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现代文明的特征

现代文明的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31: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现代文明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现代文明的特征

篇1

3.由单纯的休闲旅游,增加带有极其鲜明目的性的现代大学文明的特色文化旅游体验项目。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体现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等许多方面,更体现在人类培养高端人才所创造的现代大学文化和大学文明方面。特别是针对我国从历史到今天,从家长到学生对科举、对高考、对名校的重视和向往,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设计的“名校生活体验游”旅游项目,让学生走入大学校园,体验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可以组织“地方名校系列游”,让学生在本地区的重点高校校园里参观那些校园学习设施,浏览那些校园文化场所,参与那些校园活动,同学哥学姐们交流大学生活的感受,为自己向这些学校迈进奠定基础;可以组织“国内名校系列游”,让学生在清华园的清华学堂、水木清华,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博雅塔,在上海复旦景色旖旎的燕园,书声朗朗的曦园里,游览那些曾经反映国家苦难辉煌历程的百年老校校园,缅怀那些泰斗级的大师们在这里留下的成果,参与那些被称为共和国骄子的莘莘学子们令人神往的大学生活,感受国家顶级名校特有的书卷气息和校园文化,在心中立下一个美好的大学梦、名校梦;也可以针对具备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组织“世界名校系列游”,让那些心怀憧憬的学生们远涉重洋,到牛津,到剑桥,到哈佛,到耶鲁,到洪堡,到东京大学去领略世界名校的文化,领略世界大师的风采,在这些培养了所在国许多个总统、首相和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世界名校里,了解这些学校的专业、课程、毕业生、科研成果以及在世界的影响力,让学生在这里立下志向,立下目标,立下远景,促进今天的学习。

4.由过去那种重“史”轻“今”的旅游项目设置,改变为融合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双面镜”旅游项目设计。一说起旅游许多旅游设计者们往往注重历史遗迹或者自然景观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而忽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世界日新月异的多元变化,忽略人们在近百年甚至是近几十年所创造的超过过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有的人类社会新成果。人们也往往会忽略这些现代社会所体现的现代文明所创造的极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建设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旅游文化,必须注重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好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就是采取上海世博园中西班牙巴塞罗那展馆那种将新老城区建设同时展示,将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融合的“双面镜”方式。事实上许多历史名城不仅以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闻名于世,展示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同时这些城市也在建设和发展着,在保留老城区、老古迹的同时,这些历史名城也在新城区的建设中体现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文明。如埃及开罗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形成的新旧两个城市文化区就具有不同的特色,各自展示着历史和现代的不同文明。开罗原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开罗逐渐形成了两个文化中心:一个是中世界的开罗,它位于市中心的狭长地带;另一个是现代化的开罗,它位于尼罗河两岸。两个开罗城区文化性质和特征完全不同。旧开罗向游客展示的是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各种各样的清真寺,雅致、精美的古老建筑。虽然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四轮或两轮马车依然存在,甚至还有骆驼和毛驴缓步街头。而新开罗则截然不同。这里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富丽堂皇的高层建筑、公寓和楼厅,其中既有地中海式的建筑,也有法国巴黎式的风格,向游客展示的是现代文明与西方的生活方式。两个城区相当于一个“双面镜”,向人们展示不同的文化,不同阶段的历史文明。同样中国的西安这座有四千年历史的古城,也通过新老两个城区这个“双面镜”,向人们展示不同历史阶段的古代和现代文明。老城区以古城墙、碑林、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芙蓉园、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回民一条街等历史遗迹,展示着两千年前的古老中国。

篇2

[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11-01

传统被现代性毁灭,在现代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现代性与传统的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一过程中,其风险的外部影响是可以计算的。随着贝克(Beck)所说的自否性现代化的出现,这一阶段暂时结束。从此,传统的性质被改变了。即便传统在前现代文明,在谈到“现代性中的传统”这个话题时,有必要简单论述一下现代文明的性质。

一、老传统和新传统在现代性中的地位

在前现代社会的相对文明中,中心的政治活动与地方社区的生活是分开的。在前现代文明的二元性面前,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耕文明中。这种二元性充分表达了传统的特征。传统与宗教的合理化互动紧密,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传统体现了宗教的合理化过程。合理化与传统并不矛盾;反之,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我们可以猜到,合理化使传统得以长期存在下去,这在文化的口头传承中是没有的。由于前现代文明的内部特征在地方社会中传统不可能完全被传承,传统对地方社会中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无论怎样,地方社会仍然是口头传承的社会。它们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传统,这些传统与宗教的合理化体系不是完全不同就是格格不入。所以,在《世界宗教》的研究中,韦伯指出:在社区中“文本传统”的合理化会被重新改造。集中的象征性秩序被魔术、巫术和当地的生活习惯打破了。所以,在地方社区中,传统内容仍然占很大的一部分。这类“小传统”往往受牧师和政府官员的影响,他们是宗教合理化的守护者。他们对地方上的各种情况做出处理。中央权力与地方社区之间的语言并不统一,在文化上的分歧更大。因为在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所有意识形态都不同。用权力的容器来形容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再好不过了,监控机制从容器中发展出来,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社会体制的整合,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在现代国家的早期阶段,合法的传统资源仍然被监控体系所利用,如神授的君力。重要的是早期现代国家在权力体系上是分裂的,这对现代性的分析而言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民主得到了普及,瓦解了地方社区的文化基础。在解体之前,“自上而下”是监控机制的主要特征,是进行中央监控的主要手段。因此,快速发展的民族国家使民众被纳入了跨社区的整合系统。传统的最大阻碍还是自否性的制度,时空抽离(disembeding)与地方社区的撤离结伴而来。

二、现代性传统的破除

现在,在最现代化的社会里,传统在后现代秩序中也并未完全消失。在一些情境中,传统的东西还很兴旺。然而,在现代世界里,传统是以何种伪装持续的呢?在现代化的图式层面上,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新旧传统都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中。

在后现代社会中传统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用推论的形式为传统辩护。从自我出发是对传统的最好辩护,也可以在更好的互动背景下进行;在此,多层次可能是自否性的特征,正如人在充满怀疑的世界上生活困难为理由一样,可以找到为宗教辩护的理由。在对传统的推论式辩护中程式真理并不一定起作用,因为做好互动的准备最好是在暂缓暴力威胁的情况下。反之的话,“原教旨主义”就成了传统的特征。在现代世界中出现“原教旨主义”并不奇怪。在怀疑很多的情况下“原教旨主义”才具有其自身的含义,虽然现在的“原教旨主义”已失去了上升的势头,其意义大约只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统”,“原教旨主义”是不计后果地强调的程式真理。在现代的发达社会里,地方社区前所未有地遭到了破坏。幸存下来的小传统逐渐屈服于文化撤离势力的影响。在一些前现代文明中,伟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分离延续了几千年,但如今已基本完全瓦解。当然,依然存在着“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区别,这是由古典崇拜根深蒂固的影响所导致的,但这与后现代中的传统只有一点边缘关系。虽然地方社区走向终结,但依然存在着地方生活和地方习俗。然而,发达社会逐渐受到地方社区上的互动影响,所以,往往会改变地方风俗的含义,变成习惯。纯粹个人形式的例行化(routinization)是习惯的外部特征。通过重复性的练习,个人形式的例行化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不可小视这些个人行为的心理作用,它们是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的重要基础,它们为不同行动情境的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媒介的建构。在后现代的系统秩序中,经常因为抽象系统的信息改变了习惯,而由此形成的习惯也常与抽象系统产生抵触。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传统文化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反思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基督教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教世界,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它把基督教生存诠释成人的自我异化,它主张人要活在当下,一种全新的观念便激发出来。从此,摆脱了自然主义态度下经验主义思想的束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越性观念。笔者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需要以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民族精神塑造,并不是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