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政治文化的要素

政治文化的要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政治文化的要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政治文化的要素

篇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21 — 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目前学术界还有多种不同观点。如何分析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直接影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计划、措施、目的的制定,及目的的实现效果,因为我们制定任何计划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最好的效果。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第一个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效果还不很理想;第二个还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者应该积极投入探讨当中,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发展。

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主要代表性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来,人们对它的构成要素就存在不同看法和意见,比较有信服力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三要素说”,这三个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三个要素,于光远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构成;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构成;〔1〕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质”;〔2〕第二种,“四要素说”,张耀灿教授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质(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社会经济关系(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任务的物质关系)”;〔4〕第四种,“五要素说”,主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构成”;还有看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五大要素构成”。〔5〕除此之外还有“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八要素说”等等,以上就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不同看法,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共同观点,即大家都公认“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肯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应成为思想政治过程系统的要素

理论界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环境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要素,包括张耀灿教授的“四要素说”、陈秉公教授的“三体一要素说”都认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然而有些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认为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要素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基本要件和因素,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素必要包含在这个系统的内部。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必须要具备的特点:关联性、单一性、内在性(要素是系统有机体内在的构件〔6〕)。环境要素固然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但环境是包括了包罗万象的外部世界,它是环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周围,它可以与教育介质等合并在一起的,所以环境要素不能构成一个单独要素。

罗洪铁教授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思想政治环境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过程和系统论角度。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涵,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根据定义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要想成为这个系统一个要素就必须是它内部构成要素。第二,关于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它就会有自己的子系统,此外它还必须有活动实施的空间。如果把环境作为一个子系统,那么便要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存在和运行空间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何以能够存在,在哪里运行。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一个活动空间,那么它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在因为,而不是内在的子系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不了如此庞大、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从宏观角度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分为自然、社会和传统精神文化、现代精神文化环境。如果把环境要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个子过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可以包括世界历史当中一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根据陈万柏、张耀灿教授的表述:“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8〕

以上观点罗洪铁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和影响,但它只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存在条件,而不是它的内部构成要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

事物结构影响其功能发挥,尤其是事物各个部分结构次序对整体功能发挥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才能更好优化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就需要了解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及构成模式。

按照范围大小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亚环境和小环境,按照构成要素的成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分成四个子系统,依据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一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级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和精神环境;三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和社会物质环境,传统精神环境和现时精神环境;四级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物质环境系统中自然介质、资源、营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系统中的传统物质、现实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精神环境中的传统思想、道德、艺术、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现时精神环境中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和制度等。

四、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起重要作用,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所要求的人才,最形象的表示方法可以引用罗洪铁教授的比喻“医生的功能”和“体育教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经过一定介质,要想对人生理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物质环境作为介质,要想对人是思想产生影响,就必须以精神环境作为介质。所以从宏观上看,我们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功能,我们就必须要优化它的介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

(一) 优化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又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物质环境,人们对这两种物质环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优化这两种物质环境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区别。

1. 充分利用自然物质资源,提高人们生理素质和智力发展。

自然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原始的、未经加工过的各种自然物质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然介质(地质、地形、气候、太阳辐射)、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等等)和自然营养(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等等)。某些原始的自然环境条件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说适应并且充分利用,例如气候、地形、原始自然资源。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挖掘和利用地面资源和地下资源,增加营养的吸收,增强自己体质,从而增强自己智力水平。

2. 建设社会物质环境,为带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设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社会物质因素的总和,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不但给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场所,而且还在精神层面上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在不好物质环境里甚至还会起到歪曲的作用。例如中国优秀的古今伟大建筑物(长城、三峡工程、孔子像等等)可以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困难时全体中华儿女能团结一心,共同战胜困难。但是有些社会物质环境是可以歪曲人们思想意识的,如日本的靖国神社,它会引导人们歪曲历史,忘记自己罪行,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优化社会物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优化精神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总和,宏观上它主要是分为传统的精神环境和现实的精神环境,微观上主要是包括传统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当今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行为。精神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起到导向、约束、激励的功能,这一点我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

第一是发扬传统精神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前人凝聚了人类优秀的智慧和结晶,如儒家文化、法家思想、宋明理学等等,虽然有些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和要求,但是有些道德标准是亘古不变的,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在教育和行为中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精神上要加以理解和吸收。

第二是优化、净化、提高现实精神产品和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正好处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世界和平和发展也遭遇新的挑战,所以我们如何保持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精神上的选择,所以国家应该如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这是极度重要的。我认为国家应该从制度、思想和行为层面创设一个有利益大学生坚持信仰,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信心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 考 文 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

篇2

一、行政生态学概述

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行政生态学以各国经济、文化、意识、历史等因素对其公共行政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旨在借助相关。行政生态学的要义在于借助其纵向和横向两个研究维度,通过对关联性因素的分析来解读影响公共行政的主体因素,继而探讨此种情况下的公共行政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横向视角下以社会这个大系统为考察范围,用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观点对诸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析某个国家的政治、行政现状。

二、横向视角下里格斯行政生态环境五要素分析

(一)经济要素。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启用“市场―企业”的经济模式,并成功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面对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矛盾不断激化的客观现实,日本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轴心国成员发动了,旨在通过资源掠夺、政治奴役等侵略手段为其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在亲美政策的指导下从最初的承接产业转移到后来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资本的快速积累。在政府经济职能方面,政府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而变迁职能,经历了政府替代、政府主导、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与公共行政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经济水平提升推动了政府公共行政的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公共行政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经济体制方面,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企业”经济模式进行良性整合,政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利益维护、企业监管等服务,确保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方面,日本实行二元化非同质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由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二者分居主导和辅助的地位,共同支撑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高科技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转移。

(二)社会要素。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五要素分析的视角看,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即自然团体和人为团体。自然团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而人为团体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与武士的道德规范及精神有着重要关联,已形成日本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的政治、社会生活影响至深。现阶段之上两种团体在日本社会仍然存在,天皇为核心的皇族及政治世袭家族组成了日本上层社会的自然团体,而以工会、商会、政党等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组成了日本社会占主流的人为团体。“忠义”、“和为贵”的思想使日本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成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在日本一极多党政党制度中自民党这一政治利益集团长期占据着执政党的位置,而松下、Toyota等商业集团亦在日本的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沟通网络。沟通网络与其他诸因素息息相关,由社会文化水平、语言使用、社会舆论、沟通渠道等构成。日本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使得日本民族文化具有矛盾的内聚性和开放性,一者,“和魂”与“神道”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催生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向心力;二者,日本文化极强的吸收性让其能最大程度的接受并转化优势文化形成日本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异质文化、本土文化的良性整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对沟通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日本神道精神,是日本民众的精神信仰和伦理准则,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日本的义务教育截止到中学毕业,9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进入高校深造。整个日本国民的识字率和国民素质都较高,为沟通的顺畅化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神道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以天皇为核心的神道教自此产生并成为国民的精神基础。

(四)符号系统。在行政生态环境理论中符号系统因素包含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等内容。日本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推行以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为特点的议会内阁制政体。对君主和议会的作用进行换位,明确在民,天皇并不掌握实权,天皇只是整体象征,行政实权掌握在首相手中。日本自古以来推行“万世一系”的天皇崇拜,政治神话色彩鲜明。外加武士道“忠义”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神道教等意识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煽动性和迷惑力的天皇权威,成为驱动日本国民盲从、协助侵略战争的历史心理方面的深层因素。在政治典章方面,二战后日本颁布并实行《日本国宪法》,并将其作为日本法律体系中的最高规范。在政党制度方面,日本实行“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一极指自民党,日本自1996年实行小选区制,对现有的政党制度形成了冲击。

(五)政治构架。里格斯五因素理论中政治架构主要指政治、行政的关联。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规定,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的政党负责执政,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拥有决策权。行政服从于政治,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由政党组成执行主体。议会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在行政执行上内阁(首脑)集权。在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上,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议行相容”状态下国会“议”者颇多但“行”则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芳,杨平.日本行政生态环境及其对日本公共行政的影响[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

篇3

2、确定的领土。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