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数字资产的概念

数字资产的概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数字资产的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字资产的概念

篇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媒体资料信息存储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电视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不再以传统的磁带或者光盘方式保存音像、图片、文档资料,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数字化进行存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出现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它实现各种资料的存储、管理、利用及再利用,真正使多媒体资料从无形资产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媒体资料从资产到资本的转换。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珍贵的、记录时代变迁及见证其博物馆发展的音像、图片和文档资料,它们都有着长期的保存价值。2009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始使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与管理。本文在介绍相关观点时,将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简称媒资管理系统,是对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文本文件、图片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检索、转码、,以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其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保存和管理好这些珍贵的资料,以满足影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交换的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简单地说,就是把素材资料和成品节目存起来、找得到、用起来、编成片子播出去。

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使媒体资产产生最大的使用价值:1、媒体资产管理系统首先应实现各种音像、图片、文档等资料的归档、检索、管理等功能。2、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满足资料的再利用,为生产制作文化产品服务。方便用户搜索使用珍贵资料和历史镜头,使文化产品的制作内容更加丰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工作流程得以改进。3、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能和后期制作系统、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播出系统、IPTV以及本单位综合信息网络系统互联互通,以便为它们提供服务。4、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该包括资料的交换和运营管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交流,或者作为商品在线销售,实现媒体资产价值的最大化。5、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应实现更好的安全防护、提供授权等,并具备用户认证、版权控制、系统安全保障等功能。

三、媒体资产管理的用途

不同对象的目的和用途不同,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的概念也有不一样的认识:1、对于媒体制作单位来讲,它是一个端到端的对各种类型的媒体资产,如音像资料、文本文件、图片等进行其寿命期内综合管理的总体解决方案。它完全满足媒体资产拥有者整理、保存、搜索、编辑、各种信息的功能需求,并给媒体资产使用者提供在线内容与简便的访问方式,实现媒体资产保存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地利用媒体资产。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大量的音像、图片、文档资料,其中以历史视频资料最为珍贵。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其音像资料实行采、编、存的一体化工作流程,通过标准的数字存储格式和载体、科学合理的编目和检索,以及规范的操作流程管理和运营,实现了音像、图片资料的提供业务,能有效地为宣传工作服务。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曾经给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卫视、山东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单位提供过视频和图片资料。其中配合中央电视台制作《真情说红岩》提供过大量素材资料,此节目在央视十套的《人与社会》栏目播出。为了使节目内容丰富真实,中央电视台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媒资库里提取了大量馆内历年重大事件、大型活动,以及相关景点等视频、图片资料,由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媒资库使用了统一管理,这些资料很容易就能查找到,并且导出也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重庆卫视《记忆》栏目推出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千秋红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不仅参与拍摄和特效制作,还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图片资料。2、对于音像资料管理系统来讲,就是为满足音像档案室存储、管理大量音像数据的需求,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实现音像档案室的素材、成品节目等媒体资产的数字化管理,解决各类多媒体数据资料的存储、编目、检索、转码、等问题。它不仅实现了媒体资产的数字化存储和再利用,更将媒体资源真正形成一种资产,达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将拥有的视频资料分为:纪念活动、社会活动、参观接待、人物采访、舞台剧目、陈列展览、会议仪式、景区管理、素材资料、编辑存档十大类。编目内容包括:事件时间、事件地点、主要人物介绍、内容介绍、拍摄人员、编目人、上载人等。

四、媒资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媒资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建立媒资档案管理有关的各类操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绘制与媒体资产操作规程相匹配的档案管理流程图;健全和完善媒资平台下档案的收集、归档制度,媒资档案的在线、近线和离线库房管理制度,以及媒资档案的利用管理制度等。2、培养高素质的媒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媒资档案管理需要具备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人才制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媒资档案管理人才,并科学制定现有人员的培训计划,使媒资档案从业人员成为既精通业务又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全能型人才,在媒资档案管理方面充分发扬创新意识,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需求。3、注重做好媒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档案信息资源是各文化单位的宝贵财富,确保媒资档案信息安全,是媒资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媒体资产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规章制度,提高媒体资产管理的安全保障能力。

篇2

对于媒体资产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对其中的一种观点颇为认同: “所谓‘媒体资产’,广义上来讲,包括媒体所拥有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储备的资金等属于媒体的一切财产;狭义来讲,就是数字资产,即媒体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有价值的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和内容”。

对于广电业来说,音像资料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保存形式。从“音像资料”到“媒体资产”,这不仅仅是对一种事物形态归纳、表述的变化,而是对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提升和转变。当今世界是一个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网络覆盖的无极限,新媒体的视听形式不断创新,人们对知识信息在广度、深度上的海量需求和信息交换,催生了音像资料保存手段的革命,同时也让人们对音像资料——媒体资产的资源价值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使音像资料所具有的巨大资源价值得到凸显,从而开始了对其内容资源的重视、保护、研发大战:谁掌握了内容资源,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划分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节目内容平台的中心,是一个集音频视频数据数字化、编目、存储管理、检索和于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该系统就如同一个媒介的全天候全方位管家,它将各种媒体资料,包括视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下,使得存储、利用、再利用更加方便可行,实现媒体资料的资产化和价值化,为媒体资产提供了收集、保存、查找、编辑、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仅使新的业务,如数字电视,网络媒介能够获益,还可以简化和提高以往素材的再利用过程,同时对于传统的业务,例如新闻制作,节目制作也能产生新的提升。

随着电视台和业内厂商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逐步了解,渐渐的,对于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进行了划分,进而细分出了功能和侧重点不同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制作生产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制作型的生产媒资,面向电视台节目编辑、制作的生产模式,通过网络设备与媒资提供的服务,各个制作站点可以共享媒资库中的资源,进行资料的高效浏览与使用,实现上载资源的第一时间共享,提升节目生产的效率。

播出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播出型的媒资系统,面向电视台播出业务的需要,与制作系统、总编室系统、播出系统及生产管理系统的全面配合,完成对播出素材的存储、检索和管理。系统针对播出业务的特点,提供了自动、高效、安全的管理策略。

新媒体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即面向于网络,手机,IPTV等新型媒体的媒资系统,这种媒资资产管理系统应用于新型媒体的独特运作方式,将电视台中的媒体资料经过统一转换分类,搭建专用的流媒体和管理平台,实现面向富媒体的资料供给。

资料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为各生产系统及生产媒资提供海量资料的存储和检索手段,在对资料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和编目后,给各业务系统今后的资料再利用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同时,资料媒资也承担着传统资料和外购资料的数字化和编目,提供统一的版权管理、使用统计和计费,统一对外资料和进行资料交换。

针对不同应用环境搭建不同功能特性的媒资系统是符合电视台实际发展需要的,这样的建设方式,能够有效的保护投资,使得物尽其用,其建设价值能够在较短的周期内显现出来。同时,各种特性的媒资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这使得不同的管理平台之间能够很好的承前启后,完成全台媒体资源的“四化”(数字化、网络化、流程化、效益最大化)管理。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概述

下图是新闻生产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逻辑示意图,图中的虚线框中的部分为生产型媒资系统,负责电视台新闻网等系统的媒体资料供应,同时解决子系统间的互联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一方面通过SOA架构的数字管理平台(DCMP)提供编目、转码、迁移、等一系列公共服务给接入的子系统,同时融合播出型媒资的功能在其中,达成面向播出系统的节目备播和资源管理。另一方面,与全台主干平台系统相连,进而完成同全台中心媒资系统、全台收录采发系统以及高清生产媒资系统的联通,使得从媒体资源的收录采集,到媒体资源的编辑利用,再到媒体资源的归档再利用通路整个贯通,让精细化的内容管理覆盖到整个全台业务流程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标清生产媒资中的编目规则包含于全台编目细则之中,从外派的记者到制作网编辑人员再到标清生产媒资资料管理人员所记录的编目相关信息均可以最终继承到中心媒资的深度编目中去,既提升了对于媒体资源描述和记录的精准度,又降低了最终深度编目的复杂度,使得台里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该管理系统通过采用符合台里资源使用习惯的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使得处于使用活跃期的资源均保存在生产媒资中,方便快速查询和调用,同时活跃度低的资源则归档到中心媒资,使得生产媒资的存储空间被有效利用起来,而近期进行专题制作需要的相关主题包会提前由系统资料员整理出来,推送到下载位置供前端编辑人员下载使用,变传统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的服务提供,这种改变传统被动式响应方式的主动“跨界”服务,将使媒体资产管理平台的价值产业链更好更快的建立起来。

“承前启后”

是媒体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

有学者曾今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推动着资料、信息和档案事业走出地域的限制,走向一体化,而媒体资产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广电系统资料、档案一体化管理成为必然。如今,今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的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电视、电信、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已经势在必行,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方式的瓶颈即将打破,到时,坐拥丰富自主媒体资源的广电将迎来无穷的机会,而把握这些机会的基础就在于建立功能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平台,使得内容服务可以面向多群体,多终端,满足不同受众对数字化传媒内容的新需求。

篇3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31

[中图分类号]F272.7;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6-02

0 引言

“数字油田”(Digital Oil Field)来源于戈尔在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的概念,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为石油企业的一项战略目标。当时的“数字油田”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尚未确立明确的构架,但其理论思想在学术界和石油行业中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几年,学术界和业内专家对它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国内的石油企业也立即开始的数字油田的规划以及具体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建设经验。

1 数字油田的理论内涵

1.1 数字油田的定义

随着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数字油田”这一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完善。狭义“数字油田”的定义,是一个以数字地球为技术导向、油田实体为对象、地理空间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融合,可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表达,集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特征的技术系统。从广义角度看,数字油田是全面信息化的油田,即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油田实体和石油生产企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2 数字油田的基础与核心

数字油田是一套贯穿于油田价值生产全过程、覆盖油田开发各技术环节的闭环系统,在平台与井下之间实现一次性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传输以及实时数据处理,将复杂的油田结构以虚拟油田系统中的可视、可交互的三维动态图像形式展示给管理者,从而在作业过程中实现对勘探开发方案及具体作业措施的实现监控和指导。

建立数字油田的核心是利用高效、智能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实时信息流的并行处理,将油田实时的运行生产状况以直观、准确、多维的方式传递给生产管理者,并且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整体的发展趋势及内在规律。

1.3 数字油田的结构

广义数字油田的结构划分为环境层、数据层、专题库层、模型层、应用层、集成层和战略层7个层次。其中数据层包含源数据子层、专业主库子层和数据仓库子层3个分层次。

而战略层作为其中的最高层,负责制订数字油田的整体性方案与建设策略,因而主导数字油田整体的发展方向。在战略层,要依靠数字油田建设达到企业再造的目的。

2 国内外数字油田建设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状况

在数字地球概念的推动下,国内外油气行业相继提出了类似数字油田的概念,如“信息油田(i-Fields)”、“智能油田(Smart Fields)”及“未来油田(Fields of the Future)”等,积极制订数字油田的发展规划,并在科研和实际生产环节中对数字油田的主体技术进行广泛的探索。斯伦贝谢公司2003年采用GigaViz微机集群三维可视化地震解释&虚拟现实系统,发挥其在数据管理、显示和解释领域的优势,并整合入GeoFrame油藏综合描述系统中,形成灵活的综合油藏应用平台;斯伦贝谢公司和雪佛龙从2000年开始就合作研发INTERSECT技术,并不断推出基于该技术的新一代油藏模拟软件,这个软件可以模拟大型复杂油藏以及高度非均质性体系,并进行复杂的油田管理;英国帕吉特公司致力于油田可视化平台和协同工作环境建设,其独创的“智景平台”技术能够集成运用计算机中控、网络、大屏幕可视化、音视频等设备,打造服务于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的智能交互平台;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4年开始实施“未来地下工作室”计划,核心包括2类设施:①地下数据采集和管理工具,②可视化的地质建模、地理信息及复杂油藏的监控软件,实现内部软件与外部开发软件的整合,并支持全球功能结构。从整体来说,国外油田公司在油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上更加先进。

2.2 国内发展状况

国内的石油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对业务的促进作用,纷纷抓紧投入到数字油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资源、市场、国际化”为战略思想,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旗下的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以及“数字油田”概念的倡导者,率先提出了数字油田的7层架构模型,并基本建成了勘探、开发、地面工程三大综合数据库和经营管理数据库。新疆油田公司在2002年提出建设“数字新疆油田”的目标,目前已成为国内首个全面数字化的油田。经过的多年建设,中国石油集团通过数字油田的实施,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控、支持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促进管理变革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从2001年开始,以ERP系统为切入点,全面展开数字油田建设。集团建立了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生产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营运平台以及信息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其开发的国内首个制造业集团级的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实现了集团整个生产运营信息的集成。通过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实现了油田企业跨专业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高效应用,对原油资源调动的实时监控。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以“业务驱动IT引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理念为指引, 于2004年进行了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提出了以“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为IT建设目标。经过5年的建设,实现了在集团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经营管理基础信息平台。集团把油田设施资产信息化管理作为建设数字化油田的重点,于2009年实施工程设施数字化项目(EDIS),完成了在建33座平台数字化和数据中心平台建设。

从整体来看,国内数字油田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比于国外数字油田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距离真正的数字油田还有明显的距离。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石油企业的数字油田建设,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所以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整体规划问题。石油企业往往规模庞大,并且内部体系结构复杂。不同层级与不同业务领域的部门由于内部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各自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阶段的较大差异,往往可能导致大量低端、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产生不了任何实际效应,还会造成资源(人力、资金)的严重浪费,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

(2)数据标准问题。数字油田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不同技术领域的海量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操作,首先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统一数据标准。在尚未覆盖统一标准的环节,各单位往往由于管理的不一致而使得数据库建设上差异广泛,其采用的底层系统、软件可能不一样。同时已建立的标准化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力的欠缺,导致实际落实情况未达预期。

(3)数据孤岛问题。各个油田单位乃至单位的各个部门,都保存了大量数据,并几乎都根据自身需求及业务特点分别建立了局部的数据库系统,以进行相关的信息维护工作。但是由于这些数据大多分布在不同层级的各部门,并且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因而目前的数据共享性很低,在实现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4)业务部门缺少明确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由于对历史数据长期缺乏充分监控和维护,并且原有数据库系统中数据输入输出过程大多缺乏有效、完善的数据审核机制,导致数据质量不高。在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的条件下,数据使用者对这部分数据资产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由于历史数据的维护和纠错成本较高,这也为更大范围内的信息集成和系统整合增加了困难。

4 规划实施“数字油田”的建议

4.1 “数字油田”建设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油田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数字油田”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由纸质向数字、由手动向自动的转变,更本质的是生产运作模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数字油田”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升级上,而更应当注重借鉴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去推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

4.2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来规范“数字油田”建设的各项工作

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实现“数字油田”的根本保障,使“数字油田”建设的每个环节有标准可依。“数字油田”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标准的制定,对标准的执行过程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已有标准必须严格地落实到生产管理过程中。同时,对于尚无标准的领域或已不符合实际的标准,要根据科学原则与业务实际,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4.3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石油专业的理论成果、勘探开发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早期在勘探、开发等石油专业化领域,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生产和科研的辅助工具。但随着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行业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优化业务流程、突破专业领域技术瓶颈上的重要意义。并且当今高新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趋势,石油行业的新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因而企业必须投入更大精力,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勘探开发业务的融合, 才能发挥出“数字油田”所具备的巨大优势。

4.4 完善“数字油田”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规避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信息化项目由于特有的虚拟性,往往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也面临巨大的风险。而“数字油田”的建设更是有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牵涉环节多的特点,其风险性也更高。并且,石油企业规模庞大,内部业务链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对油田的效益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数字油田”及其各子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对其关键环节和潜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全面的考量和评估,制定完善的应急策略以备防范。在实施过程中予以重点监控和严格管理,以将各种风险产生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5 展 望

“数字油田”建设是加快石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数字油田的实现将改变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工作流程高度规范优化、处理一体化,经营管理科学化,领导决策智能化。它贯穿中国石油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必将为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管理的革新,并推动企业流程再造,成为企业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剑峰,李恕中,张志檩.数字油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