000年12月21日印发了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要求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平衡。这是因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其要防止土地资源被破坏。比如,现在全国各地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是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保护生态平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指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能力实现“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全国投巨资植树造林,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形成造福于人类的绿色力量。我国还颁布多部相关环境保护法,如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土地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保护生态平衡的举措,从而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辨证统一。
近些年来,一些区域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会有一些问题产生,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区域的环境问题。众所周知,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过程中,很多情况是一种无意识的,但是却是非常简单的,一旦人们发现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及时的进行补救,其任务量是巨大的,并且区域的生态环境很可能无法恢复原来的状态。正因如此,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于环境的管理工作,这样区域环境的质量才不会持续恶化。[1]
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理论概述
21世纪将是中国振兴和发展最有利的时期,这个时期将会遇到许多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今天和未来,环境问题都是渴求不断得到发展的需要人类深刻关注的主题。随着全球性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政府都普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迫切的发展要求、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科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从传统地理学对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描述性评价,发展到今天涉及各生态要素不同尺度的综合性评价,目前还没有标准和公认的理论框架,尤其缺少应有的定量化评价方法。[2]
二、理论基础
1.发展阶段
早期局部环境问题的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种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人类从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来获取生存资料,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环境问题。近现代过渡环境问题的阶段,工业革命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阶段,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2.评价原理
2.1人地关系原理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人地关系理论也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人地关系研究涉及到地理学、环境学、资源学、人口学、生态学、系统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计算技术、信息工程等一系列学科。人地关系的矛盾可以通过减轻人类对自然界作用力的大小,并对其加以调节,当然生态脆弱区的移民更是缓解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
2.2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诸如能源紧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世界性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来加以克服和解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外界进行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转化速度和传递方向随着人类开发强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生态学原理包括生态系统平衡原理、食物链(网)原理、生态因子作用原理三种,以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194 个,其中国家级226个,省级 733个,地市级396个,县级83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822.6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6个自然保护区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7个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
2.3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自然资源60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可持续利用、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地保护环境,以达到自然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并且不产生环境问题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来进行系统的调控,以使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状态, 实施这一战略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保证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特别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完整性的重要途径。[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多的重视起经济利益,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忽视,这就使得区域内的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国家的要求。对此,我国进行了相关规定的调整,对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这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使得环境质量有所提高。[5]
参考文献:
[1] 田文鑫,李柞泳,刘伟等.基于指标规范值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灰色聚类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19).
[2] 郑新奇,王爱萍.基于RS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4,20(4).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12.02
1 企业生态位的概念及识别
企业与生物体具有许多相似处,同样有生命周期。企业与其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这与自然界中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很相似。由此定义企业生态位的概论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中能动地适应环境,和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企业的生态位的识别,能使企业选择更为合适的竞争战略,进而建立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自己相对竞争优势。由于生态位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对它的识别也应是动态的,企业生态位关系主要有生态位完全分离、生态位相邻、生态位部分重叠、生态位完全重叠、生态位相包(为完全重叠的一种情形)。企业生态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例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开始进入某个新开发的市场或行业时,由于资源相对丰富,且竞争对手较少,这时企业的生态位为原始生态位,即企业生态位完全分离;由于市场是开放的,且存在着丰富的市场资源,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很快就会有其他竞争者进入该市场,引起生态位相邻,进而产生企业生态位的部分重叠;并随着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竞争的日趋激烈,会导致企业生态位的完全重叠。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几种企业竞争战略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几种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有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和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等。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选择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生态位,从而实现自己独特生产和经营的竞争战略。强调的是寻求营造差异化的优势。基于生态位拓展的顾客价值创新战略是指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努力探索潜在生态位,通过客户价值创新使潜在的生态位变为现实生态位的竞争战略。强调的是通过顾客价值创新,创造顾客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拓展企业生态位。基于生态位补充的协同进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与市场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的竞争战略。市场环境既包括竞争企业,也包括企业的供应商、销售商、中介商等等。强调的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扩大企业的实际生态位。
3影响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可供企业进行选择的竞争战略有很多。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所处行业、规模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适合企业的竞争战略时不同的。因此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影响竞争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从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企业外部环境又可从市场方面、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等三方面入手。市场方面的因素包括:产业与产业结构、资金市场、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社会制度与政策、文化、技术等;自然方面的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地域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企业的内部环境的因素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权力对战略选择的影响等。
4 构建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评价体系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的日益丰富,竞争战略选择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合适的竞争战略可以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获取竞争优势。竞争战略选择要求企业对战略方案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对竞争战略进行有效的评价。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评价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应用著名运筹学家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进行评价。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②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③由判断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的相对权重,并做一致性检验;④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整体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元素相对于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作为决策依据。
4.1 建立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备注:当Ck与Bj无联系时,bkj=0,
CI=0.57*0.020+0.127*0.020+0.246*0.084,
RI=0.57*1.12+0.127*0.90+0.246*1.24,
CR=0.033
在此数字例中,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C2资金市场因素在总排序中的权重0.27为最大权重,故对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影响最大。当企业的资金市场资源相对丰富,比竞争对手对手雄厚,即企业生态位与竞争对手生态位相分离或相邻或小部分重叠,那么这时企业可选择基于生态位分离的错位经营战略。
5 结论
本文从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企业生态位的简单识别,及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因素,构建了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评价模型,并以具体数字来举例如何来进行基于生态位的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总的来说,企业应该重视生态位的识别,了解生态位与竞争的关系,并且依据实际的竞争情况,不断的调整企业的竞争战略,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 ).
[2]陈丽娜.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3]尹晓路.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因素分析[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4]何晓旭.企业战略转换的影响因素及过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5]刘宏.竞争战略评价及选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28(3):32.35.
[6]王凌云,周晓艳.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模式[J].商业研究,2007,(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