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57-01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便是其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在民族民间舞中,肢体、情绪、眼神等,均属于决定表演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以眼神为例,对其在民族民间舞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

眼神是体现人精神世界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往往能够体现出人的不同情绪。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即表演者通过对舞蹈含义的解读,通过对舞蹈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乃至文明的理解,所体现出的情绪,是决定民族民间舞表演水平以及表现力的关键性因素[1]。没有了眼神的修饰,舞蹈的韵味便会消失,情感的表达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将眼神运用到表演中,将其与肢体动作等相配合,才能使舞蹈的张力得以增强,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达到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目的[2]。

二、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

(一)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中应该有戏,应会说话[2]。对于舞者而言,其眼神是否灵动,是否能够表达出情绪,是决定其舞蹈水平的关键。将眼神应用到民族民间舞表演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眼神,完整地诠释出作品需表达的情绪,体现出或希望,或坚毅,或愤怒,或妩媚的情感,可使舞蹈的光环被放大,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

(二)有利于体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均有所不同[3]。民族民间舞,是每个民族的人民,在不断总结与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用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点以及看法的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表演中,必须体现出不同的眼神变化特点,以更加符合民族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特点,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动作以及眼神的联系,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不同的民族,对于舞蹈观赏性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三、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

(一)藏族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我国,藏族人民多数生活于地区,居民以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深入骨髓[4]。藏族人民性格淳朴、热情,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然充满信仰。藏族人民将雄鹰看作是勇敢的化身,将其看作神灵的代言者和人与神的沟通者。在藏族舞表演中,舞者眼神中表现出对自然和天空的崇拜,表达出希望。表达出雄鹰翱翔天空时,威武的身姿和凌厉的眼神,以神的视角,表达出对人间万物的俯视和保护,以使藏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的生活特点能够得到更好体现,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与吸引力。

(二)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族一直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民骑着马纵横飞驰,勇敢、热情且豪迈。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应从眼神中,表达出野性勃勃的情感,表达出天子骄子的豪迈气质。眼神的运用同样应与肢体相配合,蒙古族舞蹈的肢体动作,立体型较强,眼神应跟紧脚步与躯体的变化,时而远眺时而俯视,在体现出大气的同时,表达出坚毅与勇敢。表演过程中,舞者的眼神需具有灵活性,应能够在不同的情绪间互相切换,使民族的特点与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使舞蹈更加丰满,增强其吸引力。

(三)朝鲜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中国的延边是朝鲜族人民数量较多的区域,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朝鲜族人民对白色的崇拜较为浓烈,加之常年战乱,人民不断适应了民族的生活,男女由于分工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朝鲜族女子优雅而内敛,朝鲜族男性幽默且稳重。在朝鲜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的上述特点。舞者的眼神应是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应表达出对稳定、富足的生活的渴望。同时,应根据朝鲜民族女性与男性性格特点的不同,对眼神进行综合诠释,通过舞蹈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灵魂。

四、结束语

各民族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受不同文化影响,民族民间舞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舞者在演绎不同民族民间舞时,应合理、科学、灵活地运用眼神,使其成为肢体动作的辅助,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眼神的观察,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精髓,了解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提高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亮.探讨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J].音乐生活,2016,(11):88-89.

篇2

我国中原地区所处的亚洲东部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其气候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而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属于大型性高原气候的青藏高原,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正是这种不同的环境,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一.汉藏翻译的重要性

1.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沟通

汉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文字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和相互的沟通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想要各个民族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在互相了解之后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汉藏翻译就是以最基本的语言为基础去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宣扬,这也是一个加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2.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的大部分藏族都生活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汉藏翻译工作的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藏族人民在接触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藏族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情也能够通过汉藏翻译工作的开展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其发展。

二.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不仅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藏族人民也在逐渐地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特色文化所影响和改变。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比如物质,制度,心理,文化等。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也才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形态。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存在着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的呈现的差异。例如,由于黄河在中原地区因为浑浊,而且河水的颜色为黄色,因此被大家称之为“黄河。”然而,在藏族地区的黄河外观呈现的则是湛蓝清澈,因此被大家称之为“蓝色的玛曲河。”由此可见,同是黄河却因为在不同地区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因此在对藏语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存环境而造成的差异性。

2.生活习俗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因为民族的差异性,因此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主要体现在使用的语言上。例如,藏族的谚语“sngs-rgys-la-ka-kh

a”的字面意思是“给佛陀字母”。很明显,这样的翻译是很难让人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族文化里,“佛陀”与“字母”是两个根本无法联系起来的事物。然而,在藏族的文化当中,“佛陀”就是“智者之王”,当字母和“智者之王”联系到一起时,就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这一内在联系了,这也就有点在鲁班门前弄斧的意味了。所以,在翻译时,便可将其译为“班门弄斧”。

3.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的宗教族群都有着基本一致的宗教性质和相关术语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圣经》中将阎罗王解释为专门与上帝作对的恶魔,人们将阎罗王比喻为恶魔。而在藏语和汉语中,阎罗王则是一个中性词,例如藏语中的“gshin-rje-chos-rgyl”和汉语里的阎罗王则都是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用语,经过很多的佛教的研究后发现,在佛教教义中“阎罗王”是阴险的神灵,他掌握了特别大的权力,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同时他会根据鬼魂生前的不同行为而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在这里,“阎罗王”并不带有贬义色彩,属中性词。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自于不同宗教的同一词语,由于各自的文化形态不一,所呈现出的形象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要重视这样的差异并将其处理好。

4.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篇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三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在13个世居民族中,有通用汉语汉文的民族,也有拥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但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以“民——汉”双语型为主。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她和少数民族的母语一样,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加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掌握好汉语,是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言,对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何为“双语”教学

在对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何为“双语”教学?就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普通话)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二是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三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中以少数民族中小学数、理、化等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母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居多。[1]2004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2]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本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文之外的其它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同时加授母语的模式,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双语”教学占据十分必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新疆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所以当前强调的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学习汉语,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二、少数民族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是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的时代,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口语交际,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高质量的口语交际水平。现实生活中,汉语之所以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流语言,成为全国通用语言,是由它的社会文化价值、使用范围及其影响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晓汉语,就无法与外界交流,就很难发展。因此,汉语交际已成为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其必备的能力。一个正常的人,固然要会听会说,但要达到听得准确,说得得体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接受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汉语交际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少数民族在信息交流纷纭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和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成败和事业发展的大事。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就应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把口语交际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口语交际提出了新的教学课题。我们应当从“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高度,来认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较低原因

现如今,虽然在新疆已经实行了“双语”教学,但是少数民族的汉语交际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

1、“母语”影响汉语的读音和语意表达

少数民族在使用汉语时,在语序、语音和用词方面都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与他们进行交流时,会发现他们会将语序颠倒,因为从语法角度来看,少数民族语言的句式结构与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新疆一些较偏远封闭的地方,人们对汉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只讲自己的“母语”,很少讲汉语。如,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你吃饭没有?”说成“你饭吃没有?”又如“你哪里去?”对你的回答“我XX去。”同时,他们在说汉语时往往会掺杂母语的语音,许多时候由于汉语词汇量相当的大,会导致他们用词不当,从而会使在进行汉语交际时让人费解或闹笑话。

2、少数民族所处环境及其自身因素

制约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高低的是少数民族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内在的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自身内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环境的“大气候”(即社会环境)和“小气候”(即生活或校园环境)的严重缺失。在交际层面上,人们的语言行为与其文化不可分割。政府尊重并支持突出民族特色文化,加上一些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和遵从,思想的保守,导致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不适应。[3]在偏远的地区,由于缺乏说汉语的语言环境,汉语水平有限,他们会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自己的母语。其二,自身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以及对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缺乏自信感。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对汉语学习缺乏个人兴趣和爱好,也缺少社会就业需要等功利性或目的性的学习动机,致使口语学习缺乏主动参与性,导致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掌握的词汇量不够,想表达的内容无法用汉语表达或听不懂对方的表述,从而对用汉语进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性”。

四、提高少数民族汉语交际水平的途径

1、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说好汉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