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政治哲学含义

政治哲学含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政治哲学含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政治哲学含义

篇1

分别论述了新版政治教材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谈了四点,不足也谈了四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分析了有点和缺点,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新版高中政治教材优点不足改进我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已有十年之久,人教版政治新老教材我都教过,比起旧版教材我认为新教材既有自己的优点,又有自身的不足。现在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大家批评指正。评头论足是为了让以后再版的教材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有四本必修,六本选修与老教材相比我认为有以下优势:一、新教材更能体现新课改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基本理念比如四本必修教材名称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强调的就是书本基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样编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事例搞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编写时以学生怎么学为主线,强调的是学生怎么学。在教材的编写上以课堂探究的形式出现,这样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三、删繁就简,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教材注重理论学习,要背的知识很多,知识点很多,理论性强。新教材删除了很多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以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比如,经济常识删除了商品经济含义;交换价值及其与价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主体含义;企业作用;股票价格计算;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效益的含义、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及途径;公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三大产业全部删除;劳动合同制度、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全框删除国民收入的非配全框删除;税收作用;纳税人含义;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的计算;银行的产生删除;中央银行及其职能;政策性银行;汇票;储蓄的含义;存款储蓄的原则及作用;邮政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及特点全框删除;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全框删除;外汇储备;国际贸易的不等价交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删除;对外贸易的含义、构成、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政治常识删除的知识有: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国家对外职能没有;政体的相对独立性;当代国家政体基本类型;国家结构形式及类型;一国两制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全框删除;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政党制度及其类型;资本主义政党作用;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民族及其基本特征;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我国宗教概况全框删除;实行政策的必要性;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国际法及其作用;联合国的机构;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形常识式。哲学常识删除的知识有:制约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原因;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因果联系;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方法论;内外因;适度原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正确价值观标准;第二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全部删除;人的属性;为什么人生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走出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第三节,“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全部删除;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全框删除。删减内容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四、教材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加了文化生活这一模块内容,与国家的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教材具体内容的设置上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政治常识的实用性,减少理论的说教,增加了事例案例,通过具体的事例案例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观点。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瑕不掩瑜,我认为政治教材还有很多不足:1.教材编写者没有深入学生教师的实际,没有仔细研究初中政治教材和高中政治教材的理论衔接,现行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关联度不强,知识不成体系。从内容上说为了删减而删减,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不考虑老师教学是否能教会,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不考虑学生知识储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肩负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理论性的语言太多太强,不利于学生学,也不利于教师教。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在百度里找各种新词怪词难词。我希望教材编写者们不要哗众取宠,不要自视甚高,要放下姿态,把高深的理论知识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容易,效率就更高。老师教起来就更得心应手。比如,我正在教的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中关于联系的多样性的这个知识点,课本表述的就很凌乱,很深奥,很难懂。前面将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后面直接出现我们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最后又讲到一切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究竟在说什么,学生理解不了,老师在上课中也很难解释。3.教材在整体结构次序上应该做微调。我认为文化生活可以放在必修四哲学生活之后。文化生活中多次提到实践这个哲学术语,比如在讲文化创新时就这样表述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学生不理解实践是什么怎么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一点就是每个框题的内容分布不均,相对简单内容少的知识放在一框讲解,而相对难的内容多的知识放在一框。这样老师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把一个框题的内容分开讲解会破坏原有的知识体系,如果用一课时的时间讲完内容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所以我认为再版时要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分布,使每个框体包含的知识点相对均等,这样有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4.新版人教版教材最大的缺点我认为是知识不成体系,杂乱无章。表面上内容做了大量的删减,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减少其实不然。由于新教材缺乏知识体系,书上涉及的知识点虽然教材上没有表述出来,作为教师你要把书本现有的知识讲透彻,必须要书本涉及的知识讲透彻,这样一来老师讲的内容比以前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的痛苦。所以我希望再版的时候强化知识体系,知识的编排要有条理,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之,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很多不足,我相信只要有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材会越变越好,学生会越来越爱学习政治,老师会越来越乐教政治。

参考文献:

[1]刘跃,张成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指瑕[J].教学与管理,2009,(9).

[2]黄伟.优化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提升政治教学品质[J].文教资料,2012,(22).

篇2

关键词:政治哲学;社会;个人

?职称网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

一、 政治哲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实事求是的说政治哲学在今天也尚未成为一个让大家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们依然还愿意按照其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或者“法和国家哲学”的名称。也有许多人认为政治哲学属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抑或是社会哲学。这些繁杂的现象让我们对政治哲学进行界定产生了较大的困难。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一直秉承欧洲理性主义传统,他曾在其代表作《什么是政治哲学》中指出“政治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政治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韦伯在其《学术与政治》一书中直接从国家的角度着手分析政治,认为政治的核心体现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但是权力却是有其独特指向的。政治先于国家,而且政治的功能要远远比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广泛、全面和深入。

?从本质上来说政治乃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团体内部为了分配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各种行为与制度,这些社会团体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具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统一的规章制度、一定范围的领土。由此可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国家便是人类政治的最为典型的表现。国家范围内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的政治行为及其相应的原则与制度需要一定的观念作指导,这些观念可以有各种来源。于是,政治哲学研究上述政治行为所遵循和遵守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所从出的规范和价值的观念,这些观念的基础,以及由这些原则和制度构成的基本结构;研究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学派就此提出的各种判断和观点;政治哲学同时还研究有关上述问题的方法论。在这里,人们还就什么是社会、个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发生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涉及事实,而且也涉及人们为自己的理解所建立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就属于规范问题,因而也在政治哲学的视野之下。

?

二、 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的界定及其特征

?任何政治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任何利益分配都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本前提的。所以理清政治哲学中社会与人的基本概念问题是我们其余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下去的先行条件。

?在政治哲学之中,社会一词具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人类群体性的存在,各种语言、制度、观念、习俗、结构和历史等等物质和精神都是人类群体性存在。二是指与国家相对而言的人类有组织的群体,也就是除了国家行为、原则和制度以下,其他的都是社会的领域。事实上,国家行为在终极层面上都是强制的,这也是韦伯等学者们所强调的国家以暴力垄断为其根本特征的原因所在。那么,任何相对于国家行为而言没有终极强制性的行为都被称为社会的行为。举例而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国家制度,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行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必须要国家通过行使其税收职能来具体实行的,众所周知,税收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慈善事业,其资金与物资都来源于人们自愿馈赠的捐款和赞助,并且慈善事业的获益者也是由慈善团体根据其自己的信念与章程来指定的。

?在政治哲学之中,怎么去理解个人直接关涉到一系列基本的原则与制度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问题。关键之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是构成社会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中间,单个的个人是否是最为基本的权利义务的主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一个人出生在农民家庭,便就当然地只有农民户口,却不能选择居民户口。在欧洲亦然,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家庭,贵族和农奴的身份都是世袭罔替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个人取代家庭成为组成社会的最为基本的单位,权利义务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分配的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分配的,也就是说个人成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然而这并不是说所有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拥有了政治权利。职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公民社会里,法律规定的成年的个人应当是享有与所有其他人平等的政治权利的。由此观之,政治哲学中所谓个人便是政治性团体里独立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三、政治哲学中的社会与个人关系

?在政治哲学中,如何理解认识并进而规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着诸多分歧与争议的问题。关于社会与个人问题争议的主要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人们在确立社会基本原则与相关制度时,究竟是以社会还是个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问题。因此,社会常常又被理解为国家或者其他诸如民族、宗教等某一特定的团体。一种观点认为,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是社会基本原则与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持该观点的人认为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必须是建立在确保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与自由之基础上,这些权利与自由拥有最优先被考虑的属性,坚决不能以国家的或其他社会性团体的名义来侵犯和践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这种类似于自由主义的观点今天渐趋流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旦脱离了社会,个人便是一个没有办法规定的抽象的存在物。诸如国家等政治性的团体,其首要的目标就是要保证这个团体里所有成员的安全、权利和福利。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必然高于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在现代社会的很多情况下,公民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通常都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除此此外,每一个社会性团体都拥有其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与文化相对于其成员而言就就具有天然的优先性。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以及现代的社群主义都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只是认为这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始终是有限制的。

?前文所论述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除了涉及到态度与立场之外,还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因为关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观点主要不是用来解释现实,而通常是用来设想或规划某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究竟是以社会为基本出发点还是以个人为基本出发点的选择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比如,通过为每个人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并且充分地维护这些权利,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是否就因此而能够建立起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举美国这样的以自由主义为主要观念的国家为例,基本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得到优先的维护和保障的,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美国是否就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其次,如果它存在着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利就可以解决?第三,在遭遇外部的危险时,美国的个人权利的保障还能维持不变吗?

??

参考文献:

?[1]马德普:政治生活中的应然逻辑——政治哲学的立论基础与方法论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王南湜、王新生: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篇3

老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展示了独特见解。[1]老子哲学以自然主义哲学为架构,以“道”为核心,崇尚自然,把自然状态作为其思想的逻辑前提,体现了自然主义色彩。老子学说的发展有其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老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建设具有很高价值。

一、道法自然的政治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基础和政治思想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道居于核心地位,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从“道”出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道,就不能抓住老子哲学系统的本体论。老子的宇宙之道不是清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给“道”一个混沌难识的解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个迷离又含糊的宇宙本体论,只好“强之为名”,“字之曰道”。[2]

1、道的自然性

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最高价值,老子以“道”为本体,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存在价值的根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世间所有的万物都要效法自然,道也不例外。道是最高的本体,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然。王弼在《老子注》中写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是“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世间万物最普遍的原则。整个世界依照自然规律存在与活动就是自然,也就是道。[3]“古之善为道者”“敦兮其若朴”,自然是道的根本精神,具有普适价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25章),道是一切万物的根源,又内生于万物,是万物的根本属性。“道”受到尊崇也被人珍贵,就在于顺其自然本性,发展为独立的存在,根据环境顺势生长,即所谓的“物行之”“势顺之”。“道法自然”学说是老子哲学的总纲领,老子这里所说的“道”,是万物生存的规律和法则,也是道法思想的本质。[4]“道”创造万物没有目的性,完全任万物自我化育而不加干涉,也不期望得到回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都说明道的无所取性和自然性,是“玄德”。“道”创造万物,遵循着自然的原则,“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体现着“道法自然”的原则。这从根本上说,“道”的自然本性是最基础的,具有元价值的逻辑和意义。

2、“道”的行而上

老子的道具有形上性的特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道是无象无物、混沌未分无法用经验来感知的,也无法用感官来触碰它,它没有确切的形体,散漫在浩淼的宇宙中,只能靠理性来确定其存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真实客体和存在物。“道者,万物之奥也”,(第62章)老子对“道”进行进一步的抽象,使之成为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道”是一切存在的依据,是物成为物的“所以然者”。它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老子道论已经超越了宇宙生成论的范畴,是水平很高的哲学本体论,是先秦时期哲学的最早的本体论学说。道是无形无状的形而上本体,也是天地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天地人都是由道产生,并按照道而运动。[5]虽然不能跟宇宙生成论有清晰的界限,但是老子“道”具有的本体论的特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无事取天下”的政治社会主张。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治理和管控国家的方略原则。只有“无为”才能更好“无不为”。通过无为政治,使民“无知无欲”,以达到“无不治”,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表面上说无为,实质上是有为,这就是对“君人南面之术”最好的诠释。

1、 “无为”的主要含义

老子的“无为”学说主要有三层含义:无为即自然、无事和善为。[6]第一层含义,无为和自然是分不开的。老子的形上学认为“道”是本体,实质就是“无为”。“道常无为”,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生长,不外加条件约束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73章)都是不作强求之意,是顺应自然的一个过程和范畴。“自然”和“无为”密不可分,无为体现着自然的观念和范式,自然是无为的效果和价值。[7]第二层含义是,“无事”是“无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无为,事无事”,老子厌恶战争,认为战争违背了道的自然无为之性,所以“不足以取天下”。无事可以理解为无欲不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37章)老子倡导的原则是清净治国,也就是清净无为。第三层含义是“无为”即“善为”,老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老子不是一味的反对为,而是要恰当的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65章)这里的善为是道的固有属性。在他看来,无为就是不妄为不乱为不轻为,是顺应自然的作为。

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本源和本性,“有”生于“无”,“有”是短暂性的,“有”不是对历史进步的肯定,而是对万物本源和本性的破坏。因此,应该守住“无”,反对“有”。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任何外在干涉都是不必要的。对于一个事物的发展来说,任何外力都是妄为,破坏了自然程序,不利于事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遵循“道”的法则,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情,对客观事物的变化只是辅助而不擅加干涉,做到“辅自然”或“顺自然”。[8]

2、“无为”的政治主张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无为政治最好的概括和说明。这句话一方面是说君主在政治活动中要敢于治,而非不治;另一方面是要小心谨慎,不妄为。老子所生活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则在于社会道德的沦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秩序,客观上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混乱。如果不上贤,民不会有争心,个人的欲望也不会产生,人们就会过自然有序的生活。君主应该体恤民情顺应民意,做到政治上“闷闷”“察察”,百姓才会“淳淳”“缺缺”,这样才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老子并不是否认社会秩序,而是反对强加的秩序,他所要建立的社会是一种内化完美、自然秩序的社会,是通过“无为”方式达到的。老子提倡“无为”,反对“有为”。只有“无为”才能“无智无欲”,要“绝圣弃智”以达到“民利百倍”的效果,追求自然和谐的状态。

三、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小国寡民”是老子的治世思想,也是“无为政治”的必然体现。老子在散落农村的基础上勾勒出质朴单纯的原始自然状态,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是对“无为政治”的一个憧憬。

1、“小国寡民”的自然性

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是一幅美妙和谐的田园诗画,充满了欢乐的自然气息。老子想让百姓享受自然而平淡的生活,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也可以说是清静无为政治的一个愿景和实践。这里民风淳朴,没有战争和沉重的赋税,社会秩序不需要强制的手段和规范来维持,人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经济上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各个村落之间由于交通不便没有交往,任其自然发展,这是质朴单纯的社会图景,老子勾勒出了“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其实,“小国寡民”自然性的背后折射出的还是老子的无为政治原则:尽量减少统治者的欲望,奉行自然无为的原则,让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生活。这样的组织形式符合自然的政治模式,符合“道”的价值和道德评价标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是人类经过文明发展以后对自然的自觉回归,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是“至治之极”的理想社会,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的表达方式,这是人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9]

2、平等自由的秩序

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当时的政治腐化,社会动荡不安。他憧憬现实社会之外有一个理想美好的社会,超越现实社会特征,描绘了一个生活古朴平等自由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充满着原始社会的自然气息,平等自由是社会的基础。老子哲学的一个基调就是自由无为,反对现实社会中的剥削现象和等级秩序,认为这是违背“道”的。道是万物之母,从根本上万物是平等的,没有天然的高低贵贱。人类社会中等级秩序差异是人为的,是对人本性的异化和扭曲。老子的平等是对现实“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和否定,通过描绘自然状态的生活,体现了老子想以自然秩序代替人为社会的等级秩序。“道”是自然平等的,人们应该法自然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的良好秩序,尊重自然主义的原则以达到“民自化”“民自朴”的境界。消除等级压迫,使社会充满平等自由,达到“小国寡民”的那种宁静平淡的生活秩序。“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从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追求一个纯朴恬静,平等自由的社会。(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琴.老子政治思想浅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文集(第一卷 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朱光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解读[J].中国宗教,2007,12

[4]刘玉堂,邓丹丹.楚简《老子》道法思想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1,3

[5]陈国雄,史建成.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学诠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2,8

[6]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