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古筝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古老民族乐器。古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古筝原名为筝,史称秦筝,起源于我国春秋年代,战国时期在列国都有流传,尤其是在秦地(今陕西一带)古筝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无不爱不释手。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城楼空城退兵,弹的就是古筝,悠然自得的古筝音乐击退了城外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中国丰富的古筝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今的古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逐渐被淡化了,已经成为了“边缘文化”。而今,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传承和发扬古筝文化,这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当属义不容辞、时不我待。

一、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古筝文化可以说是一度走上了繁荣昌盛、名家荟萃的地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然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深入改革,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古筝文化也越来越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我国自改革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纷纷涌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西方文化和新兴文化有着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反观我国的古筝文化,虽然长期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音乐表达的高雅工具,但是在当今通俗的流行音乐大潮下,仍然难以生存。古筝文化备受冷落,成为了一种边缘性的小众文化。为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尽快拯救古筝文化,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时至今日,古筝文化仍旧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努力解决。

(一)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度低

自古以来,古筝文化就是“雅文化”,是“上等阶级”的专有文化,是“高山流水”。古筝的演奏通常是在皇家、诸侯、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之家举行。可以说,古筝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高雅文化”。然而,正是这种高雅的、“不接地气”的、“有仙人之气”的古筝文化在大众中普及程度很低。人们常常认为古筝“难学”“易忘”和“不中听”。面对这种普及度极低,无人学、学不会的处境,“不食人间烟火”的古筝文化好像并不打算向世人妥协,一直以虚静、幽静、淡静、深静为其音乐的语言表达和节奏韵律。其中,古筝文化有着丰富的哲理内涵,需要的是人们潜心的理解它、懂它,真正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世界的关注面更加广,但也更加的浅,对事物的视线停留时间和思考时间也很短。因此,古筝文化作为一种“慢热型文化”更加的受到冷落和难以寻觅知音。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有80%的人竟然完全不知道古筝是何物,有一些人听过古筝的名字却和古琴混为一谈。如果当今社会对古筝的形状、声音和弹奏的基本技法了无所知,那么,对于古筝文化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古筝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是,在如今的社会“无人识货”“伯乐难求”“子期难遇”,这不能不说是古筝文化的悲哀,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种文化过于高雅,完全的“不食人间烟火”,那么,真的是难以传承。

(二)古筝文化缺少专业性人才

在我国的懂古筝、识古筝、爱古筝的人非常的少。即使在专业的音乐团体中,从事古筝艺术表演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有的一些只是兼职从事的,作为一种娱乐爱好,他们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公务员和上班族,但是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来说,这些人远远不够。古筝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专才。可惜的是,这种人才在全国非常的少。有的人才,他们或者是在高校从事古筝音乐的教学,或者是在研究所对古筝文化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大多不会选择以传承古筝文化作为自己的生计――也就是说不会把研究古筝作为一种主业,而是一种副业,业余的爱好而已。

在我国,每年的艺术招生考试中也会设置古筝科目,但是,其他的乐器考场都是场场爆满,而古筝的考场却无人问津。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班,设置的有钢琴培训、吉他培训、打击乐培训,但是很少有古筝培训的。即使有古筝培训,那些培训老师也往往对古筝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知晓一些基本的识谱和指法,懂的一些浅显的曲子而已。这种现状对古筝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古筝馆,它们往往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现。而且,它们的店铺多以出售古筝为目的,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古筝文化缺少传播媒介

在古筝文化难以为继的今天,仍有一些古筝艺术爱好者和古筝馆的传承人为了古筝的传承努力做着贡献。他们常常举行小型的古筝表演和古筝艺术交流会。但是,这种活动的规模实在太小,传播的渠道有限,很难对大众起到宣传的效果。而且,古筝的传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他们举办的小型交流会,参会的都是古筝爱好者,是不必再争取的人群,只有通过媒介向外传播,使不了解、不认识古筝的人群了解古筝,了解它的文化和技巧,才是真正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当今的大众传媒有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和报纸,这些媒介才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才是能够使得古筝传播更为广泛的介质。在通常的古装电影、电视剧中会有古筝演奏的画面,但是由于导演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古筝文化的不了解,会出现很多错误。常常是道具是古筝,背景音乐却是古琴;背景音乐是古筝,道具却是古琴。这种张冠李戴的状况,说明古筝文化在传承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对策

(一)增强古筝文化的传播力度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程度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播的力度不强,传播度不够。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教育而已,还有很多的文化传播渠道,比如说:互联网、电视、报纸、期刊等等。这些传播媒介才是文化传播的主流,古筝文化要搭乘这些媒介的“快车”做到有效的广泛传播。

在古筝文化的交流会中,也应该注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所谓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指的是在古筝艺术演奏中,这些古筝的音乐曲调和乐响节奏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出去。这些媒介可以是口语媒介,可以是电子音频媒介,也可以是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媒介,只有能够做到古筝文化的传播,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媒介。在高校的师生古筝演奏会中,可以做成视频或者是音响音像制品对广大的受众做到广泛的传播。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互联网、甚至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方式,促进大众对古筝文化的了解。

(二)开展古筝文化进校园活动

校园是青年的天地,是社会的未来。从某一个层面来说,谁取得了青年的信任和好感,谁就赢得的未来。青年人有活力,有文化,对古典传统文化有着文人、士大夫似的情怀。古筝文化要取得更广大的、更有持久性的传播,要开展走进校园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大学的音乐学院开设古筝专业,可以在初高中开展古筝文化社团。并且,在校园内举办古筝表演演奏会,通过教师和学校海报等做到文化宣传和推广,增加青年对古筝的了解和热爱。在古筝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后继人才,建立兴趣爱好团体,培育学生热爱古筝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三)古筝文化要做到与时俱进

古筝文化由于其“高雅”的特殊品味,造成了传承人才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由于少有人传承,于是,它的活力和创造性很低。如今的古筝文化曲目,都是古代传统留下的曲目,少有现代的创作。这种窘境渐渐地把古筝文化变成了“古玩”“古董”,而不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种文化要想存活,要想发展必须融入这个时代,仅靠研究学者的爱好和政府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古筝文化要“动起来”,要自己寻找出路,只有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减低或者减少一点“高冷”的姿态,更多的和时代精神相激荡、相交流才能够取得发展。古筝文化也要创新,可以和相近的茶道和琴道交流融合,对原始的曲名音乐深入挖掘内在韵律,包容交流才能够突破自身的困境。

(四)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

古筝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要能够“养活”一批以此为生的古筝音乐制作人和文化传承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农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要和流行音乐一样有着完备的工业流程。

在当今的市场,文化已经是一种产业,只有把古筝文化做大做强走上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够有资金、有人力、有物力保障古筝文化。古筝文化也才能够得以传承。在音乐市场上,古筝文化有着一批爱好它的“静文化”和“慢文化”的音乐粉丝。在当今的时代,“高雅”音乐也可以走向大众。

三、结语

中国古筝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荣昌盛,名家荟萃,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综上所述,古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情怀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高山流水”的“雅文化”的典范。在当今的文化发展中,古筝文化受到了一些阻碍,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到了冷落,成为了小众文化。但是,只要增强文化传媒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在校园培育古筝文化传承人,在时代精神上做到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加快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就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名称:古筝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5C040。

参考文献:

篇2

[3]曹文利.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藏族歌舞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

篇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做出了要求,要求基层政府在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建设总量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建设的质量,并实现城乡文化建设发展一体化。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镇巴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本文将以陕西省镇巴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镇巴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西省汉中市辖区县,全县共221个行政村。近年来,镇巴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缺失;镇巴县的许多农村目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文化站内部设施简单;图书馆书籍种类少,陈旧过时;部分健身娱乐设施长期闲置,缺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当地政府在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不管是从制度和政策方面,还是投资方面,给予城市的支持力度都大于农村。另一方面,镇巴县的农村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1.2文化人才紧缺;人才是文化建设的关键,镇巴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文化人才紧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员素质较低。镇巴县农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初中文凭,对文化工作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缺少专业的培训。其次,民间文化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镇巴县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和历史遗存,比如“镇巴民歌”“镇巴端公戏”“苗乡刺绣”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缺乏兴趣,淡漠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最后,村民文化教育有待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有关部门对镇巴县八个村80户农户的调查中显示,文盲人数29人,小学文化人数106人,初中文化人数88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人数11人,村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1.3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镇巴县是传统的农业县,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现有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村民在闲暇之余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与邻居串门聊天,要么打牌,偶尔当地文化站会组织村民看戏。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单位开展的“文化下乡”演出活动多数是到县城或者大乡镇,涉及不到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有些剧种在农村基本上已经绝迹了,比如儿童剧、话剧、滑稽剧。

2.加强镇巴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资金不足是镇巴县农村文化发展最大的阻碍,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文化建设只能是空谈,资金投入与保障是关键。首先,政府应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设置相应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和文化设施配置等专项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其次,鼓励社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根据镇巴县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激励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源,将政府与社会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以政府主,社会参与辅,利益共享”的投资格局,从而使文化建设社会化。最后,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机构的作用,定期对文化娱乐设施进行维护,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2.2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根据镇巴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培养人才的合理计划和方案,有选择性的对人才进行分类培训。另一方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行奖励和补助,通过宣传和表彰等形式引导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中来。第二,优化农村教育体系。从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农村的基础教育条件,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鼓励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和科学农业知识教育。2.3健全文化组织机构;一方面,建立民间文化鉴定机构,对民间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保护,在其传承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镇巴县有18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应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定期播放农村戏剧和歌曲,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展民间优秀文化。另一方面,鼓励多元化投入农村文化市场,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的同时加强监管,保护合法有益的文化。2.4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开拓发展新思路,根据镇巴县当地特定情况创造出独特的农村文化产品和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或者是其他比赛活动。另外,组建一支业余的文艺团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文艺活动的内涵,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打破地域环境的限制。

参考文献:

[1]2014年汉中统计年鉴[G].汉中:汉中统计局,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