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家庭教育的音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创作家贺绿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教育的创新上,促进了音乐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他的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本文通过对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辩证的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并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研究贺绿汀先生理论方面的特殊性,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音乐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观点。贺绿汀先生的毕生心血都耗费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体系的完善上,从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仍然能获得许多到现在依然有着指导意义的内容。
一、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
贺绿汀先生在创办音乐教育时采取民主办学的方式,致力于将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的普及,他倡导音乐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几所专业音乐学院,而是应该在更多的乡村中得到发展,音乐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其音乐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启示体现在:
(一)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大众化
贺绿汀先生毕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能够实现民主化和大众化,他希望音乐教育不仅在城市教育中进行,而且能够在乡村学校中盛行。这在他的著作《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中详细进行了探讨。文中不仅提出要办专门的高等音乐院校,而且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他还提出为了带动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带动乡政府干部、乡村教师以及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注重对他们音乐专业文化的培养,在这方面上海音乐学校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迄今为止,已经有诸多地方歌舞团在该校进行过专业进修。
(二)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贺绿汀先生这种大众参与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转变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音乐家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参与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作为其评判标准,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水平,关注他们的参与度以及从活动中获得的音乐认知作为评判标准。
二、重视音乐教育,创新教学体制
通过前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应该广泛地参与到对学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但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对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尚有众多中小学将音乐教学作为“摆设”,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对学校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音乐师资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学的专业化,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建国初期,上海音乐学院面临音乐专业人才缺乏及音乐资金缺乏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贺绿汀先生凭借他的个人影响力的号召,将周小燕等一大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音乐家纷纷召集到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事业中去。贺绿汀先生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尊重这些音乐大家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并且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贺绿汀先生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报酬。所有这些努力,使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进行奉献。贺绿汀先生主要通过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和提高音乐教室教学待遇方面,进行音乐人才的招揽,据此,为提高音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资质的审核、其音乐教学的专业化程度、教室的年龄及其心里素养等的综合考察。此外,还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对音乐教育事业是否热爱等方面,以保证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促进教师成长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也就是通过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将音乐教师的选任与其专业技术职称相结合,推行音乐教师竞相上岗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选的依据,以此促进音乐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还应该提升音乐教师的待遇,对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再次,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待遇。当前,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还未实现专业化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几乎不受重视,多数情况下音乐课程被迫改成其他语数外类的主要课程学习,音乐教师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相应的许多学校不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其也处于副科教师的地位,甚至没有代课费,造成音乐教师待遇较差,这都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应该提升音乐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是贺绿汀先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应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国外优秀的音乐因素进行融合,促进音乐教育元素的多元化。当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元素也多种多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别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音乐教学中,将当地的音乐特色、自然环境等进行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留当地的音乐特色,在进行通俗音乐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新的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促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发挥他们的音乐天赋。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阶段连贯性
贺绿汀先生的音乐教学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音乐教育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分阶段专业化音乐学习,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当前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实践音乐教育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发现自己的文化课水平不高,于是才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开发其音乐才能,以期能够将通过此种方法考取音乐学院。按照贺绿汀先生观点而言,这种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正确的,过于功利化。他认为,一所专门的音乐院校,应该相应的配备其音乐小学和中学,唯有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对音乐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学习,才能够接受日后更加专业的音乐教育。鉴于此,为了能够培养真正的音乐人才,我国在今后音乐教育中可以先设立一所专业的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在内的专业音乐学院,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业余音乐教育进行区分。
三、结语
总之,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供我们欣赏,而且他提出的促进音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注重对他们音乐天赋的启发和对多元化音乐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将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进行很好的贯彻,通过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来促进学习音乐学生过程中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琴,王春苏.论城市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的成长——对南京市L社区议事园几个实践案例的考察[J].城市观察,2013(06).
一、0-3岁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无论从社会到学校、家庭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家庭环境下对0-3岁的婴幼儿实施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婴幼儿音乐欣赏模式单一
随着家长对音乐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运用音乐媒体播放器(音乐光碟等)、VCD让孩子欣赏音乐,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于欣赏音乐的内容方面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欣赏音乐以儿歌为主,有少部分家长除了儿歌还会给孩子欣赏古典音乐。市面上适合孩子欣赏的CD、VCD也都是以古典音乐、儿歌为主,家长在购买CD、VCD时往往选择宣传力度大的古典音乐和儿歌,很少有家长给孩子欣赏器乐、舞蹈等其他类型的音乐。实际上音乐的类型有很多,古典音乐、儿歌、流行音乐、器乐、舞蹈等等,除了这些让孩子倾听万物的声音,听妈妈唱的歌,让孩子广泛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丰富欣赏的种类,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对音乐的认知。
(二)亲子间的音乐互动模式单一
有调查称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听孩子唱歌、看孩子跳舞,这表明家庭音乐教育互动模式的单一性。良好的互动模式需要家长自身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如果家长懂得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并拥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引导婴幼儿更好的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并让婴幼儿进行模仿,在孩子学习音乐树立良好的榜样的同时,也会激发孩子进行音乐活动的强烈兴趣。但是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五音不全、动作不协调,从而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只是借助音乐播放媒体让孩子自己听音乐、自己唱歌,或是在旁边看着,不能够和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舞蹈律动,甚至对孩子的音乐游戏表现出漠视,这样的互动模式使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自然不高。
(三)婴幼儿乐器使用模式单一
家长对婴幼儿学习乐器的认识一般局限于让孩子学习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等这种传统的、需要练习的、带有技能性的乐器,他们认为三岁前的孩子还太小,还没有能力学习这些技能性乐器。因此,对于乐器来说,家长很少让孩子接触。当然也有少部分家长会给孩子买来一些小鼓、八音琴等小乐器,让孩子自己敲着玩,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上来很新鲜,敲敲打打的,但是敲两下后新鲜劲没了也就不玩了,这种小乐器便成了玩具箱里的摆设,没有发挥出它本身的作用。家长看见孩子对小鼓、八音琴这样的小乐器不感兴趣,也就不再买其他的小乐器了。
(四)婴幼儿音乐教育形式单一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他们认为的音乐仅仅是听、唱、跳、奏,并没有联想到音乐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孩子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就仅仅是音乐教育,并没有联想到音乐教育还能延伸到其他艺术教育、生活教育、性格教育里。很多家长为了让小小的孩子学乐器、舞蹈,常常用各种方法逼迫孩子进行枯燥练习,孩子常常在打骂声中流着眼泪学习音乐,这让孩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对音乐产生了反感。其实,孩子喜欢新鲜的、好玩的、没见过的形式和事物,把听到的音乐画下来、把演奏的小乐器用橡皮泥捏出来、把听到的儿歌和生活习惯结合起来,让孩子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学习和体验音乐,会使孩子有不一样、更有趣的感受。
(五)家庭音乐教育环境模式单一
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大多局限于家庭环境,家长给孩子播放音乐、听孩子唱歌、看孩子跳舞,甚至买来一些乐器让孩子自己敲敲打打,这些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和孩子进行的。对于0-3岁的婴幼儿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日常音乐活动只能在家里进行,如果家长不能很好的引导,这样不利于孩子对音乐的认知,更不利于孩子的社会交往。为了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家长可以把家庭音乐教育延伸到外面,比如带孩子听听音乐会、参观乐器展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编排音乐剧、器乐合奏等等。
二、0-3岁婴幼儿家庭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全方位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过程,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刺激听觉,培养节奏感,提高音乐感受力。在家庭环境下借助多种播放媒体,比如CD、VCD、Flash、电视、电脑、音响等等进行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婴幼儿音乐欣赏的兴趣,调动音乐欣赏的积极性。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可以扩大音乐欣赏的视野,让婴幼儿感受和体验不同的音乐形式,提高音乐听觉的敏锐力和音乐的辨别力。
1、倾听万物之音
良好的听觉是孩子将来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的前提,妈妈可以利用一切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的声音让孩子倾听、体验。比如自然界中动物的叫声、天空中打雷的声音、下雨的哗哗声、刮风的呼呼声,风吹树叶的声音、马路上汽车的嘀嘀声、小贩的吆喝声、高楼里建筑工人敲敲打打的声音、邻居家敲门的声音、人们走路的声音、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倒水的声音、大人打呼噜的声音、刷牙的声音、电脑打字的声音等等。这些万物所发出来的声音都有着自身的节奏,这些有规律或是无规律的节奏能够刺激婴儿听觉的发展,使婴儿的听觉变得敏锐,为学习和体验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听妈妈唱歌
全世界的母亲都会给孩子哼唱摇篮曲和儿歌、同孩子说话,并以此来表达爱意和温暖,这些简单的行为会给婴幼儿带来安全和被保护的感觉。当妈妈哼唱着轻轻拍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随着妈妈哼唱的节奏挥舞着小手臂、踢动小腿;当妈妈对着孩子说话并发出各种声音时,孩子就会发出相似的声音以回应妈妈。母亲唱歌时高低起伏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是孩子接受早期语言的一种自然方式,有利于早期语言的发展。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人类学教授罗伯特·加菲亚斯博士研究中发现,音乐和语言功能属于大脑的同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在婴儿阶段开始形成,并随着孩子听到周围人类的嗓音而进一步发展。
母亲哼唱的歌曲可以是优美的、抒情的,比如《摇篮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小夜曲》、《小白船》等;也可以是欢快的、活泼的,比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毛驴》、《蜗牛与黄鹂鸟》等。哼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受任何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时间可以唱不同的歌曲,比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唱《摇篮曲》,洗手的时候唱《洗洗小手》,洗澡的时候唱《洗澡歌》、穿衣的时候唱《穿衣歌》等等。
3、欣赏儿歌
儿歌是婴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吃饭、穿衣到睡觉、玩耍、与小朋友交往,几乎每个生活细节都有儿歌的影子。儿歌中童谣,也有诗歌,曲调简单,接近语言的音调,节奏欢快。儿歌可以用音乐播放媒体(CD、VCD等)播放给孩子听,或是用Flash播放给孩子观看,也可以由家长唱给孩子听,欣赏的形式多种多样,家长根据家庭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播放形式。
4、欣赏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永恒的“流行”,具有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研究发现多听古典音乐不仅刺激婴幼儿的听觉,培养音乐感,更对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欣赏古典音乐还能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在为婴幼儿播放古典音乐时,尽量以管弦乐队演奏的明快、活泼、娱乐性强的,且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主。
5、欣赏流行音乐
婴幼儿除了欣赏古典音乐以外,还可以欣赏一些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风格的种类很多,有节奏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蓝调、索尔、乡村音乐、拉丁音乐、说唱乐、嘻哈乐、校园歌曲、民谣等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喜好选择歌曲风格,当然,也可以让孩子欣赏多种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根据语言的种类,也可以选择中文歌曲、英语歌曲、韩语歌曲以及日语歌曲等。在幼儿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1-3岁),欣赏不同语言的歌曲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育,能够培养幼儿对各种语言的语感,为将来外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运用多种形式丰富亲子间的音乐互动
良好的音乐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婴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孩子最喜欢家长陪着他们一起玩,家长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乐器打节奏,在孩子看来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情。孩子在这样良好的音乐互动中不仅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还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因此,亲子间的音乐互动是孩子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最重要的活动。音乐互动形式有很多,通过体态律动、节奏训练、歌唱游戏的形式可以培养婴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力以及对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
1、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特色就是体态律动,通过原地活动和空间活动,使孩子在自由、放松的音乐情景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由于婴幼儿身体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具有阶段性,0-6个月婴儿的肌肉还不具备进行体态律动的能力,可以等到婴儿六七个月能够坐稳了以后,由家长帮助做被动的律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婴儿感受音乐与肢体运动的关系。一岁以后的幼儿有了初步的模仿动作的能力,家长可以随音乐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律动,比如举手、拍手、踏步、转圈等。一岁半以后,幼儿有了初步的创造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跟着音乐的感觉做简单的动作。弹跃活动、游走活动、摇摆活动、原地活动都是适合三岁以前的幼儿做的体态律动。
(1)弹跃活动
弹跃是婴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通过弹跃活动,家长可以让婴幼儿的全身体验到一种稳定的节拍感。当婴幼儿坐在家长的双腿上,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弹跃做动作,他们的全身都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同时也可以强化内耳感应身体的位置、动作与速度的功能。
(2)游走活动
对于刚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来说,特别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走法。他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停”、“起步走”,一旦他们开始走起来,他们小小的身体就会止不住地跑起来,根本无法停下来。他们喜欢慢慢地学会控制身体,找到想停的时候就停的感觉。
游走动作培养身体平衡力、身体控制力和对空间的适应力。这种适应空间的方向感,取决于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能力,以及对空间与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一旦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和他们移动的方式时,他们就会努力学习掌握前进与后退、爬上和爬下以及转弯的动作,最后当上下部肢体可以开始有规律地来换动作时,身体的侧边机能就跟着逐步发展起来了。
(3)摇摆活动
摆动身体会刺激内耳的前庭平衡系统,当人的头与身体在动的时候,内耳前庭系统的液体会刺激感官的毛细胞,而这些毛细胞会将人在空间的身体姿势与所做的动作记录下来。摇摆是将正在动的身体、正在听的耳朵、与正在思考的头脑连接起来的活动。
与父母的身体做亲密地身体的接触,且不停地进行节奏性的摆动,不但可以抚慰婴幼儿的情绪,同时他们感受到的父母稳健的臂膀与背部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父母的呼吸与唱歌时发出的共鸣,也能够增加婴幼儿的乐趣,他们不但感觉得到,同时也听得到父母发出的温柔的哼唱声。
(4)原地活动
原地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探索上身可以做的动作,以及自己所处的空间和在这个空间里用不同的方式自由安全地进行的活动。他们会将注意力放在身体做动作的那一部分,去感受动作以及动作所带来的感觉。幼儿本能地会先以头和身体的上半部为起点,再一步步移到下半身最低的部位来发展和控制身体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身体的游戏活动与能让身体各部位动作的活动,对发展幼儿的动作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通过原地不动或坐、或站、或躺、或蹲的姿势探索整个身体的相对的动作,如快与慢、高与低等,以后还可能延伸发展成为对音乐观念的理解。
2、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节奏与语言、音乐、身体动作相结合,能够变化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根据婴幼儿的身体和语言发育特点,可以在婴幼儿“咿呀学语”阶段将节奏与音乐相结合;在婴幼儿能够发出简单的字词阶段将节奏与词语相结合;在婴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身体简单的模仿并创造身体动作的阶段,将节奏与身体动作相结合。身体打击乐的声音来源十分丰富,并不只有传统的捻指、拍手、拍腿、跺脚四种,身体任何部位发出的声音都可以视作身体打击乐。幼儿两岁以后,可以将节奏与语言、音乐、身体动作四者结合做节奏游戏。
3、歌唱游戏
歌唱是用来表达音乐感情的工具,可以说作为学习、发展和形成音乐的第一件乐器就是人声。在歌唱游戏里,婴幼儿可以直接体会到节奏、旋律和音乐,当他们随着伴奏经过多次配合动作重复唱同一首歌曲,对于婴幼儿的听觉、肌肉与运动记忆的成长很有帮助。根据婴幼儿语言发育的阶段性,一岁到两岁的幼儿能够发出一些仿声词和简单词或字,家长来唱歌曲的大部分歌词,幼儿接唱个别词或字;两岁到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句,甚至有些幼儿能说复杂句,此时,幼儿以半句或一句的形式来演唱歌曲。
(三)扩大乐器使用的范围
婴幼儿喜欢玩奏简单的乐器,喜欢把这些乐器弄出各种声音,喜欢触摸、摆弄和操作任何能碰触得到的每一件东西,他们想要去探索和了解所有东西的特质。所以必须给予婴幼儿这个机会,让他们可以抱着、拿着或实验、制作各种适合自己的乐器。他们将会发现玩乐器的新方法,并且也会即兴“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
1、打击乐器的玩奏
奥尔夫创造了许多简易的乐器特别适合婴幼儿,这些乐器与传统的乐器不同,传统的乐器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够演奏出乐曲,而奥尔夫创造的乐器不需要经过机械而枯燥的技术练习,就可以通过乐器作出反应。由于打击乐器是所有乐器组(包括管乐、弦乐等)中音色最独特且最丰富的,加上音条乐器的设计使音色充满幻想,会诱发婴幼儿的即兴创作欲望。运用这些乐器可以单独一个人进行,也可以几个人合奏,每一个演奏者都不用乐谱,全是即兴演奏。
奥尔夫乐器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固定音高系列的打击乐器,包括皮革类的手鼓、铃鼓、小军鼓等,木质类的单响筒、双响筒、木鱼、响板等,金属类的三角铁、碰铃等,散响类的串铃、手摇铃等,另外还有沙锤、沙蛋等;第二类是有音高的乐器即音条乐器,包括钟琴、钢片琴、木琴、音块等。以上的这些乐器都适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它们使用起来简单易懂,在外观上也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当婴幼儿自己玩乐器的时候,他们可以尝试何时玩、如何玩、声音要多大和多长等等,以此来检查音调的高低、音质、强度、节奏和旋律,并且逐渐练习节奏和编造自己的音乐游戏。家长与婴幼儿尽可能都拿乐器,如果两手可以各拿一个沙锤或各拿一个手摇铃就更好,由于婴幼儿的侧身运动机能尚未发育成熟,让他们尝试灵活运用双手,对将来学习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趁着婴幼儿身体是用左手或是右手的侧边习惯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大约在五岁左右建立),发展两边的肌肉运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音块是最合适婴幼儿使用的一种游戏式乐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使用它来创造美妙的音乐。在使用音块时,先让孩子自己敲击,找出一个唱歌的速度,如果让幼儿自己敲出的速度,通常他们能够维持稳定的节拍,将来随着经验的积累,便会发展出适应外界速度的能力。
2、制作简单的乐器
婴幼儿的音感极其敏锐,所有优美的声音和音乐都可以训练他们的听觉能力,所以尽可能让孩子玩一些利用自然材质制作的音质优美的乐器。这些乐器应该是简单易玩的,大小应适合他们的手去掌握;同时还必须确定乐器本身的安全性,这样婴幼儿在玩的时候,家长就无需时时刻刻盯着;另外检查所有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譬如尖锐的棱角、有可能会被吞食的松弛零件和有毒性的颜料等。利用生活中能敲击出声的物体,如碗、筷子、杯子、塑料瓶等等,让婴幼儿通过敲击认识各种物体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然后展开自己的想象,家长引导婴幼儿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更好听的声音。
(四)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在家庭环境下将音乐与生活习惯、性格教育相结合,在对婴幼儿进行音乐体验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对其心理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由音乐延伸到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与绘画、手工相结合,能够发展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幼儿的思维,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1、音乐与绘画相结合
绘画是幼儿通过纸、笔等绘画工具,运用色彩、形体、线条等艺术语言及构图、设色和造型等艺术手段,将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改造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以培养幼儿创造审美的能力。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即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把听到的无形的音乐变成视觉上有形的绘画作品,能够展开婴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音乐与手工相结合
婴幼儿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幼儿手工制作的方式,不仅能为幼儿的动手能力提供机会,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智力潜能、激发创造力,活跃思维,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
幼儿手工有纸类游戏,包括撕纸、揉纸、折纸、剪纸何简单的贴纸;还有泥类游戏,包括面团,橡皮泥等。将音乐与手工相结合,即听觉与视觉、手部精细动作的结合。当婴幼儿听到的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橡皮泥捏成自己现实的手工作品的时候,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兴奋与成就感,这不仅开发了婴幼儿的智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3、音乐与幼儿生活习惯相结合
每个家长都会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有过种种苦恼:宝宝不爱吃饭,黏妈妈、总要大人抱着,不爱洗头或洗澡,买东西时不是要这就是要那,玩具总是扔的满地都是,很晚了还精神头儿十足、就是不睡觉……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很多习惯不仅是孩子“当下”的习惯,更会带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当中,比如独立性、条理性、自我控制能力等等。把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习惯想结合,借助音乐的魅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
(五)走出家庭环境丰富音乐体验
对婴幼儿实施音乐教育除了在家庭环境下进行,也可以由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庭去外面体验音乐,可以带孩子去听一场音乐会、欣赏一场音乐剧,有条件的话去乐器博物馆或乐器工厂、琴行等参观各种各样的乐器及其制作过程,以此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对乐器的认知。甚至也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编排简单的音乐剧或是乐器合奏等等,这些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音乐见识,更能提高孩子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兴趣,扩大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自信、增进社会交往能力。
1、欣赏音乐会
两岁以后就可以带孩子现场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剧、舞剧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亲子关系,更重要的可以从视觉、听觉中全方位的体验音乐氛围,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历。观看一场音乐剧比从音乐播放媒体里纯听到的音乐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体验的更彻底,记忆的更深刻。
不管带幼儿观看芭蕾舞、歌剧、交响乐或是音乐剧,可以先在图书馆或音响店里,找到一张含有要观看演出的音乐唱片。在音乐会之前,提前两周在早晨起床后、晚上入睡前为幼儿播放,有能力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出乐曲中有趣的部分、活泼的部分、缓慢的部分以及其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并找出几件节奏感强的小乐器,让幼儿随音乐打节拍或舞动身体。然后找一些作曲家、作曲阶段的资料给孩子讲解,可以讲一讲作曲家一生中的趣事,以及同一作曲阶段的其他作曲家和作品。当然,为音乐会做准备还应该熟悉管弦乐队的乐器,带孩子到琴行实地观察、触摸乐器或欣赏本杰明·布里顿的唱片《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能够帮助孩子更加熟悉每种乐器的独特声音,然后从网络上了解乐团中每位成员所处的位置,哪里是大提琴演奏员所在的位置,哪里是小提琴、长笛、双簧管等演奏员所在的位置。
如果带幼儿去观看有故事情节的歌剧、音乐剧或芭蕾舞演出,可以从图书馆将有关故事读给孩子,并解释其情节、人物和背景。准备的越充分、信息越详细,效果越好,因为幼儿喜欢能够理解并跟上情节的演出节目。在音乐会之前,让幼儿学会音乐会礼仪和鼓掌的时间很重要,这意味着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以便尊重其他听众,玛格丽特·基思的《爸爸,我什么时候可以鼓掌》可以读给幼儿听。
当然选择音乐会要以孩子的生活相关的主题,这样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以动物为主题的《动物狂欢节》、以季节为主题的维瓦尔第的《四季》、以音乐故事为主题的《彼得与狼》等,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音乐剧《音乐之声》、《猫》等等都比较受孩子们的欢迎。
2、参观乐器博物馆
参观乐器博物馆是了解乐器的好途径之一,中国国内的乐器博物馆并不多,上海的东方乐器博物馆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乐器博物馆。它共有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个展区及一个多媒体展示厅,目前馆藏乐器约500多件(套)。另外还有国内展品最为丰富、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展品有四大系列,一百余品种,三百多件实物。从河姆渡的骨哨到火烧沟遗址的鱼形陶埙;从随县擂鼓墩的编钟到明清的古琴真品,乐器的发展进程均得到了充分展示。
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一下乐器工厂,现在大大小小的乐器工厂特别多,有专业生产钢琴的,有专业生产提琴的,还有专业生产民族乐器的。通过参观乐器工厂的车间,观看乐器的制作过程,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乐器的制作方法和发声原理。在一些大的乐器工厂中,都有自己的乐器展厅,在这些展厅中不仅陈列着工厂自己生产的乐器,还有他们自己收藏的其他乐器,参观这样的地方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观琴行也是了解乐器一个不错的选择,琴行就是乐器的一个小型展厅,里面从民族乐器到西洋乐器应有尽有,稍大的琴行里的导购员还可以为家长和孩子介绍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发声原理,这对于孩子音乐知识的扩展有很大的帮助。
3、与其他小朋友编排儿童音乐剧
音乐剧是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主要以音乐讲述故事,融入各类舞蹈和舞台效果,追求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而儿童音乐剧则是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综合,在无意识中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幼儿在通过歌唱、舞蹈、对白中运用自己的嗓音、表情、肢体动作等表演才能向人们展示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及结尾,这种表现方式可以从思维到身体——展现幼儿的各种才能,从而达到对幼儿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通过音乐剧的表演能使幼儿学会恰当的表现自己,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丰富情感体验。
家长可以邀请朋友的孩子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编排简单的小型音乐剧,用家庭中的日常用品做道具,家长的衣服可做稍微的改动做音乐剧的头饰或服装,利用家庭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也可以激发幼儿创造能力。在编排一场音乐剧以后,可以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中让孩子进行音乐剧表演,组织亲朋好友观看,更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孩子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霍力岩 李敏谊等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灵[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年版.
3. [美]莎莲娜·哈伯迈耶著.吴继华 刘志刚译.音乐让孩子更聪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加]乔克希著.许洪帅译.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杨立梅 蔡觉民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尹爱青 曹理 谬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9.黄瑾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杨立梅编著.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许卓娅主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