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临床医学儿科方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临床医学儿科方向

篇1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篇2

儿科作为一个急症较多的科室,疾病的内容多、范围广,床位周转率很快,加上患儿有别于成人,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2]

1、实习难度较大,产生畏惧心理

儿科涉及病种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掌握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儿科用药特殊而复杂,每种药物几乎都需要按体表面积或公斤体重计算药量,难以掌握并且易出差错;患儿常常不能自己叙述病情,而家长叙述的病史通常是由观察和主观推测而来,如家长观察不够仔细,则可能使年轻实习医师的诊断思路发生偏差。这些均使得医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感到特别紧张,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甚至不把儿科学作为择业的方向。

2、儿科病人具有特殊性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众多长辈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实习医生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一般不接受实习同学的问诊查体,更不用说侵入性操作;小孩身体标志没成人明显,操作时经常哭闹,很难固定,很多操作难度加大;再加上来自患儿家长的压力,带教老师不愿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给实习同学;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生,缺乏与患儿接触、交流的经验,因此在诊疗中遇到阻力, 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影响学习主动性。

3、思想上缺乏重视

儿科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包括较多的分支学科,如小儿心脏、小儿血液肿瘤、小儿肾脏等,从字面上看,分类方法与成人内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有的同学就盲目地认为在儿科实习所学到的东西在内科实习时基本上都能学到,从而忽略了儿科实习的重要性。

4、学习热情不高

儿科医生是个辛苦的职业,临床工作繁忙,经济回报低,风险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实习生决定将来不做儿科医生,因此在儿科实习期间得过且过。

5、教师因素

儿科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仅能专注于临床医疗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临床教学工作,把实习同学看作是写病历开检查单的帮手,有的甚至忽视实习同学的存在。

除此以外,诸如就业考研压力、师资队伍质量下降、教学管理不完善等内外科临床实习生面临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些都限制了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的提高。教高[2009]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监控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儿科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二、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着手临床实习质量考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研究,到目前为止,建立了客观考试、论述题和口试、床边考核、计算机模拟、标准化病人与客观结构临床考试、等级量表、直接观察评价、出勤考核、病案记录评价、实习手册评价、视听录像评价、客观结构化或临床多站考试评价和改进型问答题等多种临床实习质量评价方法。日本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方法和内容有:对医学生的行为(技能、态度、礼仪)评分、对低年级评价有关诊疗的基本实际技术、对高年级评价较客观临床能力考试(OSCE)评价为高的能力。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实习质量的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全面开展医学教育的评价工作积累了经验。黄秀云对临床科室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自身知识培养三方面实施质量监控,证明对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季红,蒋犁,陈洪等对临床实习量化管理和考核进行研究与探讨,制定实习管理量化指标和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考核指标;王慧萍,谢波,庄冬云认为,健全质量监控体系、量化管理实践全程可以实现对实习医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评价。但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的现状来看,这一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及附属教学医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1年构建了临床实习三维及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及构建针对性强的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儿科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2007~200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需要构建用于评价儿科实习质量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一,用于专家评价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的指标系统从综合素养、基本技能、医学知识、理论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带教老师带教质量的指标系统从临床教学能力、临床教学内容、临床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专家评价教学管理的指标系统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再根据各级评价指标拟定出细化指标群。

其二,筛选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设计咨询、选择专家、定性修改和筛选指标等步骤。

其三,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即在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选择对本方面较熟悉的专家(不属于第一轮咨询的专家之列),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表,汇总咨询结果,利用专家咨询法使判断定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其四,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

篇3

    1.1加强对医生儿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是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各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临床护理、妇幼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加强医学生的儿科学教学对提高临床医疗救治水平意义重大。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限,对儿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强儿科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1.2 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

    PBL教学法是目前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流行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但单纯PBL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准确地掌握现有知识,因此这也是其缺陷所在。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BS)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并从中获得完全准确的理论知识。因此,若将PBL教学法与CBS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病例讨论,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儿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获得准确的理论知识及针对该临床病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及其评价

    2.1教学对象和课时安排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以病例为主要问题的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比重。选择临床医学、妇幼专业专科学生,进行以病例为主要问题的PBL教学探索。其中,采用PBL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均为30学时(分别占临床、妇幼专业理论授课学时的30%)。

2.2PBL案例专题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由本组教师一起讨论、确定PBL病案专题,并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与制作要符合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与难易度问题的设计采用难度递进式,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通过课后自学及查找资料获得这些知识。

确定的PBL病案专题包括:(1)营养不良性疾病:佝倭病;(2)呼吸系统疾病:小儿肺炎;(3)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4)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5)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6)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共6个专题,每个病案设计讨论题目5-8个。

2.3病例讨论的实施

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灵活运用CBS,采用以病例导入新课―以病例展开课堂讨论和讲解―以病例总结新课—以病例为考核方式的教学步骤。严格区别案例教学法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说明,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课堂讨论的组织:课前教师要明确本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授课前一周,将PBL病案和思考讨论题发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充分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最后以病例总结新课,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完成新内容的学习,且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再以病例为考核方式,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书面报告给学生打分,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2.4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价教学活动的反馈意见得知,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体会

友情链接