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化农业发展

现代化农业发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3: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铁岭县广泛宣传,紧紧围绕“一牧一菜一榛一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及草坪、林下参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以此为纽带,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产品流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2014年5月末,铁岭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24家,其中:玉米、水稻生产等种植类合作社674家,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13家,养殖业合作社92家,蔬菜合作社77家,榛子合作社52家,花卉苗木合作社38家,寒富苹果合作社35家,中草药及林产品合作社28家,草坪合作社9家,其他类合作社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11家。现有合作社社员共2.1万户,带动农户3.9万户,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具有代表性的蔡牛张庄玉米(农机)、李千户小屯生猪生产、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双井子前成水稻种植和蔡牛镇兴民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在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3年年末,铁岭县市级以上示范社总数31家;张庄玉米合作社获“2012年度省级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4年上报国家级示范社2家;白旗寨乡凡河源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标识;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和镇西堡镇木厂西瓜等18家专业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全县标准化畜牧小区达到298个,实现产值43.3亿元;保护地蔬菜开发面积达到39.7万亩,实现产值23亿元;榛林总面积达到39.8万亩,实现产值14.5亿元;寒富苹果生产面积达到6.1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草坪面积达到3.5万亩。

二、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铁岭县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整村推进土地流转为试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县、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村级要设立联络员,上报本村土地流转情况。目前铁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6.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1%,其中,合作社流转面积19.8万多亩,种粮大户流转面积10.6万多亩,家庭农场流转面积0.5万多亩,农事企业流转面积1万多亩。其中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合作社流转面积3.3万亩;双井子镇前成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1.1万亩;新台子镇万鑫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2万亩;蔡牛镇纪泰水稻全程机械化合作社0.72万亩;铁岭县瑞宇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0.315万亩;铁岭县宏达农业机戒化合作社流转面积0.65万亩。农事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的有:九三集团流转新台子八里庄村土地0.52万亩;丹铁种业流转土地0.3万亩;希强种业流转土地0.2万亩。实现整村流转的有: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八里庄村,蔡牛镇东二台子村、北地村、北长村,腰堡镇友谊村,大甸子镇房身央村、三家子村、英树沟村椴木冲村、大宝山村、李千户镇小屯村等,涉及流转面积4.4万多亩。

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2000年,铁岭县制定了铁岭县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经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等10项财务管理制度,并以展示板形式下发给各乡镇,接受群众监督。2001年,铁岭县在全市率先实行“村帐乡(镇)管”,在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经管站组建村级财务服务中心,2004年,实行“村会计委托制”,坚持“五不变”和“三不准”原则,在村级审批之后,增加乡(镇)监督环节,强化对村集体经济管理。2013年,铁岭县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并陆续录入微机,实行网络化管理。多年来,铁岭县经管局一直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民负担四项制度执行情况、村级财务、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款及其他村级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是否存在增加农民负担,截留、挪用、克扣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情况,同时加强对村干部任期及离任进行审计。

四、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

篇2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篇3

一、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成效

第一,农业增长速度快。以色列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色列农业仍处于稳定增长期,截止1994年,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初增长了12倍,农业出口超过10亿美元,食物自给率由1955年的63.1%提高到97%。

第二,农业生产效率高。以色列农业一直保持很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据以色列农业部的综合分析,50年代初期,以色列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养活17个人,1994年每个农业从业人员能养活90人。与此同时,以色列农业人口在全国劳动力总结构中的比例则持续下降。

第三,农业结构合理。以色列的农业从总体上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几十年来,以色列从无到有发展了一系列种植业,最终建立起多元的农业种植结构,并保持了稳定与平衡的态势,展示了以色列农业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第四,高科技农业发达。以色列被誉为“高科技大国”,它将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培育良种技术、计算机运用技术、温室种植技术等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果。

第五,农业经营和管理科学化。以色列农业不仅在产销方面合理配置,而且还有一套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以色列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科技的研发、推广和服务

长期以来,以色列充分发挥本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从事农业高科技的研究。以色列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政府每年投入的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各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一般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以色列在农业科技的很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如农业生化技术、滴水灌溉、土壤曝晒、高效化肥、低毒农药、基因工程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育的高投入也是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将人才教育与知识创新视为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培育高素质人才和农业经营者作为科技立国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1995年高达9.15%。80年代末,以色列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全民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学习性社会。90年代,基础教育实行“明日:1998”计划;高等教育加大了对理工类,特别是信息等新科技专业的投入;对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了政策引导与激励,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事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中,硕士、博士占相当比例。

农民能否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以色列在普及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在“义务教育法”中就规定5-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直到18岁均为免费教育,还未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成年人要学完高中课程。此外,还制定了“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员会”、“学校督导法”“特殊教育法”等。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农民大都受到正规教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成立了专门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专门为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三、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用科技的高投入替代资源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是大国,而人均是资源小国。因此,我们应借鉴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和有效管理,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创造出最高的单位资源承载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我国14亿人口,8亿多为农民,整体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下,农村教育较落后,即使国家研发出高科技农业技术、设备,在落后的农村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是中国农业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历程,大力开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在口号上更应该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兴办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